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日更写作营每天写1000字
李克富 || 案例问答:如何解决这样的厌学问题?

李克富 || 案例问答:如何解决这样的厌学问题?

作者: 李克富 | 来源:发表于2018-09-26 05:03 被阅读2061次

关系永远先于并大于咨询。只要来访者不脱落,我们总有为其提供心理帮助的机会;只有来访者不脱落,我们才有为其提供心理帮助的机会。

请看问题

初中女生,13岁,无法读书了。因不愿老师管她,反对老师上课提问,也不想做作业。咨询时,要求妈妈陪着。

听了情况后,咨询师对她的想法和感受表示理解,并提了一个问题:“如果老师真的什么都不管,都不提问,都不布置作业,那会是什么结果?对学生有什么好处?”

她说:“这还需问?这样就能让大家自由快乐、好好享受学习生活。你明白了吗?”

咨询师表示明白和理解,也认为有一定的道理。然后让她“当”老师,自己和妈妈“当”学生。结果,她就让“学生”自己玩自己的,想怎么就怎么,甚至可以走出课堂去打乒乓球。她说:“人家国外就是这样教育学生,所以学生们都自由快乐,不会像我这样厌学。”

……

无论怎样做工作,她都认为自己没问题,是老师和学校有问题。咨询师只好表示理解和尊重。

咨询结束,妈妈要求单独和咨询师交流。妈妈说:“你说你理解孩子,但我觉得你根本不理解,因为你并不认为是老师或学校有问题,而认为孩子有问题,尽管没有直接说出来。我认为确实是老师和学校有问题,我们孩子没问题。你看她是个多么聪明多么有思想的孩子啊!有多少孩子能想到这些、能这样简明精准地回答?你应该帮助指导她怎样去对付老师和学校才对!我们是因为想不出办法来对付老师和学校才咨询的。”

咨询师说:“你们先说咨询的目标是怎样解决厌学问题。要解决厌学问题就要解决导致厌学的原因,而你们都认为原因在老师和学校,所以咨询目标是达不到的。如果咨询目标要变为怎样去对付老师和学校,这个目标就更难达到。至少是我达不到。”咨询师最后说:“恕我直言,要解决她厌学的问题,要重新让她走进学校,很需要你们家长的努力和改变。”

“什么?你说什么?你说需要我们家长的努力和改变?这样说来,还是我们家长有问题?……”家长非常不解,更加不满。

面对此案和这位家长,你将怎样对他们说?

以下是我的回答

一、咨询师的失误出在哪儿?

1.不恰当的咨询目标

从结束后与母亲的交流中我们得知,咨询师有些抱怨地说“你们先说咨询的目标是怎样解决厌学问题”,我们似乎可以推断,在来访的母女说出“咨询的目标是解决厌学问题”后,咨询师给予了认同。问题是,咨询师并没有进一步思考和判断:解决厌学问题可以作为本次心理咨询的目标吗?

“厌学”是什么意思?她所“厌”的真的是老师管她、课堂提问、做作业?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别的?比如紧张的人际关系?在我所接待过的以“厌学”为主诉的中学生中,很多人其实不是“厌”而是“惧”,最终被诊断为“社交恐惧症”、“场所(学校)恐惧症”和“人际交往敏感”的不乏其人。而一旦有了明确的诊断,自然就会有规范的治疗,有时候借助药物,很快就能让其回到学校中去。

所谓“进一步思考”,就是需要咨询师在面对此类来访者时一定要弄清“厌学”的内涵和外延,否则,就不能将其作为咨询目标。

其次是“判断”,即该目标是否为“有效的咨询目标”,主要考察是否满足七个要素:属于心理学范畴,积极的,具体或量化的,可行的,可以评估的,双方接受的,多层次统一的。就“解决厌学”而言,显然不具备具体或量化、可行、双方可接受等,因而不能作为咨询目标。

2.不恰当的提问以及会谈失控

在商定咨询目标后,选择会谈内容极为重要,必须按照原则进行。其三条原则是:求助者可接受,有效和积极。单从来访者反问的那句“这还需问?这样就能让大家自由快乐、好好享受学习生活。你明白了吗?”,我们就能推断,咨询师只是针对现象的提问“如果老师真的什么都不管,都不提问,都不布置作业,那会是什么结果?对学生有什么好处?”,是违反以上原则的,其结果就是整个会谈的内容和方向的失控,咨询师除了机械地表示明白和理解之外,再也无所作为。

而更大的失误在于与母亲交流时为自己的失误辩解,从而加重了母亲的不满。

李克富 || 案例问答:如何解决这样的厌学问题?

二、如何应对这样的案例

此类案例为我的门诊所常见,初诊接待只需要按照规范的流程进行即可。比如,在作为来访者的母女二者当中,首先确定谁最可能成为真正的求助者。一般情况下,当我听到对“无法读书了”的归因是“不愿老师管她,反对老师上课提问,也不想做作业”后,会先让孩子离开,而单独与母亲交流。如果母亲的归因也像女儿一样,我便推断她们俩都不可能在本次咨询中成为求助者,从而将接下来的咨询不再作为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咨询。此时,我的努力会以维持关系、处理情绪为主,以让来访者的负性情绪得以疏泄和问题尽可能多得暴露为最低要求,以让来访者能给我第二次见面机会为最高目标。

经验告诉我,关系永远先于并大于咨询。只要来访者不脱落,我们总有为其提供心理帮助的机会;只有来访者不脱落,我们才有为其提供心理帮助的机会。

切记:下次见面的机会,并不完全由上次咨询的效果决定;对一个13岁的中学生而言,很可能是我们让她感到了温暖和舒适。

我不太喜欢也就很少对来访者说什么“理解”——没有亲身体验过的“理解”,至多不过是虚伪的应对而已。对此,列夫·托尔斯泰曾说:“你不是我,怎知道我走过的路,怎能理解我心中的苦与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d5c390caf068:促使来访者走入咨询室的一定是他感受到的痛苦和无助,他们对问题的归因也许只是防御和阻抗呢。老师只处理情绪,也是在判断自我强度之后采用的支持疗法吧
  • 方圆fg:一个人只要成为求助者,心理咨询就能进行。有没有求助动机,从一下几方面观看。请看《求助动机的评估》https://www.jianshu.com/p/a29621724967
  • 付海霞_3107:关系永远先于并大于咨询。在生活中,只要关系顺畅,孩子也不会出问题。
  • 方圆fg:控制会谈方向,需要时时抽离观察,会谈内容围绕咨询师与求助者的关系进行。把虚的感觉变成实的东西,需要不断问不断下切明确。
  • 059737a339e8:今天的文章,我看到的重点就是关系先于且大于一切。
    就好比“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若论“进门”和“修行”哪个更重要?显然不“进门”,“修行”就是“乱弹”。
  • 漂亮的花:今晚聆听了李老师的控制会谈方向示范,受益太多。咨询师是控制会谈方向的人,咨询室中只能有咨询师与求助者的关系,觉察来访者偏离方向,要立即拽回,回到求助者身上。
  • 王振法: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专业:+1::+1::+1:
  • 王明鹏:所谓牵牛鼻子,就是把握大局和原则问题,再具体说就是方向正确,避免南辕北撤,导致工作被动。再具体化,就是根据情况灵活运用,而不是死抱着经验和规则来机械执行。
  • 唐铭含:关系大于咨询,学会提问,确立合适的目标,说起来都是大白话,一落实到具体的问题上,又开始懵圈了
  • 丁金波波种快乐:如何保持咨询关系不断的同时不违反咨询原则,需要学习。
  • 王秀美心理咨询师:咨询关系大于并先于咨询本身。
  • 老连Alian:世界上哪有什么真正的“感同身受”,“理解”,没有来自自身的体验,所有的所谓理解都是一种出于迎合的幻觉。
  • 528d3a56da7f:关系是咨询中建立起来的,关系是不脱落的前提,不要以为一次咨询就能达到‘笑果’😂
  • 陈加茂:小姑娘说不愿老师管她,为什么就可以确定她不能成为咨询对象?她母亲如果也归因于老师,为什么也不能成为咨询对象?启发引导其改变认知不正是咨询师该做的吗?
  • 杨芳_沙盘游戏师:咨询中不能快速的确定咨询对象,缺乏敏感的职业直觉,对空气中弥漫的不对头的“味道”没有觉察,注定只能敷衍了事,无所作为。很多人选择咨询这碗饭,但饭也选人,这碗饭不好吃,且修行且助人~
  • yy点点:关系永远先于并大于咨询。只要来访者不脱落,我们总有为其提供心理帮助的机会;只有来访者不脱落,我们才有为其提供心理帮助的机会
  • 在温暖的阳光下:下次见面的机会,并不完全由上次咨询的效果决定。
  • 徐滨清:先建立或保持良好的关系,才能谈其他的。
  • 闻岱:如果家长和孩子,能给咨询师提供第二次或更多机会,咨询效果会日益凸现。但目前更多的人,却是在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钱,来求最大的改变。不知道哪位咨询师,能有“神术”。
  • 梦想家_莹莹:可操作可量化如此重要,工作中亦如此,砖要一块一块搬🍓
    谢谢
  • 苗尔平:知道口风不对,不能迅速清晰地总结出来。
    记住:关系永远先于并大于咨询。
    商定咨询目标的原则:属于心理学范畴、具体的可以评估的、双方可接受、可操作、可量化、多层次统一的。
    会谈内容和方向:求助者可接受、有效、积极。
  • 聆心2016:"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这个"江湖"险恶与否,取决于关系。
    古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说的也是关系在社会化教育中的重要性。这与现代教育提倡的是"情感先行"如出一辙。
    在家庭教育中亦是如此。
    市场营销,人际沟通,人与自然,人与自己……
    关系是王道!

本文标题:李克富 || 案例问答:如何解决这样的厌学问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ogg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