01
曾经有段时间我每晚都会熬夜。
因为长期熬夜,身体出现了明显的不适。
我的熬夜比较奇怪,不干正事,只是看些视频、搜些问题来打发时间,一定要熬到那个点开始担忧身体才肯睡去。
我问自己,为什么晚上没动力睡。
想了片刻,是因为一天没有成就感,睡去总觉得内疚。
为什么白天不早点起来做点正事?因为没动力。
为什么睡前不弥补一下做点正事?因为没动力。
这形成了一个晚睡晚起的死循环。
偶尔也有鸡汤、鸡血满身跑的时候,但是坚持不了多久,又被打回原形。这样的循环多了,我明白,别人是别人,我是我。遇挫的时候,我会沮丧,心累的时候,我会怀疑。尤其是一次次制定时间表,又一次次无法完成,挫败感不断累加,让我不得不接受,自己就是这么个人。
一天夜里,我看起曾看过的电影《烈火战车》,里面的主人公Eric说,
Where does the power come from?
From within.
我问自己,心底还有没有动力?答案:没有。
Eric说,
I believe God made me for a purpose, but he also made me fast. And when I run I feel his pleasure.
在他奔跑时,他感到上帝的喜悦。对于我,“奔跑”的意义又是什么?倘若内心没有足够的燃料,别人给我再多火焰,也只能照亮一时。
我好像很久没有满怀期待和热情去做一件事了。
因为没动力,我浪费了太多美好的时光。
02
为什么玩游戏的时候人能全身心投入呢?因为有分值的累加,还有一层层模拟现实的闯关刺激。从易到难,容易获得成就感和挑战的冲动,体验到身心能量得以释放的快感。
游戏让我想到“全神贯注”这个词。我努力回忆生平第一次接触这个词的场景,是在小学的一篇课文里,罗丹修改雕塑忘记时间,最后差点把朋友锁在工作室里。朋友评价这次经历让他学到的,比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重要得多:“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我们传统的动力来自于“利弊分析”和“赏罚机制”。对自己的好处越多,动力就越大。越觉得通过努力有望实现,就越有去做的冲动。可以归结为“尝到甜头”的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另有一个说法,叫“全心沉浸的心流”,比如我在看一部让人痴迷的电视剧,身心全部投入其中,不愿被打扰,这时的心理状态即为“心流模式”。这个更适用于容易产生成就感的创造性活动。
知道这两种模式后,我开始调整自己的做事方法。
03
我一直想早起读书,却永远起不来。后来我告诉自己,明天6点30前必须起床,为此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保证今晚11点前必须休息,绝不要心存幻想睡晚了也能早起,我没那个毅力!为此我把晚睡的极大坏处打印出来,贴在床头,给自己制造心理压力,并且提前奖励自己,刷牙前喝了一杯酸奶。结果睡眠质量出奇的高,不到6点30就自然醒了。我奖励自己从最容易读的武侠小说开始,逐步再涉猎其他好书。慢慢的,早起读书成了我的习惯。
以前写作的时候,我总是毫无灵感,等读书多了有了积累后,也苦于写作的无聊寂寞。后来我对自己说,每天只写50个字,并且写的时候放上自己最喜欢的音乐。听音乐的时候,我的心流完全被打开,思路也巧妙地涌现,仿佛自己成了一个大艺术家,随着笔或键盘在描绘一件艺术品。结果越写越嗨,哪天不写就觉得心里难受。
我一直在回避自己变胖的事实,每次的健身计划都形同虚设。后来我告诉自己,要么瘦,要么死。我用三张A4纸分别打印了“读书”“健身”“写作”的大字,贴在我书桌旁。把“健身”贴在“读书”和“写作”中间,提醒自己别忘了锻炼。我给自己规定,每天至少1个俯卧撑,2个仰卧起坐。结果每当数十倍完成任务的时候,我都成就感爆棚。等两个月后我摸到腹肌的时候,彻底爱上健身了,也更爱自己了。
一点点方法的改变,就可以给生活带来截然不同的局面。
Where does the power come from? From within.
找不到动力时候,先试着改变自己的内心。
我是安东城,一个努力认真写作的大龄青年。欢迎大家留言交流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