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月末,也是年末,特殊的一月。明天就是新的一年了,告别2023,迎来2024!
南方周末在几天前发布了新年献词,“守住不惑的底线,选择做最值得的自己”。以“不惑”为主题,意指其创刊四十年。人过四十,也确实可以做自己了,“去思考、去行动、去迎接、去探讨”。再多的困惑,都不如行动一次;再多的不甘,都不如去挑战新的未知。徘徊、犹豫,只会让机遇从指尖悄悄溜走。
12月,按照惯例,日更情况先简单总结一下。本月只写了6万多字,这个月活动比较多,业余时间被挤占了一些,整体来说,写作不在状态。
十二月最大的收获是仓促结束了《梁山的春天》,十三万多字的一个长篇 ,写到最后,难以结束,主角梁山的春天最终并未如愿到来。从三月,历时九个月,也算是给自己一个交待,结束了,就不想它了。
很多作者写完作品都会去修改打磨,我做不到,不仅不想修改,重读一遍的欲望都没有。我写的文字,自己都嫌弃,真是给读过我文字的朋友添麻烦了。南方在此给大家赔罪!
十二月最大的遗憾是错失伯乐推文,也使十二月的推文计划完美泡汤。事后反省自己,还是大意了。平台锁过一次放出来的文章,自认为是安全了,不曾想未做任何修改下还能再次被锁,而且是推文当晚被锁,令人不解的是,申诉都不成功,有些奇葩。生生把一次推文给毁了,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2024年再努力吧,先把一月一篇推文的旗帜立起来!
放眼全年,还是有一些可圈可点的事,在理事会“收获”主题征文里已略做总结。从一月走到十二月,从一个对简书平台一无所知的人,到渐渐了解运行规则,这是一个收获;从几百字到几千字日更,渐渐得心应手,这是一个成长。虽然昨天被人嘲笑,但依然为自己感到小骄傲。
说到被人笑话,还是有些挂怀。11月总结时,曾引用过叔本华的一句话: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呵呵,我依然还是把这个弱点发扬光大了。
简书352天的日更,写下八十多万文字,虽然这些文字的质量水平不高,但对于一个业余爱好者来说,质量是第一的吗?不必在意,娱乐自己就好。最重要的是,用业余时间坚持日更一年,养成这种自律自认为很难得。没有收益,没有成就,依然孜孜不倦地坚持着,这需要勇气,需要强大的信念支撑。
“任何一次抉择都期待苦尽甘来”,的确,从开始重回简书日更起,就是我主动求变的开始。明知道这是一件苦差事,却仍义无反顾,尽管眼下全是不幸,眼睛视力受损,肩周炎日益严重,写出来的文字也是面目可憎,但仍然期待未来,守候春暖花开,我自绽放。
这两天有一个新的感受: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任何时候,不要把你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人。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实上,我以为,己所欲,亦勿施于人。
前天在同学群里聊起写作,自觉简书是写作者最便捷的平台,便推荐了简书平台。
一个同学说,“我不会写”。
我回了他一句,“在简书平台流行一句话:只要会说话,你就会写作”。
对方立刻回了我一句,“应该是:只要会说话,你就会写”。
看得出来,在他心中“写作”是一件神圣的事,写不出惊世骇俗的作品,都不配称为“写作”。
有必要把“写作”置放于如此高的神坛上吗?过去我也羞于出口承认自己是在写作,后来读过一些优秀作者的文字后,发现她们都很自信,就是宣称自己在写作,对自己的作品也是极为珍惜。为什么不敢大声承认是在写作,“写”与“写作”有本质区别吗?非得分那么清楚吗?
《高效写作:培养终身受用的写作力》一书中,作者刘主编关于写作有这样的观点,“很早以前,写作与作家联系在一起,写作是一种职业,似乎只有作家才会写作,事实上,写作回归到本源,就是写你在某一时刻最想说的话。”
显然,作者也不认同神化写作,他还说,“我们每天都在写作,沟通式写作”。每天的文字交流,其实就是写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不可攀。
所以,别在意所谓的好与坏,别追求所谓的快与慢,写起来就好,这一年,感谢自己的坚持!看到这样一句话,说得特别好,“时代从不会抛下任何一个人,但也不会在原地等待任何人”。开始了就继续走下去,不必管吹过来的任何杂音。
昨天,某见发布了一篇十万+文章:《余生最好的状态:烟火里谋生,岁月中谋爱,书香里谋心》。
书香里谋心
绝大多数人向往的生活状态,是一屋,两人,三餐,四季。
能在饭香氤氲里,品味人间烟火;在四季流转中,与爱的人携手同行。
这样的生活,的确简单而美好。
但我想,人生在世,更需要有一点高于柴米油盐的品相,一些超越物质层面的追求。
这种追求,就是读书。
易中天曾说:读书的目的,在于谋心。
读过的书愈多,人的内心就会愈强大。
烟火岁月,其实不必谋,用一颗平常心度过即可,惟有“书香里谋心”,必得用心去谋方有所获。
反省自我,即将过去的2023年,最缺乏的便是书香。作为一名写作者,这是最大的罪过,也是写作无提升的最大原因。2024年来了,让书香走进烟火生活,让三餐四季融入文字故事里!
在此,提前祝所有简友们新年快乐!
(2023.12.3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