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董粉丝被迫营业,夕阳红们开启了小学生模式,从微博小白开始,为了偶像博览攻略,顺利把哥哥送上第一。这是两代人之间的较量,更是一场迷思的数据狂欢,在这个唯数据论的互联网时代,实力似乎成了一串数字,越长越有注意力,可是,当我们抹掉这些数字,我们还能去相信TA的实力吗?数据,只是商业的产物,资本驱动下的虚幻,更多时候是机器的产物,却往往迷失了受众的方向。
转发、评论、点赞数,打榜、超话、应援量,每一个标签都成了文化工业时代造星的必需品,阿多诺就曾指出文化工业时代,娱乐产品是一种复制的需要,模式化的生产,加速了明星的周期性更迭,更让数据成了换取注意力唯一的手段,能留住观者的不是作品和能力,是人设和流量,而这些是完全可以造出。
第一个被数据造出来的明星,是鹿晗。2012年他转发的一条关于红魔的微博,被粉丝评论的数量达到了13162859条,获得了世界吉尼斯记录微博评论最多的人。鹿晗的走红开辟了流量明星的走红路径:数据制造流量,流量制造明星。包括鹿晗在内的传统四大流量,TFBOYS三巨头,以及现在新晋的蔡徐坤、张云雷、肖战、王一博等人。
我们不能否认有些人真的有实力,易烊千玺的作品可圈可点,朱一龙的演技也征服观众,他们的数据也不错,当然粉丝功不可没。数据对于实力也有标准的考量,微博维权盛行起来,因为转发量足够多,问题也在有关部门的关注下得以解决,这是数据时代带来的赋权。
数据能有多少可信,央视之前对于灰色产业链进行的调查显示,80%是假的,最近国家也刚出台规范对于人为刷好评,差评进行管制,数据不可完全信,沉迷于数据只会成为技术的附庸,更甚者助庸造假,这有又什么意义,喜欢一个人,靠数据又能坚持多久,流行的最大特点就是周期短,下一个打榜第一又会是谁,数据不会告诉我们,但时间会证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