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襄樊之战前期,关羽围困襄阳樊城、水淹七军重创曹魏,曹操出兵南拒未果,吓得差点迁都。
此时行军司马司马懿坚持不可迁都,并献计联吴抗羽,以荆州和江南许地为条件,破坏长达十多年的孙刘联盟。
也是这一计策,直接导致了关羽败走麦城,刘备失荆州,以及后面的夷陵之战,使得蜀国大伤元气动其根本,失去了三国鼎立的现实条件。
《军师联盟》剧中司马懿被派往东吴充当联吴使者,三言两语便说服了孙权,孙权感叹“魏王得才!”
确实如此。纵观曹操发家史,能够建立功业,他的谋士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据记载,曹操通过各种方式招揽天下英才,光是能够留名的就有100多位,那些没留名的更是不计其数。
与袁绍好谋无断不同,曹操好谋善。每逢大事,曹操总是先主动征求智囊团意见,从而作出自己的判断。那么在这智囊团中,谁才是曹操的头号谋士呢?
《军师联盟》对于三国的正史做了演绎,为了便于比较,就按照剧中设定的历史逻辑,把曹魏集团划分为曹操的魏王时期和曹丕继位后的大魏时期。
这里仅对魏王时期,也就是从群雄割据到三国鼎立初期的老一辈谋士进行分析。
早期智囊团成员,最著名的有四个:荀彧、荀攸、贾诩、郭嘉。
先说郭嘉,郭嘉从建安元年跟随曹操,执掌校事府,作用类似于现在的中|办主任+总|参|谋长。
贡献六次谋划,官渡之战前,十胜十败论为曹操击败袁绍奠定基础;
与荀攸共同献计,水淹下邳,活捉吕布;
与程昱共同建议杀刘备,否则软禁;
神预测孙策被刺杀;
智破二袁(袁谭,袁尚);
力谏曹操北征乌桓,平定辽东。
地位作用可比作汉初三杰的张良,君臣相伴相互最为了解,犹如朋友一般。这里举个栗子:
二人行同车,坐同席,在严于治军的操营帐里,郭嘉有很多不拘常理的行为,但在曹操眼里,“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
曹操手下纪检官陈群曾因郭嘉行为上不够检点奏了他一本。但曹操一面表扬陈群检举有功,一面却对郭嘉不闻不问,并且还暗地里为郭嘉一仍其旧的生活作风喝彩。
郭嘉对人性的揣测达到了鬼神的境地,故有“鬼才”之称。先不说十胜十败论,光孙策的死亡也是在他的预料之中,这个我估计现在的心理学专家也难及左右吧?
曹操乃雄猜之主,是玩弄人心的高手。然而在长年征战生涯中,曹操总是把郭嘉带在自己身边,以便随时切磋,见机行事,真是聪明人只和聪明人玩啊。
每逢军国大事,郭嘉的计策从无失算。而且曹操对年轻的郭嘉寄予了无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后,把身后的治国大事托付给郭嘉,是留给继任太子的托孤重臣,无奈英年早逝。剧中临死前还不忘给司马懿挖个坑。
如果说郭嘉死的可惜,那荀彧就是死得憋屈。荀彧,也是在初平二年跟随的曹操,尚书令。
荀彧主抓曹操内政,相当于国务|院总理,是曹操最重要的治国大家,给曹操提出了挟天子令诸侯的建议,为曹操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并多次修正曹操治国的战略方针。
曹操每逢出征,便让荀彧坐镇大后方,堪称曹魏集团的萧何。
但其一生忠于汉室礼法,在《军师》中欲借曹植驾车闯司马门一案,挟群臣之心逼曹操立曹丕为太子,最后被曹操赐空食盒,寓意从此以后再无汉朝俸禄,服药自尽。
我们看一下荀彧当时给曹操提出的三大纲领:奉主上、秉至公、扶弘义,这三大纲领强调的都是必须坚守道德和正义,说到底就是要维护汉室,维护大汉王朝。
所以荀彧的三大纲领,包括他的狭天子令诸侯建议,这都不是策略,不是谋略,而是一厢情愿的理想。只能说,荀彧天真了。
相比荀彧,荀攸则是善终的一位荀氏家族的高级谋士。
荀攸也是建安元年跟随曹操的。在曹操的众多谋士中,荀攸的地位仅次于荀彧,也是贡献最大的之一。
荀攸从小失去父母,是跟着祖父和叔父长大的。他为人善良端正,外表愚钝懦弱,内心却机智勇敢,这里有个例子:
十三岁的时候,祖父去世。过去祖父手下一个叫张权的官吏,主动找来要求为祖父守基(孝)。
荀攸对叔父说:“这个人脸上的神色反常,我猜他是做了什么奸猾的事情!”叔父似乎明白了,就趁机盘问。果然张权是因杀了人,逃亡在外,想以守墓隐藏自身。
他在辅佐曹操过程中,共奉献重大计谋12次,荀攸除了与郭嘉共同献计擒吕布外;官渡之战献计声东击西,斩杀颜良和文丑;派徐晃烧袁绍粮草;力排众议,主张曹操消灭袁绍诸子等等,每次都能使曹军绝处逢生或出奇制胜,成为曹操行必求计的重要谋士。
更重要的是,荀攸是善终的,这样的高官在整个中国各朝代开国时期总共不超过十人。
三国时代,群雄并起,军阀割据,在这种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曹操固然以爱才著称,但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铁腕人物,铲除功高盖主和略有离心倾向的人却从不犹豫和手软。
荀彧身为第一号谋臣,因为死保汉室而不支持曹操做魏公,一样被逼迫自杀,别人又当如何呢?
相比之下,荀攸的智慧和谋略不仅表现在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也表现在安身立业、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
他在朝二十余年,能够从容自如地处理政治漩涡中上下左右的复杂关系,在极其残酷的人事倾轧中,始终地位稳定,立于不破之地。
在人们的印象中,谋略家好像都是白脸的曹操。实际上,历史事实恰恰相反。
真正的谋略家往往是由“谋圣”到“谋智”,即先从自身的道德素质做起,其谋略才会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
从本质上讲,这种谋略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单纯的智谋,而是道德人格。"谋略的深层本质就是人格。世界上绝没有脱离具体人格的所谓技术性的“计谋”。
曹操把自己的大儿子曹丕托付荀攸时,就告诫儿子曹丕说:“荀公达,人之师表也,你当尽礼敬之。”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荀攸在从征孙权的途中善终而死。曹操知道后痛哭流涕,对他的品行,推崇备至,被曹操赞誉为谦虚的君子和完美的贤人,这都是荀攸以智谋而明哲保身的结果,因此有“外愚内智,大才荀攸”之称。
贾诩,被曹丕封魏太尉。先从董卓,后又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二败了曹操,官渡之战前劝张绣归降了曹操。
不过贾诩在跟随曹操之后,很少发言,只贡献了两个重要计谋,一个是官渡之战时,力主与袁绍决战;一个是献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使得曹操一举平定关中。
曹操占荆州想乘机顺江东下而被贾诩劝阻,说应该安抚百姓等待时机。曹操不从,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王允等人诛杀,董卓部下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人无所依靠,准备各自解散,逃回归乡里。
贾诩当时因为是董卓所部的官吏,为求自保,便出面阻止了他们,并以“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为由,劝说这帮武将一路向西收拢残兵,以攻长安为董卓报仇。
最后李傕军破城而入,纵兵掳掠,吏民死者万余人,尸积满道;并拥兵威逼献帝和司徒王允,封李傕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樊稠为中郎将。一时间,京城腥风血雨,朝野大乱。
贾诩的一句话虽然是为自己考虑,然而却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使东汉再次陷入了混乱状态。可以看出,贾诩用计出人意料,不择手段,不乏狠辣,所以被称为“毒士”。
以上四位谋士,从战略和战术上来对比,战略上颇具眼光的首推荀彧和郭嘉,但荀彧乱世之中做人有些偏于理想化,而郭嘉的战略眼光更多的是在军事上,而非治国。
贾诩虽然跟随曹操最晚,而且献计不多,但是在跟随曹操之前,他最早提出了挟天子令诸侯的计策,而且曾打败过曹操,离间马超、韩遂,更是使得曹操一举平定关中。
贾诩在乱世之中审时度势,经历了从董卓至曹丕的时代,善于应对局势,保护一家老小最后寿终正寝,是一位非常务实的战略家。
而战术方面,郭嘉和荀攸更为相似,都是战术谋主。荀攸行事周密低调,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深受曹操称赞,被称为“谋主”,放在当下称其为战术大师不为过。
一个是英年早逝,一个是寿终正寝,所以仅从献计次数来看,郭嘉略逊于荀攸,但从性质上看,郭嘉使曹操一举攻破辽东,统一了北方,所以在早期曹操抢地盘攒家底的过程中,郭嘉的重要性强于荀攸。
因此,排名应为荀彧、郭嘉、荀攸、贾诩。但时势造英雄,若四位大谋士当时的条件有所改变,比如郭嘉晚死几年,荀彧不要那么理想化,或许就没有荀攸和贾诩什么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