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标题,你内心的OS是不是“笑话!和孩子还用得着谈判?我让他干嘛,他就得干嘛。”
“谈判”这个词,常用于正式场合,这是对谈判的狭义理解。广义的谈判,是指除正式场合下的谈判外,一切协商、交涉、商量、磋商等等,都可以看做谈判。
如此看来,生活中的谈判无所不在,在菜市场买菜、网购议价或退换货、日常与物业的沟通,夫妻之间的对话,婆媳之间的沟通,亲子之间的互动,其实都是一次次的谈判。
一个周五,提早把孩子从幼儿园接出来,去出入境大厅办理通行证。
在车上告诉他,我们要办理通行证,为了六一儿童节和哥哥们一起去香港迪斯尼乐园。他似懂非懂,仓促下车后进入到大厅一楼。
孩子突然有点抗拒了,拉着我的手说:“我不要去医院。”
我有点纳闷,一秒钟后,才回过神来。这么多人在排队,他当这里是医院了。
“这里不是医院呀。不害怕,我们去二楼吧!”
二楼预约取号的人更多,安排他坐下,我去排队。快轮到我时,我叫他过来,“过来呀!准备按手指啦。”
一听到“按手指”,孩子奔溃了,我始料未及。
和我身后排队的人打个招呼后,我穿过人群,想把他拉过来。
看得出来,他真的恐惧起来。想要赶紧离开这里,不可能强行拉他去排队。
估计他把我说的“按手指”和医院的“扎手指”采血样联系在了一起。
“是按手指,不是扎手指,不痛的。”我尝试着语气平和地解释。
“我不要按手指,我不要!我要回家。”他抗拒着,一下就坐到了地板上。
“妈妈排了这么久的队。现在回家了就可惜了。”
孩子的情绪一下不能平复,泪珠掉了下来。
我停止说话,单腿蹲下来让他坐在我的大腿上。给他时间让他表达自己的情绪。他的感受应该要被尊重。
尽管看起来很可笑,对于孩子这个恐惧的感觉是确实存在的。
不到三分钟,虽然不太情愿,他还是和我一起回到队伍中。
“我不要按手指!”他仍然在哭喊着,但是相较之前已经缓解了不少。
交完资料,办事人员并没有要求孩子按手指,我们离开队伍,等候叫号。
孩子依旧被“按手指”困扰着。
为了转移他的注意力,教他看大屏幕的号码。在地板上标识着4种不同的颜色,引导着大家去办理不同的业务。告诉他我们接下来是按照那个颜色的路线来走。我舒了口气,这里够他玩一会儿了。
轮到我们时,他还是在小声说,“我不要按手指”。
“好的,我知道了,你不想按手指,对吗?”
“是的。”他知道自己被理解了。
在5号窗口坐下,办事的阿姨听到孩子不情愿地说:“我不要按手指!”
“几岁了?”
“快5岁了。”
“那就不用按手指了,7岁及以上才需要办理指纹通关。”
噢!是我搞错了!
连忙转头对孩子说,“你听到了吗?阿姨说,你不用按手指,要到7岁才需要按手指”。
“我五岁,不需要按手指。”他终于放心下来。
“对不起,是妈妈搞错了,不用按手指!”
孩子终于从焦虑中脱离出来。
整件事情是因我的失误造成的闹剧。但在这个过程了,我发现孩子和自己的进步。
(一)、了解孩子脑海中的想法。我及时捕捉到了他的恐惧,去理解他,尊重他的感受。
(二)、保持冷静,专注于目标。
和孩子说“妈妈排了这么久的队。现在回家了就可惜了。”其实是无效的。
话一从嘴里出来,我意识到自己在抱怨,借着让孩子表达情绪的时候,我让自己安静下来停止了抱怨,及时整理自己的情绪。
(三)、等待孩子情绪渐渐平静下来,本身就是一种情感补偿。
如果一味抱怨孩子可笑,重复着在孩子面前说“按手指不痛”,孩子的恐惧不会降低。
(四)、找到让他感兴趣的事务,分散他的注意力。
让他在熟悉这个环境,让抗拒的情绪得到缓解。
(五)、向孩子道歉,因我的失误,让他受了一次惊吓。
让他知道,并不是妈妈说的什么都对。做错了,都需要道歉。
有朋友看了我这篇文章,回复我说:“文章里,妈妈一直都没有告诉孩子要去做什么。”
我幡然醒悟,是的!我没有向孩子解释清楚,为什么要去办理通行证、护照?我们来到的这个给他医院一样感觉的地方是做什么的?孩子不理解做这件事情的动因。
我以为他不会懂,也没打算让他懂。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将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你尊重孩子,孩子就会学着尊重你。
把与孩子的每一次沟通视为谈判,会让我们提醒着自己的沟通方式和技巧。
不妨多问问孩子“我们怎样才能下次做得更好呢?”多征求他们的意见,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对了征求意见,也是一种情感补偿哦! 孩子最大的安全感来自父母给予他们的关爱。
生活中与孩子在小事上建立起信任,是为未来的人生方向打好基础。
网友评论
班长,加油脱单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