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所处的时局,正是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外被列强欺辱,内部腐败重重的时刻!
面对西方列强的来势汹汹,先后两次鸦片战争,圆明圆被毁,有时之士无不咬牙切齿,企盼以血还血,一血前耻!
曾国藩一生奉为圣经的力作《挺经》较能代替他的完整思想。可在《挺经》的第一诀,曾国藩却说:“惟曲全邻好而不忘防御,乃为完策。”意思是只能对洋人委曲求全,做好防御向洋人示好!如此行径,那么曾国藩是卖国贼吗?
这个话题很惹人争议,古往今来很多人有过曾国藩是卖国贼的表述,只是都是做为局外人在外围呐喊,从未真正入局。曾国藩《挺经》第一诀《入局》即是从亲身入局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顾全大局。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面对《天津教案》被举国骂做卖国贼,也依旧妥协,忍辱而行!
那么面对洋人为何只有妥协防御这条路走呢?
一是一旦开战,我国不能打赢!
曾国藩认为:“中国士兵疲倦将领缺少,即使是沿江沿海的各省也毫无防备。如果西洋各国一起联手,接连不断要求开战,即使我国能够侥幸打赢一年,却也是无法保证每年都能打赢,战事如此反反复复,哪里谈得上有明天?所以必须隐忍以便能和议。这些都是形式需要!”
而有人认为,中国有4万万人口,召集成千上万的百姓,联合其中一个国家对付另外的国家,可以保全国体不受辱,只是这是理论上的看法。
而考虑到现实的情况,则根本不可能那么做。因为在事实上,当时清政府西南没有平定,沿海的战事计划还没有商议。各省的绿营兵也没有一个能用的,从地方上招来的士兵也只有李鸿章一部的装备比较精良、气势较为雄壮。但这样的精兵强将还不到两万人,即使能防御一个口岸,也不能防御所有的口岸。能保住一年,未必能坚持很多年,能抵挡得了一个国家,未必能应付得了西方列强。
二是一旦主动对洋人开战,那么战事一起,一定会兵连祸结,成年累月的战争不断。
因为,如今的洋人和汉朝的匈奴、宋代的辽金是截然不同的,实在不敢拿国家的命运开玩笑。不能因为老百姓的愤怒,而让整个国家陷入无尽的灾难中来!到那时让敌人残忍地对待老百姓。
可见如果只是站在局外呐喊,必定是义愤填膺,咬牙切齿,恨不得一日报仇雪恨。而站在局内,则完全是不同的景象。曾国藩的《挺经》中的“挺”字就是要忍辱负重,好汉打掉牙和血吞。
不谈卖国贼的问题,光这种入局的精神,不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就值得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