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自由写传统思想视界
《道德经》第三章:圣人之治

《道德经》第三章:圣人之治

作者: 心_翼 | 来源:发表于2019-12-10 20:54 被阅读0次

道德经第三章:

(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2)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翻译:不崇尚才德兼备的人,才能使民众不相互争夺。不重视难以获得的东西,才能使得民众不为它而成为盗贼。不显露那些可以勾起人的欲念的东西,才能使民众心不乱。因此,大智慧的人的治理办法就是:虚化大家的内心,吃饱肚子,弱化志向,强健体魄;常常使民不要有什么学识,不要有什么获得的想法。使那些有智谋的人不敢有所作为。为道而去作为,就没有什么不能治理的。

解析:这章其实说了两点:

第一点就是根据现实存在的三个典型事例给出了对应的方式:

不尚贤,使民不争。从这种句式,我们就可以想到第二章说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知道美是因为已经有了恶了。而这里不尚贤,使民不争。意思也就是因为尚贤了,民才为贤而争。所谓争,必然就会有是非,有智巧,有奸诈,其实也就是说的会使得人的道德不断的败坏。虚假,伪善,真恶也就会肆意蔓延。

而争的这个贤是什么?一个指的就是德才兼备的人,比如我们说的道德模范,有才智的人,以此进行标榜,而获得名利。标榜必然产生社会的名利效应,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刺激民众去争夺。

另一个指的就是权力执行的管理者,对于权力的推崇恐怕更加的会刺激民众去争抢了,因为权力就意味着生存资料的分配以及优先享受,更甚至掌握别人的生杀大权。因此,这个不上贤放在第一位也就足以显示这一点对于民众的影响是多么的严重。而解决的办法就是,不尚贤。回到人生存和生活的自然状态当中去,去掉人为的胡乱作为的操作。这样民众也就没有什么能够被刺激而去争夺,争抢的了。这也就是说了人为的作为导致的灾祸,而去掉这一灾祸的方式就是不要有人为的刻意作为,而顺遂自然的状态,民众就会自化。这就如同水的自洁能力一样。在自然状态当中,虽然有污浊的存在,但是伴随时间的变化,这种污浊就会被沉淀被自净,使得水恢复到原来的面貌当中。这就是自然的作用力,更加是道的作用力。

不贵难得之货是一样的,难得之货因为难得所以它的价格也不断水涨船高,而这价格恰恰因为人为的操作才会如此走高,有了高,那么必然也就会有低,高低商品形成的差异就会造成获利的多与少而形成贫富的差距,这样就会刺激一些贫穷的人或者眼红的人行盗窃之事,从而获利。这样也就使得社会的生活环境被破坏,人良性的生存规则被破坏。灾难也会蔓延。

不见可欲也是如此,见可欲对应的就是乱民心。这种乱民心的欲有两种,一种是物看到了就想要得到的东西,比如精美的东西,宝物之类的,另一种就是够起人七情六欲中的六欲的欲。指的也就是让你的生理需求和心里欲望。对于我们现如今的状况而言,可谓是已经泛滥了。所以解决的办法也就只有一个:不见可欲。还是回到一种自然的淳朴状态当中去,包括心理的淳朴。

看看我们现如今的状况,体现的淋漓尽致,简直是过之而无不及。只要是个正常人都会懂的。

面对这些种种状况,不是说回到那种自然淳朴的状态当中去就可以,而且需要实际操作,而且这种操作只能是以道为之才能行,因为恢复到那种淳朴的自然状态当中去,就是道的状态。所以必须要以道的特性而为之才行。实际上这种为,就是无为。

第二点就是大智慧的人对这三种状况专门给出的对应方式:虚其心,这是重点,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心是你的欲的根源所在。虚其心实际上就是让心内观而不是外观,当你的心内观你就会不断的反思自己,醒悟自己,进而融入道的存在状态。在这一个过程当红,虚其心就是第一步。实其腹就是第二步,就是保障人的生存和生活的基本所需。让人不因为生活问题而做出争夺,盗窃之事。第三步就是人对于外部的作用问题,弱其志,这一点就是杜绝人的自以为是的人为作为。因为万物的存在并不需要人为的刻意作为,所以也根本不牵扯什么志向问题。所谓志向都是人为私自的体现。结果必然是尚贤,贵难得之货,甚至造成可见之欲的泛滥这样的状况。第四步,那就是人的健康问题,强其骨,就是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这样不会因为病痛而带来灾难。这就是对个人的作用就是通过这四步来操作。

而对民众,就是无知,无欲。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无知,无欲,那就是愚民的做法,但有一个大哲学家却说过这样的话:“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而如果面对道而言,无知,无欲那就是道的状态,比如那无为,也是如此。事物都是一种恒定的状态,你说你能知道什么?知道了道的状态,那作为还是道的样子,和自身也就并没有什么关系,而且道就如同不言之教的状况一样。还能做什么,所以苏格拉底才说我所知道的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因为一切都是道的显化。而无欲,其实对应的应该就是那志向,就是说对于身外之物不能有一种获得的心理和想法,一旦你有了这种想法,那么你的贪念,欲念就会生起,做的事情必然也就是背道而驰的。

而实际上通过无知,无欲,无为这些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些词应该需要反着来看才是对的,知无,欲无,为无。一切都归向道的作为才是真正的行道之为。

当你行道之作为之后,那些所谓的智者也就不敢有所作为以及胡乱作为了。因为他的作为必然是人为的,人为的结果必然导致灾祸。这样罪魁祸首就是他自己,也就显而易见的凸显出来了,因此在这种道的氛围当中,那些智者,聪明人就不会跳出来胡乱作为了。

也就因此,只有不去为人的作为而作为,也就是说为道去作为,才能没有什么不能治理的。这里不为人的作为而作为,意思也就是不能以人为考虑的核心,而应该以道为考虑的核心去作为,这样我们面对的就是道的方向,结果也就是朝向道而走去的。而不是人这种狭小的方向导致结果背道而驰。在对于人自身的作为以及对道的作为我们也从此章就可以看到,有一种相反的结果。而这恰恰也是需要人自己反思的地方所在。

圣人之治

相关文章

  • 《道德经》

    《道德经》第三章2 第三章 圣人之治 第二节 【原文】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①,实其腹,弱其志②,强其骨。常使民无...

  • 百字瞻瞻26:虚其心,实其腹

    ————道德经与孩童生长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道德经•第三章》 圣人的治理原则是:...

  • «道德经»第三章

    «道德经»第三章 无为而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

  • 道德经

    今天分享《道德经》第三章 圣人之治,无为而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 《道德经》

    《道德经》第三章 第三章 圣人之治 第一节 【原文】 不尚贤①,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②,使民不为盗③;不见可欲,...

  • 我所理解的《道德经》(三)

    第三章 圣人之治 何谓圣人之治?老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强,天下太平的环境才可以称之圣人之治。 不尚贤,使民...

  • 《道德经》

    《道德经》第三章3 ​第三章 圣人之治 第三节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

  • 道德经第三章

    道德经第三章 无为而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现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

  • 道行天下之三

    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 013河上公道德经述成·安民:圣人之治

    是以圣人之治。 河上:说圣人治国与治身也。 原成:《道德经》中所有“治”,似乎都应用“绐”来代替。 老子认为“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三章:圣人之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qcn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