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挺经》06

作者: 山谷清风 | 来源:发表于2018-12-01 10:44 被阅读7次

    卷二   砺志(下)

    明德、亲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了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岂得谓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朝廷以制艺取士,亦谓其能代圣贤立言,必能明圣贤之理,行圣贤之行,可以居官莅民、整躬率物也。若以明德、新民为分外事,则虽能文能诗,而于修己治人之道实茫然不讲,朝廷用此等人作官,与用牧猪奴作官何以异哉?

    明道德、教新民、办好事,这些都是我们分内的事。如果读书不能落实到自己身上,以为上面三项与自身毫不相干,那么读书有什么用?即使能写文章作诗篇,洋洋自得于自身的高雅渊博,其实也只算得认识几个字的放猪人罢了,哪能称得上深明大理的有用之才呢?现今,国家依据科举文章的优劣选用人オ,正是认为这些人既然能按照圣贤的意图立论写文章,当然也必能明白圣贤有益于社会的道理,从而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可以官居显位而不脱离百姓,鞠躬尽瘁地遵循常理办如果认为深明德行、教化民众是分外的事,那么虽能写诗作文,但对修养自身、治理国家的道理茫然无知,国家用这种人做官,和用放猪人做官又有什么区别呢?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有的人为了获取知识,有的人为了名,有些人为了利,也是各取所需,读书有什么用呢?最大的用处是开阔眼界,养成合理的思维方式。

    对于知识,如果不能去应用,不能去身体力行,即使学富五车,只是茶壶里煮饺子,有料倒不出,势必会大打折扣。

    以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学习写八股文,并没有什么用,甚至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样的体系培养出来的学子,追求华丽词藻,排斥经世济用之学,一旦遇到点事,比如外敌的入侵,也就只有指手划脚地站在局外大肆议论——请议,这也是明朝的覆亡的原因之一。

    如此,不但于事无补,还极具破坏力。

    清议误国,实干兴邦。

    累月奔驰酬应,犹能不失常课,当可日进无已。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尝苦息力索,终无所成。近日朝朝摹写,久不间断,遂觉月异而岁不同。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进之以猛,持之以恒,不过一二年,精进而不觉。言语迟钝,举止端重,则德进矣。作文有峥嵘雄快之气,则业进矣。

    成年累月地奔走应酬,还能坚持学习,当然能大有长进,不会停息。人生惟有做事持之以恒是第一美德。我早年对于书法一道,也曾苦力探索,却终无成就,近日来天天临摹,从无间断,就觉得字有长进,可说日新月异。可见年龄无论大小,事情无论难易,只要持之以恒地做了,就像种树养禽一般,天天看它长大却感觉不到。尽力前进,坚持不懈,不过一二年工夫,自然有无形的长进。言语沉稳,举止端重,则品德性情长进。文章有峥蝾雄骏之气,则学业有长进。

    曾国藩一直将无恒作为自己的大病,他认为持之以恒是人最大的美德,而能做到持之以恒的人的确非常少。

    我自己写文章,状态好的时候一天写一万字,状态不好的时候,一个字都写不下,其实这样做是很不对的,正确的做法是每天坚持写固定的量的字,哪怕每天写一千字,日日不断,日积月累,也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这就像种一棵小树一样,每天去施肥、除草,细心地照料,虽然每天看不到什么变化,但是过段时间后一看,它怎么就长那么高了。

    成长,就是在不知不觉之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曾国藩《挺经》0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fpl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