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及系统读思《曾文正公嘉言钞》之前,我即非常喜爱曾公“掘井及泉”句:
“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此嘉言的硬核在于学问为人、做事成事的专注精神。再而读思之,不开掘一番,就没有新意了。
在比较观上,曾公的“用功譬若掘井”,与朱子的“为学譬如熬肉”是同一思维方式并修辞手法的,或者说是曾公在朱子思维方式基础上的更为灵活之演绎,且以“用功”的概念更丰富地涵括了“为学”的概念,使其作为方法而获得了更为广泛的适用性——为学、做人、成事,无一不是此道也。
那么,将这一“掘井及泉”之作为方式方法置于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该怎样思想呢?
客观而现实地看,“老守一井”是为大多数人的生活形态和人生样式——终生居于一地,从事一份职业,支撑一个家庭,过好一个日子。这是不能否定的“老守一井”吧?至于“力求及泉”,应该说是人人都做到了——做好一份工作,取得一份收入,稻粱谋的日子同样是不能否认的“掘井及泉”。
如上看来,曾公话语和文字就不是“嘉言”,而是“百姓话”了。显然,曾公此言是不能作此一般论的,必须“开掘”其非凡处。那么,放在今天,其“非凡处”何在呢?我以为,可作如下观:
首先在于,作为个人不能为“稻粱谋”而遮蔽了自己的潜质。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特定潜质的,或者说是独特的兴趣爱好——这正是个人的特长所在。但是,因为“饭碗”的压迫,不得不“损失”兴趣爱好,正如著名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所言,大多数人都在从事着自己所不喜欢的工作,不得不去做的工作。在这种“悖反”的人生中,若是真正活出自我来,就不能不为了去遮蔽而“掘井及泉”了,即是:要开掘自己满足“饭碗”的能力,更要开掘自己兴趣爱好之潜质所在,或者说,在一个工作时空、工作平台上,同时开掘出两种能力——适应甚至超越工作要求的能力,发展自己兴趣爱好特质的能力。我相信,两种能力在本质上也是不矛盾的。比如,卓越的口才,杰出的文笔,哪个工作岗位不需要?做一个优秀学生的卓越能力,不正是当好一位出色教师的能力吗?更何况,任何工作、职业的核心都在于发达的思维、丰富的思想。由之,曾公的“老守一井,力求及泉”就有了“多面发展自己”“全面发展之人”的价值与效用了。当然,“老守一井”——我就这样了,是为要不得的一面。
再者,“老守一井,力求及泉”的关键在于“掘井”的工具与方法。以《论语》为工具和方法开掘自己,获得的是“内圣外王”的儒家人生风范;以《庄子》为工具和方法开掘自己,则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人生色彩;借用尼采、叔本华而开掘自己呢?以鲁迅的“韧性战斗”为工具而开掘个人呢?由此可见,“我”还是那个“我”,但却因为开掘工具、开掘方法的不同,“我则非我”了!
以如上两方面简要思维看,“用功譬若掘井,力求及泉”的根本作为与根本价值就不在个人的身外,而最高要害与价值则在于“开掘自我,自我开掘”了。“我”因此“开掘”而“用之不竭”了,就是“我”成就了曾公嘉言并曾公嘉言成就了“我”的有机统一了,嘉言也就是真正的硬道理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