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因有一部分学生参加校运会入场式彩排,纪老师的第二节语文课遭缩水六分钟。
===========
纪老师随机应变,在学生明显不齐的情况下,临时安排一项让学生预习课文的作业,但终于等不及,四分钟后便决定正式授课。
因课文《桥》是一篇微型小说,但囿于六年级学生掌握小说有关的文学常识有一定的困难,故采用蜻蜓点水的形式一提带过。末了,一并点出了“四大文学体裁”。关于这一称谓,尽管并不算错,但我认为还是应该采用“四大文学样式”,可以避免对以表达方式为依据划分的文体属性形成干扰。
9:06,学生陆续返回教室,正好赶上出示学习目标,温习生字词的环节。
纪老师用田字格+注音的方式出示生字的做法,我很赞成,这是久违了的再规范不过的汉字字体展示方式,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汉字形体的印象,连同注音在内,若能在课堂上设计一个即时临写的环节,效果会更好。另外在指导学生读生字的时候要注意对上声的指导,①不能加重上扬部分,行成两个音,②连读中“猛然”这类半上音的处理,也应做好指导和强调。无论如何,这类语文基本知识,都不能丢。
扫清字词障碍后,课文新授伊始,纪老师首先设计了课文范读。应该说,对六年级学生而言,范读课文很有必要,但是否该采用有视频呈现的方式,很值得商榷。在我看来,视频会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严重干扰对文本的体会,导致重形象思维而轻抽象思维。事实上,通过我的观察,全班所有学生都在看课件上的视频展示的情节,没有一个学生看文字。
概括文意之后,进入细读课文环节。此处设计了三个问题:①划出描写雨和洪水、和桥的句子。②洪水来临时,人们有什么表现?找出描写人们的句子,③找出描写老汉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抛开“划出”应为“画出”的错误和问题表述不严谨的缺陷不谈,围绕这三个问题的处理,谈几点体会。
1.问题的处理方式,形式单一。第一题,学生自愿发言;第二题直接用白板出示答案,让学生齐读后,由教师完成分析;第三题,又让学生自愿发言。此处可以借鉴执教《再塑生命的人》的高老师的做法,灵活运用各种课堂互动形式,既活跃了气氛,又可以调动更多学生的积极性,为课堂注入更多的活力。
2.讲解速度太快,不少学生的反应跟不上,尤其第二题。问题的讲解,是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文本意思(包括分析的方法),形成阅读分析能力,并将这种能力有效迁移到课外文本。并不是仅仅公布问题的答案就是完成任务。
3.讲解过程中,在课件上的点画太随意,一会儿一条线,一会儿一个圈,且圈与线画得都是随心所欲,没有强调性,也没有指示性,要规范使用肢体语言和画线、画圈。
4.植入的那段洪水翻腾的视频,令人费解。可能意在让学生体会洪水的来势汹汹与危险,但耗时太长,与文本的理解并无太大用处,且视频背景音乐竟然使用了《The Mass(弥撒)》——小说里的洪水是吓人的、可恶的,视频里的洪水,借助背景音乐,给人的感觉则是振奋的、斗志昂扬的效果,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随后,纪老师带领学生走入“小组交流合作一”的环节。从设计思路上说,这一环节非常有必要,尤其将围绕主人公老汉的人物形象,反复设题,用“拥戴的老汉”、“不徇私情的老汉”和“父爱如山的老汉”的形式,从不同侧面完成了对主人公的分析,从而活化了人物,揭示了小说的主题。但显而易见,在处理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纪老师有些着急了,因为所剩时间已严重不足。
首先,所呈现的思考题,学生都没有来得及看完,就直接用白板公布答案,并做讲解。其次,设计的初衷是小组合作,但实际操作则没有小组,更没有交流。第三,“小组合作交流一”尚且如此仓促,那“二”或者“三”便干脆隐去不提,无意课堂时间已经来不及,就非常急切地布置课后作业了,实在令人惋惜。
这种情况的出现,有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是学生晚回教室耽误了授课时间,制约了课堂氛围,当然也有设计不当,处置不利,造成白白浪费时间,时间分配严重失衡。
对这样一篇简短的课文,完全可以使用单元整合的模式,插入所在单元后面的课文或引入课外的文本——比如课文《在柏林》,或者干脆结合名著导读,选取《童年》中的重点语段——进行比较或者延伸阅读,加快课堂行进节奏,加大课堂总体容量。
还有一点,我必须强调指出:无论哪种一种方式的授课,必须重视知识点的落实,或背诵、背默,或习题、探究,要始终围绕让学生有收获这一宗旨设计和实施教学行为,真正做到教是为了学,学更需要有的放矢地教。那些由教师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一言堂,或者花里胡哨只为看上去可人而无实际效率的课堂,害人害己都不浅。
准备一堂语文课,可选的知识点很多,随便一抓就是一大把,但要注意:单元内部课文与课文之间,以及单元与单元之间的挂链和配合——不要总是为了课题研究或是某些行政干预而彻底背起了编者的意图和知识点的连贯。这,也是很多人最容易忽视的方面,当谨慎为之。
总之,除了教学设计做了精心准备,纪老师这堂课可褒的地方还有很多,时间关系不再一一枚举。非常可喜的是,纪老师的教学基本功还是蛮扎实,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也一定能成为一把语文教学中的好手。
一句话点评:严谨方可成大器,历练还需更较真。
一同听课人:赵子涵 李晓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