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姆说:“培养阅读的习惯能够为你筑造一座避难所,让你逃脱几乎人世间的所有悲哀。”
(六)、《有可奉告》凤凰网文化频道,3星。
也是访谈录,收录有苏童、严歌苓、白先勇、阿来等谈做文化的心得与看法,让我们对这些名家们的思路有个粗略的了解。我看着挺平淡,浮光掠影看过而已。曾经读过严歌苓的很多小说,对她的《一个女人的史诗》和《小姨多鹤》印象最深刻,《每个作家都要有一只同情的耳朵》是她访谈的题目,这是她的原话,作家首先有着比普通人更细腻更丰沛的情感,和传神的表达叙述能力,严歌苓把她的悲悯与尊重,同情与爱给了她笔下的那些可爱的女人们,我很喜欢。白先勇的《谪仙记》《永远的尹雪艳》都是很久以前读过的篇章,人生无常,都是在困境中挣扎生存;近年他一直致力昆曲的推广,青春版的《牡丹亭》惊艳世人;他坦诚自己同性恋的身份,《树犹如此》是他纪念自己已逝同性爱人的散文,能感受到他爱的深沉,令人动容。其余人等略过。
(七)、《把每一个朴素的日子都过成良辰》晏屏,5星。
作者因为陪祖母从大都市回乡下住了一年,对乡村对农事对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可爱的人们有了新的认识,从而形成此书。这本书于我是个意外的惊喜,刚看几行便觉活泼有趣,爱不释手,虽然是平常的乡村生活,但通过作者妙趣横生诙谐幽默的讲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或朴素或妖娆或安宁或喧哗的山野景象,常常令我忍俊不禁又心生向往。可以想见她是个疏朗纯真心思通透的女子,不矫情不做作,所以笔下的文字才如莲花般清雅又灵动。非常好的悦读体验。
(八)、《我们都是赶路人》胡德夫,4星。
胡德夫被称作“台湾民谣之父”,他与杨弦、李双泽并称为“台湾民歌运动三君子”。这本书是他以作者和歌手的双重身份讲述台湾原住民音乐背后的故事。白岩松作序说在他的歌声中,“听得到岁月与山河,以及一个男人所走过的路。”他的歌不是大众喜欢的风花雪月小情小爱,听他的歌听的是皇天后土的厚重苍凉和悲天悯人的真挚情怀,但并不绝望。他一直致力于为台湾原住民呐喊并争取权益,非常令人敬佩,是个值得尊敬的人。他的文象他的歌一样,朴素真实,缓缓述说着过往的清风白日朗月春林。
(九)、《总有一段时光虚度在江南》耿朔,3星。
和白落梅优雅婉转的文字不同,耿朔就好像一个讲解员,平实的介绍一个个江南水乡,宏村、渔梁、西塘、南浔……详细的讲述各自的来历特色,好是好,总归无趣了些,不太合我心意。我喜欢的还是那种清丽美好的如诗画的文吧,所以只给3星。不过里面的手绘和图片还可以,但又远比不上林帝浣的图和文,差距还是挺大的,当作江南导游粗略翻看即可,不值细读。
(十)、《活着》李玉宵 王崴,4星。
简单意义的活着是“给生命以时间”,更高层次实现精神慰藉的是“给时间以生命”,我以为后者才是生命的终极胜利。这本书拣取平常人等的生活平静的述说,这里“没有无法自拔的痛,在最隐匿的角落,有更热烈的爱。”和我喜欢的一个公众号“正午故事”相似,记录形色人生。编者倡导平和的影像观念,呼唤平等的公民权利,他们在苦难中发现和记录人性的美和伟大。好象余华笔下的富贵,无论再多苦难,也凭着本能生存下去,这种坚忍足以打动任何人。

附注:图片出自VIVA旅行家公众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