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39532/0e8d42faed09320c.jpg)
001
阔别故乡1年,再归来时,山还是原来的山,水还是原来的水,田野还是原来的田野。初冬的小雨,零星的飘着,滴在头顶,寒意料峭,添了一些愁绪……
十月初二,是村里最大的佛诞日,每年的这一天凌晨,菜贩子早早地在马路上摆满蔬菜,天一亮就可以卖光。爹娘提前一天就磨刀霍霍向鸡鸭。每家每户都提前邀请了亲戚,记忆中这一天比过年还热闹——爆竹声从早到晚噼里啪啦的响着,像小孩儿憋住用力吹开一个气球,最后冷不丁的发出爆破声。
印象中最霸气的要数大枪,这一天大枪石破天惊般地发出巨响,即便是装睡的人,也可能被震醒。
村民们虔诚地将肉焯水,用筷子做出一个支架,将整块的肉盘绕成宝塔状,村里人称为“宴桌”,最后“宴桌”和其它的供品——水果、零食、肉卷等一起装进高多篮,提到庙里拜拜佛、烧烧香。
作为一个虔诚的信徒而言,除了用心准备供品外,傍晚的时候,还需要准备丰盛的晚餐供奉佛,闽南话叫“叩状”。
到了傍晚,宴请的宾客逐步到位,男人们划着酒拳,喊着酒令,女主人则不停地在灶台边像个陀螺来回转,一盘一盘佳肴陆续地上桌,觥筹交错间,一盘一盘的精光。
夜里的五彩烟火,尖叫着冲上天空,仿佛那就是极乐世界。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黑黝黝的夜不再深邃得仿佛能吞下人,多了一些光亮,用阿母的话来说,“多火多火,多些吉利、多些平安…”
对于喜欢高甲戏的老年人,最开心的莫过于搬个长板凳坐在戏台看大戏,看的时候嘴里跟着哼唱几句…
最快乐的莫过于那些少不更事的孩子,他们相互追逐着,嬉戏着。男孩子到小店里买着火擦炮,高兴地划开,用力甩出,听到一声巨响后,得意地大笑着,继续拿出下一个……
002
车子进村后要拐3个弯,第1个弯在儿时小学部,第2个弯在儿时的小卖部,它是最大的一个弯,它坚挺地在这里屹立了几十年春秋,和它的主人一样的精明。
阿爸曾经动员村民们与店主商量看能否拆迁——小卖部的位置就如同平坦的大道突然冒出一个犄角,这很考验车技,下雨天尤其危险。
在利益面前,最能看出人性。店主当然不可能丢掉自己嘴里的肥肉去成全他人,即便这是件善事。
十多年前,小卖部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交环境,它最早安上了电视机,村里人晚上吃完饭没事就揣着个手电筒上小卖部看电视。人们谈笑风生、家长里短,嗑瓜子,聊着庄稼收成。男人们偶尔会叫上烧酒和几两花生,边喝边聊。
小时候,手里攥着1块1毛钱,提着酒瓶子往小卖部打上1斤米酒,1斤米酒1块钱,1毛钱是阿爸给我的跑腿费……
车子缓缓向前开,最后绕过第3个弯——湖内宫,这是村里烧香拜佛的地方。它一年比一年辉煌,经过几次翻修,它金碧辉煌,已不再是我记忆里墙壁斑驳、灯光昏暗……
到家了,3层的石头楼房,就是我的家,有阿爸、阿母、哥、姐在一起的地方就叫家,虽然吵吵闹闹,但因为大家在一起圆圆满满,才有生气。
3层楼,第1层很有年代感,距今已有30多年了,第2层距今有12年,第3层距今有9年。这栋房子记载了阿爸和阿母奋斗的历史——于阿爸阿母而言,生儿育女、成家立业就是人生大事,拥有一栋自己亲手盖的房子,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拿下行李进屋,客厅的墙壁上原来只有爷爷奶奶的遗像,而今多了一张阿爸的,我趴在遗像前的桌子上端详着阿爸的脸:那样的瘦削、那样的灰沉沉。
我再也看不见他在厨房里忙前忙后,翻炒出盘盘美味菜肴。
我再也听不见他在饭桌上问我,今天的饭菜好吃吗?
我再也尝不到他亲手做的佳肴……
记忆中,我只为他煮过一碗泡面。
想到此,我心情沉重,在这喜庆的佛诞里。
003
阿母在厨房里忙得不可开交——电饭锅里炖着猪脚、压力锅里炖着牛脚、铁锅里蒸着鱼、小锅里炖着鸭子……几道青菜用盆装好。
往年忙前忙后的是阿爸的身影,这一天换成了阿母,她手忙脚乱,翻炒着青菜,时不时打开锅盖看猪脚是否炖好。
傍晚6点宴请的客人都齐聚一堂,觥筹交错。我想此刻朱自清的那句———
热闹的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味同嚼蜡,扒了几口饭,下桌。窗外是咿咿呀呀的高甲戏,再也没有年少时的人头攒动热闹样。
我走出家门,往屋后的斜坡走向戏台,庙门口前放了2条长板凳,坐了4个人。他们年过半百,脸色黝黑,沟壑纵横。
“沿海,你今年多大了?”
“我今年68了。你呢?”
“53。”
我看了68岁的那人一眼,真好,如果阿爸能多活8年也好啊。再看一眼53岁的那人一眼,真好还有大把的时间。
雨淅淅沥沥的下着,台上的戏子边唱边翻滚着,我努力的拉回愁绪,想把注意力投放到大戏上,然而,除了觉得无聊还是无聊。
佛曰:怨憎会,爱别离。
我想我不是害怕一个人呆着,不是害怕黑夜,更不是害怕死亡,而是害怕不确定,害怕未知,害怕分离。
可是,人生就是一次次的分离构成的,离开子宫是第一次的分离,断奶是第二次分离,上幼儿园是第三次分离……
临盆还有半个月,恰逢阿爸病危时,回家陪他呆了7天,准备启程的前一天,还抱着能够再见面的妄念,不忍心告别,不知如何面对阿爸,想偷偷离开,幸好家婆看透世事,让我不能也不该如此,否则我将抱憾终生。
珍惜每一段相聚的时光,才能在分离时,愉快的挥手。
这里的珍惜,包含接纳、理解与感恩,尤其是亲人之间。
004
从小一直想逃离。
逃离熟悉的村庄,逃离熟悉的亲戚,其实想逃离的不过是自己无法接纳的价值观念,无法以开放的心境去面对,因为自己不过一介凡人,听不进太多自己不认同的言语。
佛诞过后,和阿母大吵一架,仅因拒喝一碗荤腥的鸭汤。即便我知道那是阿母精心准备的。她先是苦口婆心地劝说,后来气急败坏的数落,我怼了回去,互揭对方的痛处。这一次我竟然没有从前的内疚。
灵魂出窍一般,我看到年幼那个时常被数落为倔强、怪癖的我,被关在房间坐在地上尿裤子的我,在幼儿园目送阿母头也不回的身影的我……
同时,又看到阿母从前在灶台落泪的身影,以及逢人诉苦的样子……
所有的不快如同洪荒之力从体内爆发出来。
我竟有一丝丝释放的感觉。
事后,我并未因为互揭伤疤的成长经历而不快,尝试用理性的角度去分析哪些是客观事实,哪些客观事实是应该去面对,去修正的。
也是经历了这一次大吵后,我渐渐地能够接纳亲戚对自己的一些负面评判,也许未来自己也能够坦然地与他们相处,而非采取逃离的方式,毕竟无论喜好与否,能够看得见别人的好,总能让自己以更开阔的视角去看待世间万物。
005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
纵使我曾经想逃离,而今经历生儿育女、生离死别后,再次归乡,虽然物是人非,但有阿母在的家依然值得珍惜,更重要的是,这次归乡让我明白自己需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温暖、有安全感、包容的原生家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