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女神翻书给你看
前不久,我在线上分享了一本思维入门经典——《清醒思考的艺术》,很多宝宝留言吐苦水:早听你说多好啊,那些曾经跳过的思维陷阱,就可以避开了。
《清醒思考的艺术》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让人轻松收获知识,作者提出了我们常常易犯的52种思维误区,再理性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清醒思考的艺术》封面如果有人问我,在人工智能猖獗的未来,一个人靠什么占得一席之地,我会说,靠认知能力。
人与人之间,或者说卓越与平凡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是思维认知层次的不同。
决定你未来结果的,是认知,这句话在很多商业大佬身上都有体现。
再来说说今天要分享的这本《清醒思考的艺术》,作者多贝里,在2011年出版之后一战成名,在德国非小说畅销榜上,排名年度第一,很多高端的读者也是大为赞赏,《罗辑思维》也大为推荐。全球畅销书《黑天鹅》的作者评价本书作者多贝里,说他专业知识和创造才能的结合,是自文艺复兴以来都很少见的。
精度此书后,我感慨颇深,篇幅有限,就此分享我个人认为非常普遍而关键的几个误区,并配上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对大家有益。
1、互惠偏误——免费的才是最贵的
我们多数人都不太喜欢欠人情,一旦欠了就有种亏欠感,以后别人要求你干什么事儿的时候,你就很难拒绝,总觉得要还这个人情,那有的人呢,就会利用你这种心理让你犯错误,得不偿失。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几十年前美国有一个教派,他们都统一穿粉色长衣,经常会在车站机场这种人流量大的地方跟你搭讪,而且特别的热情,免费送你一些小花小礼物之类的。当你在另外一站下车的时候,就会有他们别的一些教徒找你募捐,很多时候他们都成功了。
我有个习惯,在聚会吃饭活动上,如果不是特别熟的异性朋友,我会坚持AA或者宁愿自己请别人,也不会接受别人买单。不欠人情,在心理上也就没有什么其他的潜在义务了。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你在超市经常会遇到一些人端着什么食物,请你品尝,这个时候你最好谢绝,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即使不怎么好吃,你也许会因为不好意思而买下来。
前段时间有人在朋友圈分享了一个有意思的鞋店,里面的店员只要看到客户进店,就会趁着他试鞋的功夫给他擦鞋。结果通过这个方式,鞋店的购买量大幅提升。
这些都是利用你的不容亏欠的心理,当然,如果只是在超市的多买点吃的,或者多买双鞋,问题都不大,也能承担得起,但我们经常也会因为这种心理让自己陷入更大的麻烦。
一定要记住一句话,免费的才是最贵的,千万不要贪小便宜,以免得不偿失。
来源于网络2、纠缠于沉没成本——付出了什么并不重要
现在公众号的红利期已过,风口转移,有一些人精心运营,却无人问津,内心也非常焦虑,他们内心也非常明白,如今还想在没有资源的情况下,靠着转载获得粘性用户,基本是不可能了,也很难靠此营生。
但明明心里清楚得很,还要继续苦苦维持,为什么?
他们可能会告诉你:我都付出了这么多了,现在放弃太可惜了吧。
这很像一个朋友的感情故事。他有一个女朋友,经常有和别的男生暧昧聊天的习惯,被朋友抓过几次现行,每一次都声泪俱下求原谅,但不光彩的事情照做,我们都劝他离开这个女人,这种人也不适合婚姻。朋友很是纠结:我也知道道理,但总觉得都相处了这么几年,也包容了这么多次,投入了这么多感情,现在离开太不值得了。
坚持与放弃,本身都是选择,没有对错。放弃错的事错的人,让自己有时间和精力聚焦在正确的事,遇到更好的人,何尝不是更好的选择。
以上两个故事都是属于纠结于沉没成本的典型,“沉没”意思是已经付出的,我们常常很在意自己投入的东西,而理性的决定意味着忽视已经投入的成本。
要知道你投入了什么并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现在的形势及你对未来的预估。
3、独立思考缺失——不要让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我们的思维经常会受到群体因素的影响,看到别人都这样,自己也跟着这样,别人说好就是真的好。
这种心理现象有多严重呢?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请人接受测试,将一条线作为基准线,比如八厘米吧,然后再给他一些七厘米、九厘米的线,让他与基准线比较,哪条线长哪条线短。
这非常简单,简单到几岁小孩都能答对。
成年人在单独测试的时候都非常准确,然后进入了第二个环节,八个人一起接受测试,但实际上其中七个都是工作人员冒充的,测试的时候,工作人员都故意说错,那真正接受测试的人会怎么样呢?
实验证明有30%的接受测试者会跟着前面的人一起做,即使是错的,这就是群体对个体的压力。
人在群体的压力下,会容易放弃自己的理性判断,认为别人做什么我跟着做,准是没错的,这也叫从众心理,这种心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假设几万年前,你在荒郊野岭,突然听到前面有一点风吹草动,伙伴们拔腿就跑,这个时候你会咋样?是在原地研究研究啥情况,还是先跑再说。稍微正常点的都知道要先跑哇,因为谁不这么去做,早就从基因池里消失了。
从众是种本能,它们仍然有现实意义,在一些天灾人祸或者紧急情况来不及思考的时候,遵从本能是合理的。
或者比如你要去参加一个大型的活动,因不熟悉场地提前一站下了车,但你只要跟着人流走,就绝对不会错。
但更多时候,我们应该也有条件去做独立思考。
举个例子吧,现在我们都在反鸡汤,甚至对鸡汤式的文章嗤之以鼻,看“鸡汤”是没品,转发“鸡汤”是肤浅,生怕自己掉了身价。
在此我并不是为“鸡汤”做辩解,只是在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我们在反“鸡汤”的时候,是真的认真思考过,还是看到别人都在说。
有一个作者就特别认真思考过,写了一篇《你们反鸡汤,我反反鸡汤》,这篇文章先不说内容怎么样,单从他思考问题的角度,就觉得非常新颖。
在一片雷同声中,敢于拥有不同的观点,勇于发声,这本身就很难得。
作家毛姆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就算有5000万人声称某件事某件蠢事是对的,这件蠢事也不会因此成为聪明之举。
所以你在做一个判断的时候,最好是分清楚你做这个判断是因为别人都这么做呢,还是你自己已经想清楚、想这么做,最好都是源于你自己的理性判断。
4、结果导向偏误——粉粹表面的因果联系
我们倾向于以结果来判断,会把两件没有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为因果关系。
来源于网络比如一个项目经理按期给客户做汇报,意外发现特别顺利的两次都是穿的红色内裤,所以每次只要是给客户回报,他都会穿红色内裤。
其实用脚趾头想想,都知道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更没有因果联系,只不过是巧合而已。
以前外国做过一个教育研究,发现规模越小的学校,学生成绩越高。于是政府大范围缩减学校的规模,大规模的学校甚至被拆分为多个学校,希望靠此提高学生成绩。
实际情况是,规模越小的学校,成绩就越容易由少数人的成绩而决定,更容易出现极端化的结果。如果再进一步研究就会发现,成绩很差的学校,也是那些规模很小的学校。
所以这个教育研究的结果,就是误判了因果关系,陷入了“结果导向型”偏误。
这就告诉我们,表面的因果关系如果不更深入探讨,就会指导错误的行为,就像上例政府根据研究大幅缩减学习规模。
错误的因果关系,往往表面特别立得住,这就需要我们刻意去思考其中关系。
结语:
当代我们的选择越来越多,尤其需要认清一些思维陷阱,理性地作出正确的决策。
最后推荐一些其他这类型的经典书籍,包括:《明智行动的艺术》,《魔鬼经济学》,《怪诞行为学》,这些是讲行为心理案例的,大家可以延伸阅读。
希望我们在人生的每条岔路口,都能走对,避开思维陷阱,有更多弯道超车的可能性。
看到这里的都是真爱,感谢您的时间,么么扎
有用的话就戳下“喜欢❤”呗,每一个难以坚持的夜晚,我都会来看看你~
非简书用户,可以点右上角的三个“...”,选择"在Safari中打开”,或者“在浏览器中打开”,就可以为我点赞鼓励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