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说,一个人出生后,他的灵魂就到处寻找那与他相配的另一半。他也许一辈子也找不着他,也许要十年、二十年,但是他们碰面的时候,马上认得出对方,全凭直觉,无须讨论,无须理由,双方都如此。
柴静在《看见》中说,爱情,应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态度,而不是一个器官对另一个器官的反应 。
假如有一天,你在另外一个人的身上看到了自己,那你的灵魂便找到了归宿。好的爱情,往往源自灵魂的相配。
好的爱情,源自灵魂的相配三毛跟荷西的爱情,就是灵魂的结合。没有荷西,三毛也许就无法获得那么多的快乐; 没有荷西,撒哈拉也许就只是一片荒芜之地。同样,对于荷西来说,没有三毛,生活就不再有意义了。
荷西曾对三毛说,“我一生的愿望就是有一个很小的公寓,里面有一个像你这样的太太,然后我去赚钱养活你,这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梦想。”
很多年前,在一个耶诞夜的晚上,两个相似的灵魂相遇了。当年仅十八岁的荷西从楼下跑下来的时候,三毛心动了,看着这个英俊的男孩子,竟有一种想嫁给他的冲动,而那一刻,荷西眼中的三毛也是那么地迷人。
我想,他们对彼此的吸引不仅仅来自外表的欣赏,更重要的应该是因为相似的气息在那一刻产生了碰撞,无法错过彼此。
那天之后,荷西便经常逃课去找三毛一起出去玩。那时,荷西才读高三,三毛大他六岁,已经是大四的学生了。年龄、文化上的差距都无法阻挡两颗相似的灵魂的交流,只能让他们越走越近。
然而,现实总是不能如人所愿。三毛大学毕业了,要回到台湾去,而荷西要读四年大学,服两年兵役,他让三毛等他六年,却遭到了拒绝。三毛说,六年的时间,她不知道会认识什么样的人,去往什么样的地方,不可能用这么漫长的时间去等一个比自己小六岁的男孩子。
于是,他们断了联系。在这六年里,三毛虽然经历了一段令她心碎的爱情,可是她并没有忘记荷西,而荷西更是日夜牵挂着那个令她魂牵梦萦的女子。他们之间几乎没有联系,却都彼此牵挂着对方。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吧,六年后,三毛又一次来到了马德里。当天晚上,在一个朋友的家里,荷西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三毛的面前。看到眼前熟悉的面孔,三毛又惊又喜,紧紧的抱着荷西,久久都不愿放开。
后来,荷西交给三毛一封信,信上写着:“过了这么多年,也许你已经忘记了西班牙文,可是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在我十八岁那个下雪的晚上,你告诉我,你不再见我了,你知道那个少年伏枕流了一夜的泪,想要自杀?这么多年来,你还记得我吗?我和你约的期限是六年。”
六年过去了,当初那个十八岁的男孩子已经成长为成熟的男人了,而经历了感情伤害的三毛也渐渐明白,荷西才是最懂他,最适合她,也是能够陪伴她一辈子的那个人。这一次,他们不想再错过彼此。于是在某个午后,他们在教堂里举行了简单的结婚仪式,从此,三毛成为了荷西的新娘。
为了三毛,荷西放弃了他挚爱的大海,放弃了潜水,陪着三毛到她渴望已久的撒哈拉,在这片贫瘠的沙漠上生活了六年。可想而知,在沙漠上生活,他们的物质一定是匮极其乏的,但是精神生活却无比的丰富。六年的时光里,他们享受着彼此带来的喜悦与幸福,平淡中不缺少乐趣。这是灵魂的相遇才能够带来的美好爱情。
爱一个人是要为之付出灵魂的,两个人相爱、并相守在一起,就像两根缠绕在一起的灯芯,两个人相依相守,共同燃烧着自己的生命。灵魂只有一颗,也只能和一颗灵魂纠缠在一起,这才能够燃烧生命。
尽管荷西在三十岁那年就遇难身亡了,但在这短短的六年里,三毛度过了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以至于在之后的十几年里,三毛一直无法从失去荷西的悲痛中走出来,最终选择了随他而去。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灵魂伴侣吧,一生中也许只能遇到一个这样的人。
三毛说,经济、学历甚至国籍的匹配固然重要,但都不是决定爱情的条件。能够产生爱情的两个人,往往源自灵魂的相配。她用自己的灵魂去爱荷西,即使只有短短的六年,她也从未后悔。
产生于灵魂深处的爱情同样也发生在杨绛和钱钟书这对璧人的生命中。
好的爱情,源自灵魂的相配他们无疑是幸运的,茫茫人海中,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在彼此最美好的年华相遇。他说,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他说,遇到她之前没想过结婚,娶她之后从未后悔过,也从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她说她也一样。
1932年3月的一天,春风十里吹正好,清华园里,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着老式眼镜的钱钟书遇到了温婉清秀、正值芳龄的杨绛,正所谓“春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那一面,俩人都彼此难忘,钱钟书写信约杨绛再见面。
一见面,钱钟书便着急地说,“我没有订婚。”一向清高孤傲的清华才子在面对心爱的人时,全然没有了外人眼里的那副高冷的面孔。
“我也没有男朋友。”杨绛紧张地说道。彼时的杨绛,正值最好年华,且才貌出众,追求者不计其数。然而,当她遇到钱钟书的时候,便把一颗心掏出来给了他。就大概就是找到爱情的样子吧,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记你的容颜。
这次见面,让两人的感情飞速升温,钱钟书有诗云:“颉眼空光忆当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腼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那天的杨绛,面若蔷薇,娇羞清新,很是美好。
从此,俩人开始了频繁的书信往来,甚至到了一天一封的热烈程度。一对令人艳羡的才子佳人,对文学都有着几近疯狂的热爱,在性格上俩人也是互相吸引、彼此懂得,因而越走越近。从此,他和她心中只有彼此,再无他人。
真正的爱情就是要找一个互相吸引、彼此理解的灵魂伴侣。因为生活不仅仅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还应该有灵魂的沟通和交流,这样的爱情才会充满乐趣,才更容易长久。
他们的相遇是月老早就牵好的红线,原来俩人同是无锡人,都出自书香门第,小时候杨绛还跟着母亲,去过钱家呢,只是那时俩人未能相见。不曾想,十几年后,会在清华园相逢,从此相知相爱六十多年。
人的一生中,往往会错失许多光阴,然而注定相遇的人,终究会穿越茫茫人海,来到彼此身边。
从一起出国留学,再到战乱回国,经历了无数次的颠沛流离,二人始终不离不弃。在战乱中,杨绛从富家小姐变为生火、做饭、洗衣的“老妈子”,可她从未有过一句怨言。她说,爱一个人,便甘愿为他做所有的事情,并感到快乐,只要是能够跟他在一起。这就是嫁给爱情的样子吧。
坏的爱情往往从一开始便是浩浩荡荡、波澜壮阔的,因为缺少灵魂的沟通与交流,一般是无法长久的。
李敖与胡因梦的爱情便是如此。不过坦白地说,我认为他们两个人之间其实是没有真正的爱情可言的,说到底,只不过是某一段时间的各取所需罢了。
未认识李敖之前,胡因梦幻想中的李敖是个具有真知灼见又超越名利的侠士。她对他的崇拜使她不假思索地扑向了他,而他也为她的美貌所倾倒。他们之间更多的是各取所需,而不是灵魂与灵魂的相互吸引。虽然胡因梦很快就发现了他们之间的问题,却因为与母亲赌气,草率地完成了她的终身大事。这样的结合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悲剧。他们的婚姻仅仅持续了一百天便宣告结束。
多年后,胡因梦在其自传《生命的不可思议》中提及道,也许是自己年轻时对人性的期望太高了吧,往往期望愈大,失望愈大。现实中的李敖其实是一个多欲多谋济一己之私的“智慧罪犯”,而且有着非常严重的心理障碍,嫉妒、恐惧、贪婪几乎占据了他的身心,人格的不健全使他无法很好的与他人相处,对于最亲近的人更是如此。
对于李敖,胡因梦一开始怀着一种救赎的心态,希望能够凭着自己的力量治愈他的心理疾病,同时也是在为他们的爱情寻找救赎。然而,这场从一开始就注定错误的爱情,无论怎么努力,终究难逃厄运。很多时候,都是当局者迷,当事人往往身陷其中无法自拔,只有尝到爱情的苦果之后才幡然醒悟。
爱情,如果不是产生于灵魂深处,往往是无法长久的。纵然爱情充满了烟火气息,然而,没有灵魂的交流,爱情的品质定会大打折扣。
当初徐志摩在面对恩师梁启超责劝他不要离婚时,他这样答复道,“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怕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已而然哉?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嗟夫吾师!”说得怆然,令人心动。无论徐志摩这样的举动是否合乎伦理、道义,至少他敢于寻找自己的灵魂伴侣,敢于寻找真正的爱情。这其实是对自己、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他对爱情的一种渴求。
十几二十岁的时候,吸引彼此的,大多是荷尔蒙的作用。而随着年龄渐长,阅历渐丰富,更多的是关注灵魂的碰撞,少了许多小儿女的耳鬓厮磨。而如果彼此不再默契,多是从灵魂高度有了差距开始。
有的人一生都不懂得爱情,以为爱情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老婆孩子热炕头。其实,真正的爱情,只能来自于灵魂的相配。岁月渐长,彼此逐渐成为对方灵魂中的一部分,我的影子里有你的影子,我的声音里有你的声音,我的心里有你的心。就像鱼不能没有水,人不能没有氧气一样,真正相爱的两个人不能没有彼此的爱。
其实,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就是赤条条一个人,最终,也是要赤条条的离开。可是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到离去的过程中,总是在寻找一种认可,寻找那个相似的人,因为我们害怕孤单,尤其是灵魂的漂泊无依。于是,我们一生都在寻找与自己灵魂相配的那个人,找到了,便找到了真正的爱情,也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