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民广场更文800字点赞每天写1000字
古文观止 || 季梁谏追楚师(三)

古文观止 || 季梁谏追楚师(三)

作者: 碧彧 | 来源:发表于2023-10-13 14:08 被阅读0次

    昨天我们讲到,楚国为了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他们采取了一道经典的骄兵之计。

    楚国故意损毁军容,摆出一副懒散、窝囊的样子,用来迷惑随军,而狂妄自大的少师见状便信以为真,立即回去禀告随君。

    但正如熊率且比所言,随君非明君,但随国还有个文韬武略、大名鼎鼎的名臣季梁,楚国的计划会得逞吗?

    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
    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

    少师回去,果然请求追击楚军。随侯将要答应他。

    季梁急忙阻止,说:“上天正在帮楚国,楚军的疲弱,恐怕是骗我们上当吧,君王何必急于出师呢?

    臣听说,小国所以能抗拒大国,是因为小国得道而大国淫暴。

    什么是道呢?就是忠于人民,取信于鬼神。国君经常考虑如何利民,就是忠。祝官史官老老实实向神灵祭告,就是信。

    现在人民在挨饿而君王纵情享乐,祝官史官却在祭神时虚报功德,臣不知道这样如何能抗拒大国!

    那个自大的少师回去后,果然建议随候追击楚军,而昏庸的随候和他一拍即合,竟然答应了他准备出兵。

    庆幸的是,一旁的季梁早已识破楚国的计谋,在关键时刻,他挺身而出,从而挽救了随国的命运。

    季梁认为,现在的楚国兵雄马壮,气势强盛。就一般情况而言,为了威慑敌人,他们都会把自己最强势的一面展示给对方,根本无需向我们这般小国示弱。

    “事出反常必有妖,人若反常必有刀”,显而易见,这是楚国的阴谋。季梁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我们现在出兵,那就是往火坑里跳,是自取灭亡。

    然后,他用了一句千古名言总结了随国取胜之匙:“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

    想要以弱胜强,前提是强者荒淫无道,自己内部出现了纰漏。

    而作为弱者需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安内攘外,勤修内政,让自己更加强大,这样才有机会抵御强大的外敌,真正做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而我们现在国内的形势又是怎样一个状况呢?

    国君纵情享乐,官员逢迎谄媚、虚报功德,而百姓却朝不保夕,不能安居乐业,这样的现状如何能够抵御强大的楚国?

    我们看看随侯是怎样应对的?

    公曰:“吾牲牷肥腯,粢盛丰备,何则不信?”
    对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谓其备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所谓馨香,无谗慝也。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

    随侯的回答很耐人寻味哈,他避重就轻、本末倒置,和季梁玩起了“声东击西”的“战术”。

    他说:“我上供的牲畜毛色纯正,膘肥肉壮,祭器里的黍稷也很丰盛,怎么不能取信于鬼神呢?”

    瞧瞧,这嗑唠的,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季梁说的是:“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

    季梁说了两件事儿,既要忠于民,又要信于神,二者都做到了,才叫“得道”。

    而随侯呢,直接把“忠于民”给忽略了,这是选择性失聪,可见“民”在他心中的位置。

    既然随侯耍小聪明,季梁也没计较。

    接下来,季梁就祭祀的话题展开了一番经典有力的论述 ,并且一开口就震铄古今,比孔子早了两个世纪提出了“民本”思想,并赋予了“祭祀”全新的意义。

    季梁说:“人民才是鬼神的主人啊。圣明的君主总是先把人民的事情办好,再致力于祭祀鬼神。

    所以,进献牺牲时就祷告说:”请看献上的牲畜多么硕大肥壮啊!”

    这其实是说,我国人民普遍都有生产的能力,牲畜长得肥大而蕃盛,没有生癣生病,备用的牲畜充分得很!

    在奉上黍稷时就说:“请看献上的黍稷多么洁净而丰盛啊!”

    这是表示,今年春夏秋三季都没有灾害,人民的收成好,由此可见,我国人民多么和睦、收成多么丰盛啊!

    在进献美酒甜酒时又说:“请尝尝我们用好米酿成的美酒吧!”

    这是说,全国上下都有美德,没有做违背良心的事,也没有说别人坏话的恶行。

    所以,我们应该发展农业,给人民讲习五教,让人民亲和九族,人民就会虔敬地祭祀鬼神。

    这样一来,人民都很和睦,鬼神也就赐福,做什么都容易成功。

    不知季梁的这番话说完,随侯作何感想。

    接下来,季梁继续补刀,他的言外之意是,随国目前的情况非常糟糕,没民心,就别指望老天保佑了。

    如今,百姓各有自己的心事,鬼神也就缺了主人,不知道该保佑谁。光靠您自己的祭礼丰盛,怎么会得到神灵的赐福呢?

    最后,季梁说出了自己的战略观点:“您还是先整顿内政,和周围兄弟之国亲密友好,也许可以避免灾祸吧。”

    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

    随侯听了季梁的话,感到恐惧,于是整顿内政。楚国不敢侵犯它。

    随侯答应整顿内政是因为恐惧,恐惧老天爷不保佑随国。

    换言之,他并没有真正接受季梁的政治主张,而是因为不得已才做出的改变。

    这样的态度,自然是不会有真正的效果的。

    后来,随国向楚国求和,楚武王想让随侯帮忙上表周天子求个封号,随侯同意了,楚武王便撤军了。

    危机解除,随侯便不在恐惧,曾答应季梁的改革内政也随之抛于脑后,又开始宠信少师。

    至此,随国又回到了原来是老样子,民不聊生,朝堂混乱,国力衰退,正如本文开篇斗伯比所预判的。

    两年后,斗伯比见时机成熟,便提议楚武王进攻随国。

    面对楚国大军的施压,季梁审时度势,建议随国干脆向楚国服软,并且建议说,如果楚国接受议和则万事好办,如不接受再拼死一战也不迟。

    但少师不同意,执意要战,随侯便听了少师的话。

    公元前704年,楚随速杞之战拉开序幕。

    两军对峙,望着楚军的阵势,季梁建议随侯攻打楚国的右翼。

    因为楚人以左为尊,所以楚王一定在左翼,简言之,就是楚国的精锐在左边。

    季梁的意思是,随国要避开楚国的精锐部队,而带领随国的精锐攻击楚国薄弱的右翼,这样一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或许会有胜算。

    然,那个志大才疏的少师又来搅局,硬是和季梁唱反调。

    奈何,随侯就是偏信少师,与楚国硬碰硬,结局自然是不言而喻了,随军大败。

    随侯弃车,落荒而逃,而少师则被楚国大将斗丹杀死。

    没了少师,随侯只能听从季梁与楚国修和,但因楚国忌惮季梁就同意修和了。

    据《左传》记载,楚国先后四次攻打随国。

    一是桓公六年,也就是这篇文章所述的,楚人的骄兵之计未能得逞,最终楚国无奈撤军。

    二是桓公八年,楚国再次攻打随国,因随侯没有听从季梁的建议,随军大败,随侯弃车而逃,少师被杀。

    三是庄公四年,楚再次伐随,很不幸,楚王在行军途中驾崩。但楚国将领秘不发丧,直至打到随国边境,随国被迫求和,这次的伐随也就未建全功。

    最后一次是僖公二十年,随国联合汉江东面的诸侯一起抗楚,楚再次伐随。

    随国在与强楚青林山一役中丧国辱邦。作为亡国之臣的季梁因此郁郁而终。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文观止 || 季梁谏追楚师(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pdo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