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学始,总在媒体报刊中看到关于中国与列强诸国每人每年平均读书数量的对比,所有的结论都惊人一致,国人读书太少,作为诗书礼仪之邦竟连东边隔海相望的岛国徒孙都不如。我不想又牵涉什么国人的物质追求进来,因为已经说了无数遍了。其实,对于读书,我倒是很宽容的。人各有志,不爱看书的人大有人在,又何必强求。我也反对,将读书纳为个人宏观计划之列,这样倒有为完成一个看似很牛逼的目标而敷衍的意思。读书,本来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就像今人之篮球,足球,电影,游戏等业余爱好一样。读书本来就是一种业余爱好,所以何时读书,读何书,都是一种未可知的,率性而为的事情。
我读书,从来都是随缘的。我信命数,更信缘分。对于读书的缘分,我是深有体会的。曾经一个人在图书馆里翻找了几个小时,勉强找到了基本还算合胃口的书,借回来,在桌上搁置了一个月,又原封不动还回去了。缘分未到莫强求,说的就是这个理,有时与书无缘,硬是要装文雅,反倒是白白跑一趟图书馆。被自己这样折腾了几回,自己也深知此理,便不再去图书馆漫无目的的寻书了。读书的缘分一到,真是想拦都拦不住。就是不经意的在网上偶然看到一本书,随手点击进去阅读两三页,便激起了阅读的欲囘望,然后我又对电子书有一种偏见,总觉得要纸质书阅读起来才是看书的感觉,便去图书馆借,图书馆没有,则只能自己去当当上购囘买。对于想读而读不到的数,我有一种莫名的偏执,一定要得到它。对于,从图书馆心满意足借到的满意的书,读后,我是一定要自己再买一本收藏的,我自知以后我一定会读第二遍的。我又是一个极其无聊的人,读的次数最多的便是《鲁宾逊漂流记》,阅读过九遍,初中时有时学习累了,便随手拿身边的书读读放松,结果,一读就是两三个小时,而且随手翻到《鲁宾逊漂流记》的概率极高,而我竟然也不厌烦,因而,个人读书记录中阅读次数最多的便是它了。对于一般兴趣的书,我读一遍就够了,对于,兴趣浓厚的书则是读三遍都不为过。我读书向来是不分门类的,三教九流,只要有缘分,我都会恭敬阅读之。历史类的读腻了,就换军事类,又读腻了就换生活类,文史类。有时候也会去挑战下自我,读读哲学类的,大多都是失败告终。因此,有时一年读书数十本,有时一年连一本都读不完,这要怪就怪缘分它太难琢磨,而让我痴迷的也就是缘分这神秘感吧。所以每当某年读书极少之时,我总能想到那个关于各国年人均读书数的调查,感叹一句,自己又要给国人拉后腿了。
再来谈谈读书的怪癖。有时去图书馆或是书店也会遇到那么一些面容姣好,身材婀娜的“女神”级别的同道中人。后来,我为了探求国人审美观念之变化,便总是跟在那些美女身后,看她们停留哪类书籍之前,翻翻她们翻动过的书籍,以此来判定这些美女的审美观,世界观,人生观何囘在?当然,大多数美女果然停留在与大众情调一致的言情类书籍之中,心下一阵感叹,还真是大众情人。极少数的会有一些惊艳之举,翻翻林语堂的《人生不过如此》,看看 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与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又在中国古代文学那类书籍前徘徊良久。遇到这样高雅的美女,只有内心暗自赞叹欣赏,感慨这样高雅而文艺的女子已不多见,对国人未来之审美情调的又有一些欣慰感,我只有悄然离开,怕惊扰了天使在人间的短暂停留。
对于图书的分类,我也是信奉随缘的。在大型图书馆与书店中,将书籍按门类排列是为了方便读者选购阅读的。但在家则大可不必如此复杂,书架上可以随意放置任何门类,任何朝代的书籍。在这样看似无条理,高低错乱的摆放中,我将每本书想像成一位先贤,譬如《论语》,就想像孔老夫子,《论语》的邻居是罗贯中的《三国》和基督耶稣的《圣经》,这样就好比是无论各朝各代还是国内国外的各位智者先贤一起并肩在开讨论会般。对于我这以缘分为信仰的人,书籍门类的归整反而是一种累赘,归类的再整齐划一,也会被我一天之内信手随翻又再次回到混乱的战国时代。由于我生活中太随意,时常容易把书籍带到家中各处,床上,桌上,厕所旁。这样的好处便是随时随地,想看书就可以看书。但一些人又要批评我不尊重爱护书籍了,我也只能低头认错了。实际上,太过严肃需要恭敬阅读的古籍我也不会带到厕所如厕时阅读,个人时常体会到在如厕时被手中书籍和手机内容吸引,常常腿部发麻,站起来时眼冒金星。因而,厕所中从此放置的不会再是长篇大论的厚书,而是短篇的文摘杂志。此举就是为防止头晕眼花腿麻的症状,对症下囘药。
读书少时,总会看了一部书后,就把书中所述之精神奉为圣经,听之信之甚至宣扬之。后来,我想了想,这就是所谓的装囘逼心理,好不容易读了本书,当然得显摆一下。当然,这样的做法不值得提倡 ,反而容易读书走火入魔。后来读书读的多了,便自然而然达到了读每本书,不全信也不全疑的地步,只是从书中汲取个人所需所感兴趣的知识。当你能以辩证法的眼光来看待每本书的时候,这就是真的学有所成了。读百家书,将百家言论汲取自己所需的知识,自己再另成一派,如此读书才真是会读书。好书之所以为好书,在于其中蕴含的道理值得思考,烂书之所以能出版,也说明其还是有点价值的,可以从中知晓烂书为何烂,汲取教训。对于任何书籍,我反对刨根问底,也反对不求甚解。刨根问底容易走极端,年轻时总会有一些知识由于阅历未到不能理解 ,此时不宜过于强求。不求甚解,也不对,没有疑问则证明没有思考。阅读不思考,实则是白读。阅读的目的之所在,是提升知识积累,提高思辨能力。人活一世,决定成败最重要的因素还是思考,善思者不败。
在养成了思考的习惯后,我也时常“发呆”。偶尔有时候洗衣服会突然有灵感,联想到其他事物,然后就陷入了无限思考之中。知道盆中的水已接满,哗啦哗啦正在外涌将我的鞋底打湿了之后,我才意识到自己刚才出神了许久。世间万物,都可以在某事某刻引起你的深层思考。有时出游,我会对一棵树,一棵草相面好久,也是由于“走思”。“走思”的好处是提升思辨能力,而坏处就是假如某天正在上课突然某物使你陷入了“格物致理”之中,只怕唯有老师一句大吼或是一个纸团才能使你惊醒。当然此“走思”算是上等,因为毕竟是思考,下等的“走思”则是陷入幻想与意囘淫中,年幼的孩子上课时走思多是由此。
所以说,要辩证来看万物,任何事物都有好与不好良面。我们不能过于强求积极那面,也不能忽视消极的那面带来的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