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路上行走,想“ 偷 ”一辆共享单车骑,想到要善于用已发明的工具提高效率,进而想到人生效率问题。想到人需要调节内外时间,内在节奏和外在节奏需要辩证协调,不然不快反慢。想到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浪费,根源是没找到时间的价值,没有与之对接的有价值的事儿和生活,过了肤浅的人生。想到了快与慢的对立,总总。
于是把想法写在小纸条上,今天拿来看了一眼,发现写得太肤浅,随手扩充一二,终于写成自己讨厌的文章模样。这样的小文是个人对某些事物的思考,对自己认识某个道理有价值,对他人没任何鸟用。不过思考还是有些价值的,让人对普通事物有更深刻认识,从深度来说,至少没坏处。
我喜欢讨论方法论,不是指具体方法,而是从如何思维,到如何行动的一系列运动,甚至是一种习惯,落脚点在个人阅历能力资源基础上最优的方案和策略,这篇迷迷瞪瞪说了一通个人认为的道理,只有思维的方法论雏形,没有落地,所以无聊。可惜,有聊的东西太小众,很难公开探讨。
多年前为了省一块钱,宁愿走一两个小时也不坐公交车;如今也没坐过飞机,因为我一天的时间不值一千块;有时候宁愿自己努力,也不想求人走捷径……过着慢节奏的生活,不疾不徐。理由一般是:我还年轻,有的是时间,即便用钱换来时间,也只能用来浪费。
如今明白了,是自己太low。那些按分钟按秒过的人真了不起,他们的人生才有效率,如我这般简直在浪费生命。都读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大约当时警醒,过后又陷入常态。有限的一生该如何过?一是提高效率;二是提高广度宽度深度。
提高人生效率,要站在科技文明的台阶上,最直观表现在应用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交通工具,通信工具,办公软件……所有能提高办事效率,节约时间的工具都应慎重对待。深思熟虑后的外在行动和交互一定要快。
如果说工具的应用只是表象,内核在于思想的快慢。高效地思考并不容易,它是时间轴上各种际遇养成的结果,历史不可抗拒,只能改变现在和未来。是否能对问题形成合乎理性近乎真实的判断,并反映出一系列有效方法论,这是思维的快与慢。
脑子快不一定行动快,思辨和行动隔着实践的距离。在实践过程中,要克服资源短缺,沟通障碍,机会成本等,所以想到≠做到。行动的快需要工具的先进,方法的有效,资源的充足,机会的把握,是天时地利人和的过程。
一时成功易,长久成功难。倾尽所有时间精力去做某事,很容易成功,之后呢?所以,除了暂时的效率外,要谋鸿篇布大局,目光要长远,走一步看十步,不然小小的成功容易成为遮眼的迷帐,让人看不清前路。
有两种痛苦,一种是没有目标,一种是目标太多。年轻人从没有目标到目标明确很容易,工作,考研,公务员,目标很好选。目光放长远,发现未来目标很多,要找到符合当下的切实目标,并协调多目标之间的关系,不能胡乱一盘棋。
人生是场马拉松,大多数人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输在坚持的过程中。努力跑和目标明都很重要,想跑的更轻松,需要一些方法技巧辅助等。所以,不要把精力放在抱怨起点的不公上,而应该明确目标,掌握方法,坚持努力。
人生的意义是一直奔跑,不是比谁快慢,而社会(评价)的意义恰恰相反。人生的快慢是对立的,要智慧对待。不能时刻紧绷一根弦,内心独处时,要能享受慢生活带来的快乐,享受时,体验时,感悟时,生活是慢的,慢中有真意。
生活节奏越快,越需要内心慢的能力,反之亦然。快时心境要慢,思维清晰思路明确,心态好,荣辱得失不放于心,带着一蹴而就的期望,保留从头再来的坚韧,可以试错但不故意犯错,不盲目行动傲慢轻蔑,而是深思熟虑的雷厉风行。
慢的时候心境慢,节奏慢,行动慢,融入自然闲庭信步,抛却烦恼荣辱不惊。脑力劳动活跃时,行动暂时是慢的,急急忙忙行动时,一般是不动脑子的。闲暇时可以想得很深很远,可以反复论证但求甚解,行慢而思维快,亦可身心俱寂,养精蓄锐,待动如脱兔。重复体力或雷厉风行时,不妨思游穹宇……此快慢之道。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走得长远需要思虑长远。要看趋势,知未来,执着当下,防患未然,走一步看三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体悟简单寻常事,看透复杂人事情。人们习惯于当下,不太擅长从历史汲取教训,也很少研究远方,须知万物相连福祸相依……此远近之道。
人生由记忆节点组成,凡一事无成者,多半脑袋空空,过往平淡如水。要么无可记忆的重要节点,要么节点具有跳跃性,回望过去好似一晃几十年,或一片空白,所以人生苍白,显得快,实则肤浅一生。这样的人生有长度,没质量,不推崇。
而读的多,想的深,悟的透,活的明,成事多,这样的人生广度宽度深度俱佳,记忆容易深刻。体悟多种人生,学习多种知识,同样的人生活得更透彻,甚至梦中有春秋,这样的一生短也长。要有东西可记,有牛可吹,年轻时以梦为马浪迹天涯,老了咀嚼青春回忆芳华,才有值的感觉。
或曰春风得意马蹄疾,又曰人生得意须尽欢,顺境让人畅快,却很危险。正所谓韶华易逝,花无百日红,不要太得意,要有忧患意识,易逝的变动不居的不安全感随处可见,居安思危莫忘记。痛苦让人深刻,挫折使人进步,经历苦难的人生才有慢的收获,甜的满足。
网友评论
看文章一般有两种状态,一种是获得认同感,谦虚点是我赞同文章的观点,不谦虚就是文章的观点和我想法一样。获得认同感的文章只能过把瘾,感觉自己很了不起,和作者似乎达到一个水平,沾沾自喜,并不能学到东西,最多是强化已有的认知而已。
另一种状态是获得碰撞感,要么完全不赞同,要么超出自己认知,给自己警醒与碰撞,这种文章不好读。自己不赞同的,容易认为是狗屎,超出自己认知的,自己一般不感兴趣。不经历痛苦的思索,碰撞,挖掘,想拓展思维,提升认知,我看不太现实。
懂得越多,想读的书或许越少,因为大多书籍太肤浅,已经无法碰撞。我一直认为,生活中常用的理论,方法论是有限的,只需系统掌握一些理论方法论,其它很多可以碰撞的是经验、技巧、具体方法、具体情境中的用法、不同学科不同时空理论和方法论的具体应用……
所以,达到一个基本层次容易,想跳出一个大层次,很困难。于是,人们慢慢变得庸俗,功利,开始用社会化的眼光及心态面对未知的世界,仿佛在世界游弋就变成了世界本身,都像玻璃上的苍蝇,前途一片光明,却永远没有出路。
继续探索吧,俺准备先活明白,再考虑其它。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