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头号玩家好文推荐尊享会员文章集合法律
机动车出借担责于法无据,借一借又何妨?

机动车出借担责于法无据,借一借又何妨?

作者: 山色归读 | 来源:发表于2018-12-23 00:19 被阅读84次

作者:山色归读 侵权必究,授权转载见文尾。

当今社会老百姓买车的人很多,通过学习、培训取得驾驶证的人更多。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没车或碰巧自己的车暂时不能使用的驾驶证持有人向亲朋、熟人、同事短暂借用机动车的情况。

这时有些车主痛痛快快地借出了;有些则因抹不开面子,忐忑不安地勉强借出;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干脆婉拒或直接拒绝借用。

之所以出现后两种情况,是因为很多车主平时看到诸如“用车宝典”或媒体报道“机动车出借责任大,万一出现事故要担责”云云。

所以很多人出于谨慎性考虑,在机动车出借方面相当小心,宁可得罪人,也不愿意把自己的车借给他人使用。

依照现在的道路交通和机动车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所谓“借车担责”的说法是没有法律依据的,很多是媒体宣传的误导。

依据1991年9月22日国务院第89号令《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31条曾规定:“交通事故责任者对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承担赔偿责任的机动车驾驶员暂时无力赔偿的,由驾驶员所在单位或者机动车的所有人负责垫付。

但是,机动车驾驶员在执行职务中发生交通事故,负有交通事故责任的,由驾驶员所在单位或者机动车的所有人承担赔偿责任;驾驶员所在单位或者机动车的所有人在赔偿损失后,可以向驾驶员追偿部分或者全部费用。”

这条行政法规几乎是所有机动车“出借担责”说法的渊薮。其实细究一下:这条法规主要是针对职业司机(如公交、客运、货运公司司机,一般机关、企事业单位专职司机等)制定的,当然依照该法条前半部分,适用于机动车出借人也并无不可。

但是该法规只是说驾驶员所在单位或者机动车的所有人“负责垫付”,并不是说出借人应该承担最终赔偿责任;而且是在“机动车驾驶员暂时无力赔偿”的前提下

至于该行政法规公布后几乎所有的交通事故案件中的受害人都无一例外地将驾驶员和车主作为共同的被告,这只是一种法律许可范围内的诉讼策略,是交通事故受损方通过连带赔偿来最大限度地保障自己索赔成功的一种手段。

更重要的是随着2004年5月1日《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生效实施,原来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已经过时、废弃、失效了,不再具备法律效力,而且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没有“车主负责垫付责任”的条款,再主张“车主担责”或“出借人担责”没有任何法律依据。

而且在这一旧一新两个交通法规之间,最高人民法院为了厘清一些交通事故责任的模糊地带,于1999年6月25日、2000年11月21日、2001年12月31日分别颁布了《关于被盗机动车辆肇事后由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问题的批复》、《关于购买人使用分期付款购买的车辆从事运输因交通事故造成他人财产损失保留车辆所有权的出卖方不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批复》、《关于连环购车未办理过户手续原车主是否对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承担责任的请示的批复》三个可作为法律依据的司法性文件。

这三个文件依据“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原则无一例外的否认了在车辆被盗、分期出售和连环售卖(包括未办理过户)的情况下机动车车主(所有人)的连带担保责任,即车主是没有法律责任的。

特别是依据《道路安全法》的相关规定,车辆检验合格(当然包括有车牌和行驶证),驾驶员有驾驶证就可以驾驶车辆在道路上行驶。车主(出借人)将检验合格、有第三者强制险的车辆借给有驾驶证的人后发生交通事故,车主不承担责任。

因为车辆出借后车辆已不在车主的实际控制下,车辆出借也是无偿的行为,车主也没有可得利益。车主只要尽到了合理的注意义务,借车人发生交通事故应由借车人和驾驶员在强制险范围内承担连带责任。

事实上,2010年7月1日生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49条之规定:“因租赁、借用等情形机动车所有人与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时,发生交通事故后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部分,由机动车使用人承担赔偿责任; 机动车所有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并且依照最高人民法院法发[2010]23号《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若干问题的通知》第一条“侵权责任法施行后发生的侵权行为引起的民事纠纷案件,适用侵权责任法的规定,确认了《侵权责任法》在交通事故赔偿诉讼活动中的权威地位。

这条法规进一步重申和明确了出借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先由保险公司,不足部分再由机动车使用人(大多情况下是借车人)承担赔偿责任,即机动车所有人(出借人)一般是不用承担赔偿责任的。

只有在车主(出借人)存在明显过错,比如车主在出借机动车辆时,未尽到合理注意义务,出借给了不具有驾驶证、未成年人、醉酒、吸毒、严重疾病状态的人等;或是当机动车辆存在影响安全运行的故障时,而车主在出借车辆时因疏忽未向借车人履行告知义务,甚至故意不告知或虚假保证机动车无瑕疵,最后发生交通事故的,出借人由于其主观上存在过错,因此发生交通事故的,车主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很显然,我们一般不会把自己的机动车随意地借给陌生人,一般借用人都是相对熟悉的亲朋好友、同事同学、相好邻居等。而上述车主方存在明显过错的这些情况,出借人一般凭常识就可以判断,发生的几率微乎其微。即便个别骗取借用机动车的,只要车主已尽了严格审查义务无法发现,其主观上就不存在过错,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可能性也不大。

考虑到我国交通安全和车辆管理法规对出借人责任的规定比较分散,我们也可参照《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来理解出借人责任。车辆出借人与借用人之间实际形成了车辆借用合同关系,属于我国合同法上的无名合同。

借用合同是出借人将借用物交付借用人使用,借用人负返还借用物义务的合同。除非出借人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未告知借用物明显瑕疵,出借人对于借用人因此所遭受的损害不应承担赔偿责任,对合同之外的侵权行为(交通肇事)当然也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至于有些保险公司针对车辆出借情况下的交通事故理赔或许有些限制性规定,只要符合法律规定,这是保险公司和车主两个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的协商达成的经济合同(保险合同)问题,与本文讨论的出借人法律责任后果无关,属于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

促进物尽其用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趋势。特别考虑到我国是人情社会,亲朋好友之间正常的借用是完全被社会生活所允许和值得提倡的。

如果凡是出借物品造成损害,所有人就要担责,那么就会让所有人不敢轻易出借物品,导致该物的效用无法完全发挥。

出于这个考虑,法律规定除非机动车出借人有上述法定明显过错,一般不用承担交通事故的责任,是完全合情合理的。当然如果借车时双方签署一个车、证核验无误,责任划分明确的书面借车合同,那是再好不过了!

呼吁大家不要被“出借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甚至车主可能“交通肇事入刑”这类误导宣传所忽悠,基于法律法规的时效性,在完整和准确地理解交通安全和车辆管理法规的前提下,我们完全可以负责任地说:“机动车出借担责无依据,借一借又何妨?”

欢迎交流 、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相关文章

  • 机动车出借担责于法无据,借一借又何妨?

    作者:山色归读 侵权必究,授权转载见文尾。 当今社会老百姓买车的人很多,通过学习、培训取得驾驶证的人更多。日常生活...

  • 公道言借钻

    近闻多人谈借钻, 言论不一有几点。 一说平台机制鲜, 推出借钻乐无边。 一说借钻忽您俺, 不见借钻多还钻。 一说借...

  • 律赔保:借车出事故身亡,车主是否担责?

    出借方是否要承担赔偿责任 出借方是否存在过错,是否违反安全注意义务,是是否担责的关键,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认定:...

  • 无题

    洞庭涛声应无恙,明月如霜照采桑。 若借云帆出沧海,狂风劲雨又何妨?

  • 借花借图又借心

    花非花,图非 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但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在立脚点上求得平等,于出头处去谋取...

  • 景美,人美,情更美

    若无千金酿 借杯湖水又何妨 醉生梦死 能几场 离合与悲欢 不必讲 潮汐静如常 岁月...

  • 法律范本之借条

    借 条 为购买房屋,现收到王麻子 (身份证号:xxxxxxxx)出借的 元...

  • 春愁又过自嗔时——水木诗社

    七律 初春吟兴有怀 文/张成昱 春愁又过自嗔时,洗笔何妨借凤池。 ...

  • 没有借过借钻

    自从简书推出借钻,并把这些借钻算到简书钻总额上去,借了一段时间的借钻。都是小钻,10来钻、几个钻。100个钻都很少...

  • 杨立伟·学习笔记(32)销售或质量有关的事故责任主体

    一、机动车试乘、试驾过程中造成损害,提供试乘、试驾服务者担责,试乘人、试驾人承担过错责任。 二、机动车产品缺陷造成...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机动车出借担责于法无据,借一借又何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mqe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