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人学浅,出于对《道德经》的热爱,故将对《道德经》的一些所学写出来,一方面供自己做记录,一方面也希望得到同仁的批评指正。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以下讲述主要参考了陈鼓应老先生的《老子今注今译》,王弼、楼宇烈版的《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南怀谨老师的《老子他说》,同时变相参考了其他版本及网络资源。
1 第一章原文
1.1 王弼版<斜粗体为王弼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妙者,微之极也。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故常无欲空虚,可以观其始物之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徼,归终也。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徼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两者,始与母也。同出者,同出于玄也。异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则谓之始,在终则谓之母。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而言谓之玄者,取于不可得而谓之然也。谓之然则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则是名则失之远矣。故曰,玄之又玄也。众妙皆从同而出,故曰众妙之门也。〉
1.2 陈鼓应、南怀谨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 注释<斜粗体为注释>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此处“常”字在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中均作“恒”,后为避汉恒帝的讳改为“常”。“常”有常见、真常之寓,“恒”有永恒、恒久之意,“恒”字意韵更切语境。第一个“道”、第三个“道”为名词,第二个“道”为动词,“名”亦同。
第一个“道”:可道之道,是为普通之道,可能是指老子批评的那些礼仪、圣贤之学。
“常道”:“恒”为永恒,但不是指不变。此处“道”指老子之道,含“无”、“愚”、“虚”、“朴”之意。“常道”借用程颐之说来解读:“天下之理未有不动而能恒者也,动则终而复始,所以恒而不穷,凡天地所生之物,虽山岳之坚厚,未有能不变者。故‘恒’非‘一定’之谓也,‘一定’则不能恒矣。惟随时变易,乃常道也”。阿里六脉神剑“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拥抱变化”也有此意。第一个“道”、第三个“道”,也可从心理学的“本我、自我、超我”来阐述,按照荀子“性本恶”来说,首先是本我,然后经过可道之道教化,有了自我,最终能否理解常道,成就超我,就随缘了。
第一个“名”就是可见、可识、可名之名。“常名”即“道”之名。大道应该不可名、不可道,而老子强为之名,强为之道,以此留下五千文,后世子孙瞻其貌。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此处有两种读法,另外一种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王弼是“有名”、“无名”读法;王安石是“无”、“有”之道,陈鼓应、南怀谨也遵此法。个人偏向“无”、“有”。老子全文结构多是相对而言,若按王弼读法,则“有名”、“无名”是相对,此处“名”指什么呢。再结合第一句“名可名”,那“有名”是否指可名之名,老子前文已说可名之名非常名,此处又说“有名”为万物之母,似乎相背。权且按照“有”、“无”来解读吧。
“无”为道,“有”为可见可形之道,无形无状为天地始;有形有状为万物母,母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此处想起了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总觉得有些味道。放在这,有缘者品吧。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与上句对照,此处亦有两种读法,王弼版为“常无欲”、“常有欲”,王安石、苏辙版为“常无”、“常有”。个人偏向后者读法。首先,“故”承接上文,加上老子形文风格偏好对应,“常无”、“常有”与上文正好对应,并且与“无”、“有”对应。其次,若按王弼说,“无欲”、“有欲”相互对应,那么“欲”作何解。解读为“欲望”肯定不合理,可以解读为“思虑”。在楼宇烈注释王弼版中,将“无欲”解读为无思无欲,“有欲”解读为有所思虑。
“徼”有多种解读,其一、归终;其二、窍、空;其三、光明;其四:边际、端倪。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两者”便是指前两句的“无”、“有”之称,两者皆谓道,“无”为内,“有”为形,“无”为天地之始,“有”为万物之母。王弼对“玄“作“冥也,默然无有也”。用现代文来说,这句对于我来说太玄了,请看王弼注吧。
3 借古言今
首先译文是不可能有的,也不建译读白话文。原因一:利用注释应该能看懂其中意韵;原因二:我能力不够,也没有找到满意的白话翻译;原因三:对于这种经典,白话文是无法表达其中味道的。古文的强大之处就是每个字都表达很多含义,不像现在有些文章,通篇没几章有用的。这章是纲领,我没怎么读懂,也写不出什么。也许以后会懂一些,到时候会再修改。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好几次想到佛经中的字句,总觉得有相似相通之处。此处纠正一点,《道德经》绝不是不作为、消极之处,相反此为领导、帝王之书。经中很多话都是讲给统治者的,其中缘由,后会有期。
题外话:
略写一二,班门弄斧。如果有兴趣,可以读陈鼓应老先生的《老子今注今译》和王弼、楼宇烈版的《老子道德经注校释》,旁征博引,综合了很多家的见解,可以用以研究《道德经》。如果想读白话文,可以看南怀谨老师的《老子他说》,结合道、佛、儒来讲解道德经,行文有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