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逆水行舟
缘起
我在《你就是自己的上帝》一文中给自己提出要求,要在一两个方向上用力,完成一万小时的成长计划。然而,我发现打卡清单里没有这方面的统计,于是,我联想到《奇特的一生》中的时间统计法。
柳比歇夫和他的时间统计法
《奇特的一生》是一本不像传记的传记,文笔一般、情节无聊、结构混乱。这本书之所以能得到很多人的推荐,是因为它向世人介绍了一种高尚的生活和一种被坚持了56年的时间统计法。
柳比歇夫就是这部传记的主人公,一位著述颇丰、成就斐然的生物学家(1890年-1972年)。他的著作涵盖地蚤的分类、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共计70多本学术专著,12500张打印稿。
大家可以按照现在一本书大概200多张打印稿算一下,在那个没有电脑的年代,这是一个多么让人惊为神人的存在!
柳比歇夫在柳比歇夫成就的刺激下,大家不免要期待起他的时间统计法的神奇威力。但是不好意思,从技术上讲,这个方法一点也不神奇,相反,还很普通、很简单,无非是把时间看做金钱一样记个账。可你要真想像柳比歇夫那样坚持一辈子恐怕又是极难的。
其实这个时间统计法是柳比歇夫非常私人化的东西,他从来没打算公开,准确地说,这个方法只不过是《奇特的一生》的作者格拉宁某一天无意间发现那些堆积如山的奇怪日记后,自己揣测出来的。
柳比歇夫从1916年开始,坚持这个方法56年,一天都没有间断过,只能说明这对他本人是有用的,而且已经完全成为了像洗脚、刷牙一样的习惯,但不是说这个方法对每个人都适用。
《奇特的一生》:只有一个人向自己提出崇高目标时,这个时间统计法才能成立。
柳比歇夫二十多岁刚开始从事学术工作的时候,就明确地树立了他要达到的学术目标, 大概因为这个学术目标需要花费极多的时间,才促使他发明出时间统计法。写到这里,可能有人觉得这个方法是不是要人牺牲掉很多时间来不停地工作啊?
这不是把人变成机器了吗?不行,不行!
不是的,就柳比歇夫本人来说,他经常旅游,每天坚持散步、健身,参加很多社交活动、有很多娱乐活动,身体健康地活到了八十多岁,什么都没有牺牲啊。相反他每天还能睡够10小时,还能在玩得比你多的情况下,创立了昆虫分类学,有各种各样的学术成就,为后人留下了70多部深刻的学术专著。
难道老天给他的时间都比我们的多吗?当然不是,那我们的时间都去哪了呢?
《奇特的一生》:在工作中,有时每一分钟的利用都是经过周密考虑的。可是人一走出大门,这一切也就完了;他又掉进了时间的大海。工作时他节约每秒钟,而现在呢,他为买啤酒排队达好几个小时之久,或者闲扯老半天,或者呆眉呆眼、漫不经心地看电视。
就像你从来不记账一样,你总是容易花掉很多钱,还不知道自己把钱都花到哪里去了。同样的,你不给时间记账,你也就不知道时间都去哪了?
《奇特的一生》:我们好像只能使用经过精选的时间,记得的只是一生中最精彩的时刻。半个小时对我们来说不算时间。我们只承认整段整段的时间,只承认不受客观环境和偶然事件干扰的大段时间。只有在这样的时间里,我们才打算大显身手。短一点的时间,我们马上会借口外界干扰、借口客观条件而认为不适用。
柳比歇夫认为所有的时间都是平等的,因为每个小时都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没有哪一些时间是重要的,而另外一些时间是不重要的。
那么柳比歇夫是怎么做时间统计的呢?现在我摘录某天日记的片段如下:
“日记“片段从这篇“日记”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一些统计要素有,地点、项目和这个项目花费的时间。
项目分为三类,有基本工作、社会工作和休息。基本工作包括分类昆虫学、鉴定袋蛾、给斯某写学术信札;休息包括给某某写信、看报纸和看小说。
在“日记”的最后,柳比歇夫只对基本工作进行了时间合计。
这里先给大家留个印象,我会在《适合我的时间统计法》一节再重点详述的。
我曾经两次失败的教训
我先后在2014年、2015年看完《奇特的一生》后,进行过实践,但都只坚持了1个多月就对这个方法产生了怀疑,最后没有坚持下来。
学别人的经验就是这样的,看看很简单,但长期坚持下去一点也不容易。喜马拉雅上“雷子_复制卓越”的音频节目“[简快阅读]神奇的时间统计法”讲的一个观点,我觉得很有道理。
雷子_复制卓越说:学习别人的经验,就和吃饭走路一样,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只要每天都在成长,每天都走在成长的路上就可以了。
我不是一个聪明的人,别人可能一下子就学会、领悟的东西,我要学习很多遍,才能开窍入门。就像电视剧《青岛往事》里黄渤演的王满仓一样比别人笨、比别人拙,有什么办法呢!
青岛往事@网络《青岛往事》里黄渤演的王满仓说:“别人坐着我站着,别人站着我走着,别人走着我跑着。”
这是我第三次实践时间统计法了,事不过三,这一次我要好好总结以往失败的经验教训,主要有下面4点。
1、不能事无巨细地记录。
我把买菜、上厕所、看电视这些事都分别做时间记录,日记写得过分地长,最后统计起来就很复杂,一个月后就感觉没什么意义,放弃了。
2、记录的格式要统一。
因为每天开始某一项工作的顺序不同,所以每篇时间日记中,一项工作的位置经常变动,做统计的时候非常不方便。
3、不对工作日和休息日做区别。
柳比歇夫每天的本职工作就是他的基本工作,所以可以不做区分。但是我的目标和本职工作不一致,我的一类工作只能放在业余时间做,所以工作日和休息日我能自己支配的时间是不一样的,需要考虑到这种差别。
4、尽量使用能扩展长度的纸张做记录。
比如我今天找到了宜家的一种卷筒画纸就很适合。
卷筒画纸@网络之前我一直使用手机app麦库记事来做记录,发现很容易被手机信息打扰分心,所以建议先纸笔操作吧。
适合我的时间统计法
1、项目分类
柳比歇夫是一个专业搞分类的人,书中也提示我们有些事务性的工作做一做也挺好,比如物品分类、物品整理等等这些工作都可以锻炼我们的一些能力。
写到这里,我都有冲动去做一做断舍离了。记得刚搬新家的时候,我曾做过一次家居物品分类管理的尝试,希望给所有的物品一个自己的类别和对应的摆放位置,虽然最后的成果马马虎虎,但确实有好处,比如说很容易找到东西。扯远了。
根据第一点教训,我将项目分为一类工作、二类工作、休息、陪伴亲人、睡觉五类。除了一类工作、二类工作要记录每一项任务的时间外,其他的项目只要记录总时间即可。
分类部分(1)一类工作指的是:专业书的阅读以及读书笔记写作、题目测验等。目标是1万小时成长计划。
我以前读专业书,做一点摘记、记录一点知识就完事了,就感到满足了,没有整理,没有系统化,这样的效率是很低。如《你就是自己的上帝》文章中讲的那样,我没有做到知行合一。
知是为了行,行也是为了知。将书本再进行一番咀嚼消化,把获得的经验安排进每日的计划里去行动,才能真正把这些别人的有益经验和智慧变成自己的经验和智慧,这样,时间的投入才有价值。
我给一类工作留了那么大的重要性,立志要用14年完成1万小时,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却只限于摘记、背诵一些知识点,这是不对的。所以有必要对一类工作的内容进行思考和整理,做更详细的要求。
要求一:每月选择一个主题,进行类似论文的写作。
要求二:多翻翻前面看过的笔记、书本,使用记忆转盘法加强复习。
(2)二类工作指的是:本职工作,除专业书以外的非文学书的阅读和读书笔记写作、以及制作和发布到各种网络平台的附加工作,每周的演讲练习,健身等。
(3)休息指的是:家务等事务性工作,各种个人娱乐活动包括看小说、看电视、听音乐、浏览网页等。
柳比歇夫认为不存在休息的概念,休息只是不同类型工作的轮替,比如说脑力工作切换为体力工作就是一种休息,所以给家里做断舍离,买房等事务性工作都可以算作休息。
在这里还可以遵循柳比歇夫的一个原则是,感觉累就停下来,休息一会儿。这是有道理的,如果你有做俯卧撑你就知道,如果在还没累的时候就停下来休息一下,你可以一直做下去做很多个。同样的道理,每次感觉累就停下来,休息一下,你就能把工作做得更多。
(4)陪伴家人指的是:与家人一起时的活动,包括和家人一起做家务、陪家人一起看电视、和家人一起散步等。
(5)睡觉就是睡觉,包括午休,只要一天睡足10小时就算打卡成功。
2、自己设计的《打卡&时间统计表》
从早上7点起床,到晚上21点入睡,在保证睡眠10小时的情况下,一天总共有14个小时可以自由支配,按照我的实际,工作日可以支配5小时,休息日可以支配14小时。
根据第三点教训,我设计的《打卡&时间统计表》就有工作日版和休息日版两种,它们的主要区别是对打卡任务的时间要求不同,比如说工作日版对一类工作的要求是完成1小时,休息日版则要求完成2小时。
这个《打卡&时间统计表》是在我一直在使用的每日任务清单打卡的基础上加入时间统计的理念后再设计的。
休息日版我认为这样做的好处有两方面。
一方面,这相当于做了计划,将时间预算和时间支出统计融为一体,可以上下对照;另一方面,这样统一了格式,便于统计。
《打卡&时间统计表》根据第四点教训,我用卷筒画纸和计时器来做纯时间的记录,
计时器当然也不是完全拒绝手机app,比如说我还下载了time recording来做辅助,苹果用户据推荐可以使用一个app叫now then 的free版。
安卓手机app 苹果手机app为了让自己长期坚持下去,尽量减少要统计的东西,所以像上厕所啊、买菜啊、看电视啊这些时间就先不做分类记录,只做一个简单的加减运算得出总的休息时间就可以了,至少先坚持2个月看看再说吧。
《奇特的一生》:计划就是挑选时间、规定节律,使一切都各得其所。头脑清醒的时候应当钻研数学,累了便看书。没有计算的计划是盲目的计划。
《奇特的一生》:“工作中的任何间歇,我都要刨除。我计算的是纯时间,”柳比歇夫写道,“纯时间要比毛时间少得多。所谓毛时间,就是你花在这项工作上的时间。 ”
4、每月总结
柳比歇夫在每个月的月底、每年的年底还要做详细的总结,画一些图,列一些表,并且还给自己的人生制作出一个又一个一年计划、五年计划。他计算的计划往往和实际差距极小。这些总结和计划常常要耗费他好几天的时间,写得非常详细,好像在给谁做报告一样,但他并没有真要给谁做报告去,这都纯粹是出于他自己的实际自主自发的行为。
作者格拉宁猜测这可能是他对自己使用时间的一个自我反省。这个做法,我恐怕还做不到,所以我先尝试只做每月总结,内容是统计这个月来我在五类项目上花费的时间分别是多少,与计划差距有多大,有什么经验教训,下个月要如何改进等等。
结束
这篇文章是对《你就是自己的上帝》一文中提出的要求的深入思考。上面的4点可以认为是1万小时成长计划的实施方案,希望自己做到,也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
文/逆水行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