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传统文化爱好者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与传统文化
古人问天的智慧:一篇文章读懂二十四节气

古人问天的智慧:一篇文章读懂二十四节气

作者: 琴棋书画APP | 来源:发表于2019-05-10 16:31 被阅读3次

图1《康熙帝南巡图卷·农耕场面》(图片转引自《清史图典》,以下图片如无说明,均转自此书)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在高速现代化的今天,早已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与作用,成为日期上的附注。但“二十四节气”申遗的成功再度唤醒了这一被日渐淡忘的传统文化。

一、什么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补充历法,在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天文、气象进行长期观察、研究的产物,其背后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二十四节气中既有表现寒暑往来物候变化的,也有反应气温高低降雨状况的,古人通过它能够直观、清楚地了解一年中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以此掌握农时,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二十四节气始于上古,产生于黄河流域。在《尚书·尧典》中就提出了“日中、日永、宵中、日短”的概念,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随着农业生产和天文观测的发展,到了战国末期,《吕氏春秋》中又引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个节气。由此,传统意义上的四时八节已经被初步确立。至汉朝,二十四节气逐渐完善,史书中也多有提及,如:《淮南子·天文训》中对二十四节气有较为详细的记述:“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内容与今人熟知的二十四节气完全一致。《史记·太史公自序》云:“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 西汉邓平等人所著的《太初历》中,正式将二十四节气编入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图2 故宫博物院藏《孝贞后璇闱日永》图

在古代历法中,每月有两个节气,月首者称之为“节气”,包括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月中者称之为“中气”,包括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二十四节气中“节气”和“中气”各占一半,二者交替运行,周而复始,但今人已不再细分,将之并称为节气。每个节气在农历中的时间也是相对固定的,“节气歌”的后四句就反映了这一特点。“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即:上半年节气多集中于六日及二十一日前后,而下半年则多集中于八日及二十三日前后,最多不过相差一两天。

二、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立春:表示严冬已逝,春季到来,气温回升,万物复苏。

雨水:由于气温转暖,冰消雪化,雨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惊蛰:蛰的本意为藏,动物冬眠称“入蛰”。古人认为冬眠的昆虫被春雷惊醒,故称惊蛰。

春分:这一天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曰“春分”。昼夜长度各半,冷热均衡,一些越冬作物开始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草木萌发之意。此时气温渐暖,草木发芽,大地返青,也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

谷雨:由于雨水增多,滋润田野,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故有“雨生百谷”之说。

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视为气温升高的开端。此时万物生长旺盛,欣欣向荣。

小满:“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籽料已经开始灌浆饱满,但尚未成熟,故称“小满”。

芒种:芒,指某些禾本植物籽实的外壳上长的针状物。芒种指小麦等有芒作物即将成熟,可以采收留种了,也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

夏至:是全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也说明即将进入炎热的夏季。

小暑:属于“三伏”中的初伏,天气炎热、蒸闷。气温虽高,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故称小暑。

大暑:正值“中伏”前后,也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

立秋:预示着秋季即将开始,天气逐渐转凉。不过暑气并未尽散,还有气温较热的“秋老虎”之说。

处暑:“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代表暑天即将结束,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

白露:由于昼夜温差加大,水汽在草木上凝结成白色露珠,故称白露。

秋分:与春分相同,昼夜几乎等长,处于整个秋天的中间。

寒露:冷空气渐强,雨季结束,气温由凉转冷,开始出现露水,早晨和夜间会有地冷露凝的现象。

霜降:“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由秋季过渡到冬季的节气,开始有霜冻的现象出现。

立冬:标志着冬季的开始。田间的操作也随之结束,作物在收割后进行贮藏。

小雪:“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大地呈现初冬的景象,但还没到大雪纷飞的时节。

大雪:“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此时天气较冷,不仅降雪量增大,降雪范围也更广。

冬至:与夏至相反,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数九”。过了冬至,白昼就一天天地增长了。

小寒:此时正值“三九”前后,大部分地区开始天寒地冻,但还没有到达寒冷的极点。

大寒:是一年当中最冷的一段时间,相对于小寒来说,标志着严寒的加剧。

三、文学中的二十四节气

面对一年当中往复更替的二十四节气,敏感的古人对这一感受显得尤为深刻。他们将节气作为创作元素,融入到诗文当中,使作品生动鲜活,更富有生活气息,易与观者产生共鸣。不同情景、不同地点、不同境遇结合不同节气,表达出文人内心不同的感受,装载了不同的情感,或是物是人非之愁,或是豪情壮志之悲,或是回忆昔日旧情之喜,或是抒发相思离别之苦,将个人心底细腻的情感全部寄托于节气当中,创造出另一种韵味。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古代节气之点滴,亦可体会古人对于节气意识之感受。

图3 皇帝祭日朝服

图4皇帝祀地朝服

图五、皇帝祭月朝服

诗圣杜甫在其《月夜忆舍弟》一诗中,便借用节气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此诗描写了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正值白露节气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在戍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衬托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浓烈、深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既是对景色的描写,也点明了时令,因景生情,景中寓情,将深切的思念化为动人的形象,一虚一实,相得益彰。诗中以“白露”与“明月”为一联,语虽平质,但是利用语序的变化,产生出不同的韵味。

图6 皇帝祀天朝服

在杜甫的另一首《立春》诗中,还提到了有关立春的节气民俗: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首联中“春日”指代的便是立春节气。“春盘”是一种古代风俗,即立春日以韭黄、果品、饼饵等簇盘为食。唐朝立春日时兴食春饼、生菜,号“春盘”。杜甫由眼前的春盘,回忆起往年太平盛世,两京立春日的美好情景,与当下漂泊异乡、萍踪难定的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面对巫峡大江,愁绪如东去的春水一般,滚滚而来。

图7 太岁春牛迎春图

再如,《红楼梦》第七回中写到,宝钗因病常吃一种名叫“冷香丸”的药物,其配置方法与节气联系紧密,可谓玄妙刁钻:“东西药料一概都有限,只难得‘可巧’二字: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匀,和了药……”曹雪芹将冷香丸的制作方法与“春分”“雨水”“白露”“霜降”“小雪”这五种节气相联,利用近乎夸张的写法凸显该丸药制作之繁复。这一手法不仅诠释了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更能够看出古人顺应天时、注重节气的一贯传统。

图8 道光帝《九九消寒图》挂屏

图9故宫博物院藏缂丝加绣《九阳消寒图》轴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还生动地描写了在芒种这天,大观园里女孩子们一起为花神践行的欢乐场景:“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摇,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柳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四、二十四节气与民俗

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古人渐渐形成了许多基于某个节气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这些方式、习惯慢慢就演变成了属于二十四节气特有的民俗,有的甚至还逐渐演变为了复合型的传统节日,这些习俗和节日无不寄托着古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转变,有些节气民俗已经逐步被简化,甚至消失殆尽,变成了一种淡淡的历史印记。如今,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这些有着高度社会性价值的节气民俗也应被重视起来,现将部分节气传统习俗略述如下。

其一,立春。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古人在此日要举行迎春活动。据《史记》记载,周天子在立春这一天亲率三公九卿以及诸侯大夫,到东郊迎春,祈求丰收。清朝时,各州县也要举行隆重的迎春活动,其中以“鞭打春牛”最为盛行。据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打春》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至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所谓“春牛”,就是用泥土塑成的土牛。立春正午,由官员执鞭抽打三下,其用意在于鼓励农耕,发展生产。将春牛打碎后,人们争抢春牛的土块,将其带回家中,或置于牲圈,或撒于田中,无非是要讨个吉利,企盼来年牧畜兴旺,粮食丰收。立春之日还有一种名为“咬春”的习俗,《明宫史》载:“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相互请宴,吃春饼和菜。以绵塞耳,取其聪也。”《燕京岁时记·打春》载:“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

其二,立夏。作为夏季的开始,“立夏日”自古受到人们的重视。围绕着这一节气形成了许多礼仪习俗,“称人”便是其中之一。《清嘉录·四月》载:“(立夏日)家户以大秤权人轻重,至立秋日又秤之,以验夏中之肥瘠。蔡云《吴歈》云:‘风开绣阁扬罗衣,认是秋千戏却非。为挂量才上官秤,评量燕瘦与环肥。’”清人秦荣光的诗句中也有“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之说,即以体重增减来判断健康与否,如今这一习俗在某些地区仍习见之。在立夏时家中还要准备樱桃、青梅、麦这三种节物用以祭祖,称为“立夏见三新”(《清嘉录·四月》)。同时,适逢鲜蛋上市,孩子们在立夏这一天还要进行一种有趣的民俗活动——斗蛋。斗蛋时,尖者为头,圆者为尾。蛋头对蛋头,蛋尾击蛋尾,两人相互使力,以蛋壳不碎者为赢。

其三,立秋。立秋日,周天子在此时要到西郊举行迎秋仪式。汉代则要举行田猎,以示秋来扬武之意。《梦粱录·七月》记载:“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廷内,以梧桐树植于殿下,俟交秋时,太史官穿秉奏曰:‘秋来。’其时梧叶应声飞落一二片,以寓报秋意。”又言:“都城内外,侵晨满街叫卖楸叶,妇人女子及儿童辈争买之,剪如花样,插于鬓边,以应时序。”《武林旧事·乞巧》云:“立秋日,都人戴楸叶,饮秋水、赤小豆。”除戴楸叶、饮豆汤外,立秋日还有“咬秋”的习俗,似与立春日“咬春”相对。《津门杂记·岁时风俗》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反映了古人在立秋日防病的风俗。

其四,冬至。《周礼·神仕》中规定,在冬至日那天招致天神人鬼降临,举行祭祀仪式。明清两代皇帝均要在冬至举行祭天典礼,谓之“冬至郊天”。而百姓则在这一天进行祭祖,同样体现敬天法祖的文化传统。因冬至过后,新年即将来临,所以冬至节的隆重程度不亚于新年,故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东京梦华录·冬至》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嘉录》中云:“郡人最重冬至节。先日,亲朋各以食物相馈遗,提筐担盒,充斥道路,俗呼‘冬至盘’。节前一夕,俗呼‘冬至夜’。是夜,人家更速燕饮,谓之‘节酒’。女嫁而归宁在室者,至是必归婿家。家无大小,必市食物以享先,间有悬挂祖先遗容者。”除此之外,古人还将冬至以后的八十一天分为九段,每段九天,称为“九九”,以区分冬令气候变化的情况,还编制了“九九歌”念唱传诵。与“九九歌”相映成趣的是“九九消寒图”,这种既是计日方法,也是精美装饰的习俗在民间广为流传。消寒图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分为文字、梅花以及圆圈三种。《帝京景物略·春场》云:“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燕京岁时记·九九消寒图》载:“消寒图乃九格八十一圈。自冬至起,日涂一圈,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明清宫廷中也流行这种节令习俗,逢冬至日各宫内均挂出九九消寒图。明代由司礼监印制,还配有诗文。清道光皇帝御书“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画,由懋勤殿翰林诸臣事先双钩成幅,填者每日用丹朱填红一笔,待九字全部描红,严冬已去,春满枝头,可谓别出心裁,十分精巧。

相关文章

  • 古人问天的智慧:一篇文章读懂二十四节气

    图1《康熙帝南巡图卷·农耕场面》(图片转引自《清史图典》,以下图片如无说明,均转自此书)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

  • 读写随想

    先师古人心,后师古人文。 师古人文,读懂文章背后这位古人。

  • 阅读《秋水》有感

    《秋水》是庄子的一篇以寓言进行说理的文章。 读完之后甚是佩服,佩服古人的智慧,古人之格局,古人之胸襟。 庄子的想象...

  • 读中国文化的精神

    这本书是听的, 但听完后感觉中国的古人太伟大了,二十四节气让古人优雅、智慧的根据时节、节气生活。 如今, 我们的生...

  • 跑步日记(22)

    白露生,夜微凉,今日是二十四节气的白露。不得不叹服古人的智慧,推算出如此精准的历法。你看看那二十四节气,每当到哪个...

  • 文章开头怎样吸引读者?

    古人把好的文章开头比作凤头,文章的开头决定了一篇文章写作的方向。 高尔基 有人问高尔基:“什么对你比较困难呢?作品...

  • 明日谷雨

    越来越佩服古人的智慧,对二十四节气有了重新的认知。不是认识,是认知! 明日谷雨,今日雨就来了

  • 立秋推荐:气质要从细节处彰显

    二十四节气, 是我国古人的智慧结晶, 是先人留给后世子孙的宝贵财富, 它早在数千年前便已被古人归纳应用。 Wisd...

  • 无标题文章

    中国古人拿365天来研究二十四节气,而不是爱情。这不仅是一部指导农事的历法,它更像是在阐释中国人的智慧,传达东方美...

  • 四月的馈赠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古人养生的智慧藏在二十四节气歌中。人只有“顺四...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人问天的智慧:一篇文章读懂二十四节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pga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