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生的课堂(对一节人工智能课的思考)

学生的课堂(对一节人工智能课的思考)

作者: 书一 | 来源:发表于2023-03-30 21:43 被阅读0次

人工智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想依然还是教育的目的,不应该因为人工智能而发生变化,不是简单地让学生会用人工智能设备,而应该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具备了利用人工智能设备进行自我创作和创新的能力,这才是人的发展,才是素养的提升。

今天的下午的人工智能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并没有完全告诉学生如何去操作,而是先通过坐标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力,然后通过关键“点”的点亮,来建立想象与实际体验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所用的积木,从而学会描点的基本操作,最后,通过学生的交流来达到知识的巩固。

在学生掌握了“点”的操作以后,老师顺势引入“线”的绘制、“平面图形”的绘制,由点到线、再到图形,给学生充分探索空间和时间,知识迁移的完成在悄然完成,有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境。

在引出“字符串”的环节,设计比较巧妙。老师先是出示了其他班级同学的作品,然后让学生观察这是什么运动项目?因为是一些形象图,学生在观察的时候有一定的难度,这个时候老师引出可以通过文字来说明的方法,对图形进行补充说明,从而引入”字符串“。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字符串的输出。此环节还通过其他班级的作品展示,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作欲望,激发创作灵感,为下面环节的展开起到了铺垫作用。

最精彩的环节是自主创作环节,老师让学生先在坐标纸上,利用绘图工具进行创作,一是有利于学生自由创作,二是可以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坐标,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当学生完成创作后,最后一步就是通过人工智能程序来实现在屏幕上的显示。这样可以很好帮助学生突破空间想象的难点,并且通过程序实现时对坐标再一次感受,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这也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会用草图来解决问题。

最后是作品展示环节,因为受时间限制,每个小组推荐最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学生的创作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精灵,他们都有自己的智慧和魔法,只要给他们空间,他们真得会创造另一个世界。

在拓展环节,老师通过提问成都的特产,来为海报引入地标元素的方法很好,不仅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成都,也为下节课的创作埋下了伏笔,很好地保持了学生学习兴趣。

就整节课来说,老师把课堂真正得还给了学生,学生利用所学知道,自由创作和发挥,达到了提升素养的目的,可以说实现了教育的目的。

以下是部分学生作品: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导课环节没有充分的挖掘视频信息,老师的提问没有很好地准备。本课以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视频引入,让学生了解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举行时间和地点,从而引出制作运动会海报的项目,与时事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课堂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只是提问通过视频获得了哪些信息?这个提问老师想要得到什么?自己并不是很清楚,在学生回答之后,只是一带而过,弱化这个视频的作用。我个人认为,老师的提问可以放在播放视频之前,这样可以很好聚焦学生的注意力。

二是导课环节老师没有很好地利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来进行德育教育。本次运动会应该是在2022年举行,因为疫情推迟到2023年7月举行,可以在此加入德育教育,因为我们国家的强大,战胜了疫情,才有我们当前正常的生活秩序,我们应该感谢我们的祖国。

三是自主创作环节的第一部分,是通过坐标纸进行创作,这个环节可以加上一个展示,让学生间互相交流学习一下,为后面的创作提供更多思路。接下来再进行程序创作,也许会更好一些。本环节任务时间较长,感觉组织有点松散。

四是不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在小组互评环节,学生在投票时,明显出现了嫉妒心理,给最好的作品投票最低,老师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但并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正向的引导。如果这个时候,老师问学生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公平、公正的环境,还是喜欢有失公允的环境?让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引导学生我们不应该因为嫉妒而对优秀的人进行打压,我们应该公平地对待他人,对优秀的人我们应该多去学习,而不是通过不正当的方式来提升自己。

五是课堂语言需要打磨。老师在课堂上的每一个提问,都要有正确的导向性。要明白你为什么要提问?你想从提问中得到什么?这样的提问才最有效。对每个环节的任务,表达时要明确,要让学生一听就明白,不能让学生不知道干什么。再就是语言要有轻重缓急,善于通过语言来调动学生的注意指向,不能平铺直叙。就像”文似看山不看平”一样,课堂语言也要有高低起伏。

六是技术的运用不够到位。比如有一个环节是通过蒙层来揭示图片,这个时候应该慢一点擦除,让学生有一个猜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引发学生思考的过程。还有最后的拓展环节,应该把学生可能回答的成都特产都通过不同方式显示出来,而不是通过动画来实现,因为动画顺序是固定的,当与学生的回答不一致时,老师就无法正确呈现了。这个地方可以通过拖动图片的方式来实现,让学生有更多回答的空间,让课堂有更多的可能性,也许这样会更好一些。

当然,课堂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只是我个人对本节课的理解,肯定有不当之处,只是希望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生的课堂(对一节人工智能课的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oec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