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有个文学梦想,想用一支秃笔书写人生百态,临摹历史春秋,指点江山,激昂文字。后来搞了科研,也算从文了,对文学仍有点念想,比如写一本小说,把自己所思所想所知揉进去,一直没付诸行动。虽然写过十几万字的小说,只当兴趣,没公开就不了了之了。也写过一些散文,诗歌,论文,各种文体都试了一遍,后来发现,真正的文学之路很难。一方面没时间系统写作,另一方面接受了学术论文训练后,看任何其他文体都感觉肤浅,总想用学术方法研究精深,全面表达出来,这样写作没人喜欢看。作为训练有素的人,随便表达一些观点看法,写篇几千字的小文很简单,写作就像说话一样,可以信手拈来,但真正的写作(创作)确实很难,我下面会论述。
今天准备谈一点我对写作的小想法,自己虽然写的少,毕竟受过系统训练,在国际刊物也发过文章(专业类,与普通写作无关)。我随手写的几篇小文被简书推到首页了,虽然我认为那些比较肤浅,从简书角度那些应该被推,因为适合阅读。自我感觉有价值写的比较深的,一般被专题收录,只适合少数人看。个人认为很多被炒火的小文写的比较浅,读起来却轻松,是专门为传播而做的心机文章,迎合大众。大众都喜欢碎片化阅读,不喜欢系统研究,就是这个道理。我现在写东西基本是随便写,没章法,看完某篇文章感觉有意思,感觉作者写得还不透彻,一激动随手留言千把字,现写现卖,不润色,妄图补充两句,虽然同样肤浅,但这种随心所欲基础写作能力是有的。因为积累了一些东西,不吐不快,随手就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所以才敢浅显地谈点写作问题。
最近各种写作班火起来了,我恰好看到一些老师在分享写作技巧,虽然没亲自偷听他们讲的内容,从他们基本课程题目我就能大概推测一二。我也是搞教育的,认同负责任的老师的价值,他们用个人的知识积淀,把总结的经验、教训、方法、知识体系传授给同学们,让同学们快速领悟,变通,这是帮同学们省时间,提高效率,快速入门。如果同学们自己学,自己悟,那将是个漫长过程。传道授业解惑,是老师的职责所在,老师的水平,表达能力,讲课的技巧,直接决定同学们获取知识的兴趣,理解程度,融汇贯通的程度,所以,希望那些老师好好沉淀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系统输出,一定要讲明白,让同学们听懂会用,不要藏私。说实话,如果你没基础,学了也只是粗浅背会,不能一下子体会到深意,还得从头补起,这个补的过程就是那些培训老师经历的过程。所以,多看书多总结多练习吧,世间没有速成法,一切成就靠努力。
首先说说被推到首页的自己的几篇小文吧,比如那个一杯饮成都映象,那种散文类的貌似很唯美的东西,是我高中喜欢的风格,大学以后就不喜欢那种文儿了,除了华丽辞藻堆积,没啥内容。如果说形散神不散,也没啥神,只表达了一种情绪,用一杯饮串起来,把成都的历史现代的美描摹一下。那文字咋写的?说来惭愧,是我看到一个新生宣传册上有一些对成都的介绍,每个景点用比较美的语言,我一看,有点意思啊,如果这些语言放到我的小文里,不就是很漂亮的一篇嘛,于是我整理了个思路,统筹了一些漂亮句子,加上自己的起承转合,故意再升华一下,就出来了嘛。用我的话说,是极其精致唯美的废话,这就是让人有画面感,让人如痴如醉的散文,它的作用在吸引人,引起人们联想,仿佛身临其境,是超脱现实的一种精神的美,这种在影响人的情绪,表达个人情感的时候有用。尤其是高中生,正是个人价值观,审美观养成的时候,这类文章适合他们。那些思想深刻的人读它,就感觉无病呻吟。
我最近成功蹭的一篇热点文章也是,《知识付费这两年,我花5000元买的4个教训》,阅读量到八万了吧。当时我力推这篇,不是因为它有多少干货,它写的内容只是个人教训而已,折射问题的价值远大于它内容的价值,大到该让十万人反思。有人提问,网络中免费的资源太多了,他们咋不去看不去找?光想吃别人嚼过的快餐,既没营养又不会用,培训老师水平高负责任嚼烂还行,能吸收点,嚼不烂的吃到肚里就是屎,反而脏了自己。有人评价的对,知识是别人的,你买单,买完知识自己如果不会用,那知识还是别人的,自己花钱激动了一把,浪费了金钱和青春。这篇文章下面的一千多条评论有价值(我留言的点赞都三百多哈哈),代表这么多人的反思,很好,这样能提出一个普遍问题的文章,是值得推广的,因为它是当下社会的伤,每个人都需要治疗。所以,文章火不火跟内容深浅关系不大,有各种因素影响。
我把写文章分为创作型文章,功利型文章,随便的手写文。我写的都是第三种,只是表达自己观点,理论,方法论,不讨好读者,用长句子大段落,密集轰炸。这和网络的短句子,短段落,干货,故事类恰恰相反,这是最不受欢迎的文字。但这种文字适合系统表达观点,我用自己的体系表达所思所想,读者只能赞同或反对,没法引起讨论,因为我自己都论述完了,没给读者留余地。创作型文章很难,需要耐心磨练,需要研究各种同类文体,深挖现实,提炼大纲,用精炼的语言,老辣的写作手法,新锐的视角,带有明显风格的笔触去写,这样才是精品。而流行的文章大部分是功利型的,从题目设计,到内容选择,到行文书写,配图格式,例子使用,观点引导上都是设计过的。如果功利来写,我们能用模仿,抄袭,组合等各种方法创作出大量的垃圾文章,把以前的火文改头换面,把各种热点杜撰,都能出文章,关键没价值,所以不推崇。
我曾经想这样写小说(用方法写,而不是真本事),比如把人的一生写成小说,又臭又长是没意思的,应该把人生关键节点的矛盾突出出来,甚至把众生的矛盾加到他一个人身上,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还可以从五千年文化史中找到各种类似的,不同的,各种故事素材,从西方的文献里又能找一批,从新闻里,从纪实文学,从网络上的各种传奇故事,评论节目中都能挖出各种热点,挖出人性的东西。如果写骗子,就把骗术相关的报道,书籍,案例总结一下,写个几万字没问题吧,如果像红楼梦里写吃饭,那就把吃的各种文献看看,吃也能写的或真实或唯美,比如食神,比如舌尖上的中国。从电视剧,电影中截取故事,做成系列,也能抽离出很多故事和叙事方法……甚至把贝爷这种野外探险的实践作为资料,又如鬼吹灯盗墓笔记小说的故事和写法,探险中的生存技能,摸金历史的演绎,各种典故传说的运用,都也以借鉴过来。四大名著就是典型例子,搜集民间传说,组合在一起就是鸿篇巨制。原来从古至今,大家都在用这种方法,如果你足够努力,整理,背诵,思考,训练,你也能写很多东西,也能胸有丘壑,下笔神助。
所以我认为,写作没那么复杂,前提必须有一定积累。积累什么?如果小时候没背诵大量的诗词歌赋,没背过大量的范例作文,基础写作是不会启蒙的;如果不勤翻字典辞典,不刻意记忆,很多词汇成语是不会的;如果没看过大量的经典和分析,不了解文学理论与经典案例,是不知为何好为何坏的;如果没模仿过大量的套路、手法、模型、文体,是很难发现自己擅长风格的,更不用说形成自己的风格了。如果想一触而就,那更是不可能的,基础还是积累,写小说就积累小说的素材,写作方法,基本理论,大量案例,研究分析经典小说,摘抄,模仿,原创……都是一个基本过程,有了知识储备(可以是背的,可以是道听途说的,可以是个人经历的,可以是想象的,可以是新闻中的真事改变的,可以是热点可以炒冷饭,素材太多了,我都不好意思说了),写作应该信手拈来才对啊,除非你懒,不思考。
在具体写作时,系统的写作应该列大纲的,尤其是皇皇巨著,一两千字的小文可以不用,但也得逻辑清晰。有了基本思路,如果有积累的素材就全部拿出来,没有的话可以去找。如果说啥都没有,也不知道从哪里下手,那就以此为题去搜索研究,可以模仿自己欣赏的文章的套路,可以组合一些套路,可以自己独创一个。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不会了,可以抄句子,最低端;可以抄框架,算模仿;可以抄观点,用自己的故事、语言表达,这些都是方法。我建议先研究一些文学理论,高屋建瓴地明白一些普遍的技巧,知道文章之所以好的原因,并在阅读中体悟,在写作中内化,带着高级的思维去看普遍的文章,就一目了然了。这些都是基础,本来就该自学的,速成的培训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方法,如果有一定基础并马上领悟,这些方法是有价值的,如果没有基础,一定不要去培训,不管学的多好,最后还是要靠自己慢慢积累,慢慢磨练。
从文章的类别和深度看,小孩子喜欢写散文,再大一点有了想法,有了表达欲望,一般喜欢讲故事,写小说,喜欢思辨想法多认识较深的人喜欢写议论文。文体没好坏之分,但有深浅之分,至于能写多深,反应出什么普遍问题,那是个人修养知识储备,视野的问题,这个随着阅历会增加的。文字是自己思想的表达,融入自己的情感,还应该加入自己的判断,所以必须要有内涵,有担当,或讽刺或抒情,或议论或小说,针砭时弊,指点江山,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是带有目的指向的。不然就是浪费大家时间,比如那些狗屁文章,词不达意,立意低俗,内容肤浅,文章很长理论很短,这样的文章害人不浅。当然这个时代有各种需求,很多文章是消遣用的,有趣有料就可以了,对深度锐度高度价制度要求不高,要么娱乐八卦,要么搞笑低俗,要么干货鸡汤,是打发人们无聊时间的快消品,价值不大。好的文章,真得好好打磨,好文章和作者年龄无关,跟个人积累有关,个人的视野见识,思考的深度广度角度都能影响行文,所以,积累是根本,方法只是辅助。
很多人感觉写不出东西,想速成,借用杨绛先生的话: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读书太少积累太少,想要表达的太多,肯定会出现矛盾。多读,多研究,多记录,多总结,多模仿,这是每个人都该做的。努力看书积累,带着方法目学习,可以提高效率,边读边写,能写出来的,说出来的,才是自己真正获得的,光记到本子上不管用,把那些引用到你文章里才管用。不要怕被别人说抄袭,如果是有用的,放到你知识框架让更多人看到,它是有价值的。这就是我对写作 的基本看法。如果想讨论学术文章的写作,或如何包装一篇文章,炒作一篇文章,可以留言。
网友评论
我觉得这是对作者评价最高的一句话!哈哈~
我也有很多独特的观点想法,有些是打破规则的东西不适合宣扬,有些是个人经历的看到的一些现象,推出的比较实用的招数,这些东西在具体情境下有用,拿出来没有普遍价值,所以我们都不好意思拿出来炫耀。希望未来网络更加客观,公正,每个人都透着真诚,那就好了。
今天估计写一篇关于营销的,也是自己的一点浅见,下午或晚上发,到时候有空可以点评一二。
是滴,我现在写的输出的东西都是我自己的东西,基本不引用,也不看别人的资料。我说的系统输出,是我研究大量现实大量例子,理论,方法论后的综合体现,就不是现在我天马行空的写了。我现在的写法就是想把我对营销,写作,说话,朋友,做饭,抑郁,交际,泡妞……普遍的小事儿表达一些我自己的所思所想。一般跟着简书其他朋友的文章来,随便看一篇如果感觉他们论述的比较浅,我就补充点,然后整理出一篇。
等我基本想法观点看法写完,就开始专题研究了。因为个人对问题的基本看法基本判断,三观已定,就差不多了。理论是有限的,方法论也是有限的,只有时间和各种案例各种突发情况无限,所有我用有限的理论想法表达基础看法,表达完就够了,再写就是新瓶装旧酒,虽然能换各种文体,各种新案例,各种排列组合去写,本质是一样的,对我来说没意义。
系统化输出就不一样了,系统化输出就是研究各种不同理论不同方法论在一个问题的应用,是组合各种不同知识,不同时段,不同案例的抽象,是把知识融会贯通,打通自己知道的知识链的一种搞法,很麻烦的。是在原有单个认知的基础上,用多种方法,理论再论证的过程。如果一旦论述完毕,对此类问题又上一台阶。
这就是我说的,我现在写的发的小文,在我看来只是一个大纲而已,只是一个角度,如果全面来写,加上例子佐证,每篇都能写出一篇博士论文。研究那么深没啥用,我只研究点感兴趣的,有用的方法论,和我周边可影响的小部分人分享。跟钱没关,这是个人的修炼,是我想看清这世界而已。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生活中细心观察,总结出规律和经验,久了,自成文章。
读书,也是积累经验的其中一种方式和方法。
然而,除了读书。还可以有,旅游学习,阅人学习,看电影学习,跟随名师学习,和网络学习等等
要写成有深度的文章,则需要,花费时间来打磨。
高中的政治老师说过,一个产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如果你花了10年,才形成的一篇文章,会比很多人,花了两个小时写成的文章,有价值的多。
另外就是,即使文章有价值,但是也需要有伯乐来发现。否则,很容易就淹没在了茫茫的产品海洋中去了。
须知,文章易食,如甜点,过之即忘。
文章难入,如茶,喝之,回味无穷。
市场喜欢那些易食,和好用的文章(如作者所说),可我看到那些真正好的文章,往往不易进口。
现在的文章以“时评类”和“鸡汤类”和“方法类”为主。
评一评有何用! 鸡汤不过读后即忘!,方法到是直接服务了你人生,不过那根本就不算一篇文章。到像一个药品的说明书。
不过我不能说作者写这些文章就不对,他们只不过学会了讨好作者,赚取市场。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赚取经济利润才是最大目的。会有人会报着舍身取义,启发民智的目的去写?或许文章的作者会有一点者方向的倾向,但肯定也只是一点。毕竟,从小到大的教育没有告诉我们的使命,我们就很可能会去选择以满足自身对生活的层层需求。
关键文章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它不仅取决于作者,还取决于读者。
写文章的人要有自己的目标。
你是要写出传世经典,还是流行文学。
有人说,这是个过度的过程。
这不一定,须知很多作者都只能火一世。
你确实指出最好的,也可以说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毕竟从小到大,这种方法就从不离身。
可是,现在已不是过去的年代,
我们可以说,写作不是为了写作,
而是为了背后的东西,
看书的人也不是为了看书,而是为了得到获取功名的方法。求索之路,少有人会坚持。因为大家的目的各怀不同。他们更愿意报一个补习班,快速进阶,然后成为名人。这就是速成方法大行其道的原因。从根本来说,速成法只不过讨好了你那颗想要快速成功的心。为什么我们想快速成功,注意,成功内涵很多,可现在大家给了它具体的定义,这就不好玩了。想要快速的原因是,在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别人成功的例子就在你身边,仿佛一瞬间你也行。而这种焦躁感,本来就是不稳定性,我们发现社会人们处在一种不安定的状态,因为,举个例子你家的房子说不定明天就没了。可是,成功肯定不是快速的,所以大多数人就在这种碰撞中折腾,少有人蹦出来。
这句话是啥意思?
我一直强调,每个学科的重大理论和基本方法是固定的,就那么多,所谓的专业训练就是用一两年时间把这些理论,方法掌握,然后根据大量案例去运用。结合新情况,新案例去解决新问题,或用其他学科理论再次论证。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首先在一个学科精深,用这个框架再学其它东西就快了,也只有基础理论方法扎实了,再学一些具体的方法、技巧,或其它学科的理论技能才快,不然,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根之萍,不能持久~
同样读一本书,要有读书方法。比如,先看目录,再看前言,结合自己已经有点知识框架,猜测书中内容,结合自己问题列出想关注的点。在具体读书时,要学会总结出作者的用的理论,提出的观点,论述的方法,思维推进的过程,除了这些,其它要么是数据,要么是例子,那些都是价值不大的,随便换了例子数据也能写成文章,那么,一章里面只需看作者观点,用什么理论,什么方法论证的就行,例子随便看一眼,这就是读书方法。这样把一本书主要讲的问题,主要用的理论、方法,主要的逻辑,特点,写作手法,经典案例,经典数据标注下来,结合自己已经有点知识,进行联想,形成知识链,或在读的时候有个小想法,小体悟,发现这个知识可以用来解释另一个现象,或另一种理论也可以论述这个例子,或里面某一段分析方法和自己想法一样,也可以分析类似问题……这就是基本的方法。
把书读厚,把厚读薄,抽出要点,结合自己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要学会作者的观点,理论分析,方法论,并试图运用它分析自己关心的问题,这本书就读出东西了。不然,读完感觉有道理,却说不上来,读完很快忘了……那不白读了。从背诵到理解,从背会到体会,最后要运用,边读边联想,进行思维碰撞,如果赞同作者观点,说明和你的知识重合,如果作者的论述和理论让你大吃一惊,要么没见过,要么不同意,那知识就碰撞了,这时候容易学新东西,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理论框架,论证方法,这才是有益的读书。
2017.07.10 12:04 回复
牛粪茶壶: @豆花哥 不用灰心沮丧,大的框架田宝给列出来了,培训班是口语化表达,举例子通思路身临其境能让同学们最快领悟。这些发出来的在我看来都是普遍的大纲,一般人知道也不一定用好,不一定一下子领悟透彻,更不要说融会贯通了。
还是得刻意练习。比如上面的模板,任何一个类型的模板,甚至是专门教写作模板的书都一大堆,读过没?写公文,写论文,写小说,写散文,写新闻稿都有套路,套路不是万能的,只适合初学者。如果我问,随便拿出几篇小说,你读完之后能说出它怎么写的么?能画成思维导图吗?能讲出技巧吗?能抽象出模板吗?如果不能,说明只是粗浅看了一篇小文,根本没思考,如果任何一篇你感觉不错的,都这么思考,并且把好之为好记录下来,脑子里形成框架,一想起小说,就能想起几十篇优秀的写法,这时候自然很轻松。
如果啥都没准备,靠几个模板,写出来的还是垃圾。这些田宝是这些讲写作中比较负责的,能给大家提供点思路,应该以此为契机,把思维发散出去,把一个板子变成两个,把一个案例拓展到十个,自然有收获~还是那句话,懒人想速成,没门。加油~
我是讲方法论的,关注的面很宽,比如与大学生素质相关的写作,说话,论文,创业,以线下项目教学为主,跟线上没关系,线上只能讲理论,很难直接实践……写作我没系统研究过,写的也是学术论文。小说,散文啥的我早就不写了,也没想具体研究里面的套路。我就是瞎吹牛,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我想学,随便报个班,把课程弄来,我自信比一般老师讲得好,不过没必要,关注点不在这里~
如果要讲写作,我也会以项目制来设计,讲完理论方法,马上把学员拉入一个项目小组,一起写一篇或一个类型的东西,边写边改边研究边领悟,一旦写出来,要么是一个比较长的,要么是多篇类型相似的,这样会出来很多成果。这么搞的前提是导师水平一定要高,要能提前策划出经典项目,提前搭好框架,学员就是劳动力,出来的成果是集体成果。带上你的点评,在简书或其它平台可以发若干培训成果文,把具体写作和讲解,把理论和案例又一次结合。由你来推,学员感觉面子大如天,积极性也高,乃三赢也~
这个方面有没有特殊的方法?毕竟,那么厚,不可能从第一页开始看?
个人觉得还是选择好的文章来读,然后遇到没有见过的词语可以强化记忆。
如果你有自己好的办法,分享给我噢。因为词汇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