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微风轻拂,杨柳依依,和娃一起在草地上奔跑、踢球、开心地大笑,一家人享受周末的轻松和惬意。”当娃在襁褓的时候,我脑海中总幻想与娃相亲相爱的各种小美好。
谁知当娃会走、会跑时候,完全是另外一副模样:外出时,总是一言不合就耍泼、滚地,怎么哄都旁若无人放声大哭,真想挖地三尺,像鸵鸟一样藏起来;洗澡穿衣服,每天都上演一场泼水大战,从客厅跑到厨房,从厨房跑到卧室,好不容易才穿好衣服,却一下子又被他脱下来;感冒发烧,看他都已经病恹恹的,怪可怜的,却还泪水涟涟的被我们猛灌药,看着孩子喝药挣扎,以及听着嚎啕声,真是又心疼又无奈……
然而,面对这样状况,刚开始还耐心的教导: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这个阶段的小孩刚开始有自我意识,以自我为中心,对一切东西都感到好奇,希望这碰碰,那摸摸来探索这个神奇的世界,当然不会轻易听从家长的话语。
当家里一切被弄得乱七八糟,我们往往会做出最原始的反应,对孩子大吼,以期能吓住孩子,不做出成人看来胡作非为的事情,往往孩子刚开始还受教,一会儿就又恢复原来样子,继续为所欲为。
那么怎样更好的哄孩子呢?外国人哄孩子主要使用那些技巧与方法呢?
在梳洗中,怎样让娃快乐享受,又养成好习惯呢?
在出行中,怎样让娃不磨磨蹭蹭,快速快乐呢?
在社交中,怎样让娃礼貌得体呢?
在家中,怎样让娃看电视有规律呢……
由戴维·博根尼奇、詹姆斯·格雷斯合著的《如何哄孩子》这本书给出具体、有效的实践方法与技巧。
这本书分为梳洗、出行、礼仪、居家、寝食五部分,每部分都仔细分析小孩子难搞的行为的应对准备工作、基本方法、直接的语言引导、相关的儿歌指引,具体、可行性强、易操作,让你宝贝在欢声笑语中养成良好生活作息习惯以及社交礼仪。这些方法更是集合了作者身边大部分带娃能手的哄娃技巧。
当然,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需求,以及成长的规律,不是简单模仿书中方法就可以养育好孩子。但是透过这本书,我们会发现养育孩子离不开这三大底层逻辑。
一、让孩子参与进来。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都具有无限的可能,只要家长加以正确的引导,都会发挥出自身独有色彩。在这引导的过程中,家长应该主动的让孩子参与进来,而不是担心孩子会犯错,事事俱到,包办孩子大小事情。
比如,孩子想自己吃饭,但家长往往因为怕烫到孩子、担心孩子撒得满地米饭、吃得慢而追着喂饭。教导孩子刷牙时候,也可以让孩子一起到超市选用自己喜欢的牙刷和杯子。
当孩子参与进来,孩子对自己所要学习或要做的事情就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并且有选择和决定权,无形中也会促进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
二、对待孩子始终要保持耐心、细心、爱心三心。
俗话说,小孩子的脸,六月的天,说变就变。小孩子是最善变的,有什么都表现在脸上,不懂得察言观色,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与此同时,小孩子又是最纯粹的。
尽管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小孩子无理取闹,但这无理取闹背后肯定都藏着你没有发现的缘由,这就需要家长足够的耐心、细心,用爱心去关爱孩子。
看过一个故事,一位小男孩祈求爸爸给他100元,爸爸当时就发怒,怒斥小孩不好好学习,自己挣钱辛苦,他要这么多钱干嘛!
最后,发现原来小男孩自己零钱存够了100元,但是父亲日工资是200元,这小男孩希望能凑够200元,购买父亲一天的时间,让父亲能够请一天假期,陪陪他。
这个故事表明,父母总会站在成人角度评判孩子的行为,而有时候小孩行为更多是善意的。
很多时候,孩子对厨具感到好奇,想要摸摸;觉得水从一个杯子流动到另一个杯子,十分有趣,想要玩玩;认为一张一张抽纸巾,十分神奇,一直抽纸巾探索。
面对以上行为,家长更多给最原始的本能反应,一来就呵斥,你怎么这么不懂事,把什么都弄得一团糟。家长自诩爱孩子,但往往缺乏耐心向孩子说明为什么不能这么做,没有足够细心去发现孩子背后的探索精神,更容易用怒吼代替爱心。
三、接纳、包容孩子
每个孩子天生就是好动、爱外出、对周遭一切都感到好奇,想摸摸、拍拍、捏捏,这些行为很容易破坏家里东西,被家长认为不懂事。这时候,接纳孩子天性,包容孩子探索世界所不经意的犯下的错误,是每个家长必修课。
即使孩子真的犯错了,家长也要包容孩子,指出孩子犯错的地方,让孩子在犯过的错中,有所感悟,有所成长。
总结,《如何哄孩子》没有长篇累牍的理论,更多的是具体可行的哄孩子妙计。针对每个令家长头疼的孩子行为,这本书从准备工作、基本方法、语言指引到儿歌引导给予全方位的解决方法,是养育孩子案头藏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