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去向

作者: 死孩子 | 来源:发表于2017-12-05 14:17 被阅读0次

    ——思维站在物质的彼端,希望达到,却永远不能。

    又是一年冬天,冬日很懒散,晒得人就想睡觉。现在越来越难早起了,被子里总是比被子外要暖和得多。硬着头皮起床后还要被上海的妖风吹的凌乱一阵,才能拾起精神,走到地铁站,挤进温暖的车厢。

    人动的少了,脑子也就僵住了,思维也就僵化了。想想未来,似乎一片迷茫。年后的都暂时不去想,似乎年关都不知道怎么过了。大概也只有到了过年的时候,才有那么一点热闹劲。除此之外的时间,都是冷清。

    看着好多人在朋友圈发的调侃,每年的年初无非是对新年的展望,但是到了年中,多半又是一事无成。直到又一个年关,难过的只剩下了眼泪,便发自内心的对新的一年有新的幻想。

    一事无成,怕就是这样了吧。

    这个社会给我们的机会不多,我们需要为了自己的生存拼尽全力。需要平时的吃穿用度,需要买房买车,需要结婚生子,需要养育子女赡养老人。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去寻求更多的资源,生活得更好。但是不知不觉,在劳动力知道分工合作之后,我们的工作效率成指数上升,同时上升的还有我们对于物质的欲望。

    人们普遍想的,是如何更好地生存,而不再去思考如何更好地生活。

    物质是我们首先想到的东西,毕竟关乎性命,难以忽视。但是在大部分城市居民可以接受到大学教育的今天,人们希望能够通过大学教育获得的,依然是一种生存技能。只不过这种生存技能可能更体面,或许是金融工程,或许是工商管理,或许是法律咨询,或许是其他什么听起来高大上,并且能够轻松带来高工资的职业技能。

    现在还有谁看得上无用之用的学术?怕是没有多少了。大部分学术之流也是因为学术可以带来的隐形福利而欢呼雀跃吧。还有谁是一心在学哲学?文学?艺术?而不是看中他们的附加价值?我们的精神世界正在面临一个十分可怕的危机,那就是真正的艺术、文学、哲学,甚至是国学正在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还有多少年轻人在研究老子庄子?多少年轻人在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甚至是红学,怕也是渐渐变成了伪文学代名词了吧。更莫说是我们的丹青,我们的诗词歌赋,我们的京剧。这些都在走向没落。

    也许有人要说了,这些都是老旧陈旧的东西,在进步的道路上被舍弃是理所应当的。那为什么西方世界没有抛弃他们的呢?他们留下了贝多芬,留下了莫扎特,留下了莫奈和梵高,留下了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

    没有一个民族在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上付出过我们民族付出过的东西,艺术、文学、哲学,这些民族的瑰宝。这对于一个民族的伤害是尤为致命的。

    小林可以卖油条不用明矾,小张可以卖奶粉不用三聚氰胺,小刘可以卖蛋糕不用过期变质的,小明可以办幼儿园不招虐待儿童的。这些本来都是人们必然有的良知。都在何处何时泯灭了呢?这个问题我不太敢想。大概从小时候起,我们就被灌输了这样的意志了吧。读书是为了什么?改变命运!改变什么命运呢?改变穷苦的命运。所以上学是干什么的呢?学习怎么变得富有吗难道?小学的课本里有让我们富有的办法吗?中学课本里有吗?难道在大学的课本里有吗?

    显然是都没有的。那么这样教育下的我们的孩子最先接受到的是什么呢?怕不是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变得富有起来,不再贫穷吧。

    反观我们的现在,为生计所困,为压力所迫,我们真的还有能力反抗吗?反抗我们的惰性,反抗我们的无知,反抗我们的生存,为了让自己活着而活着。也许是时候想想我们思维的去向了。

    无用之用不是无用,而是真正的可堪大用!

    总有人觉得哲学,文学等等似乎不是那么有用,因为他们带不来直接的经济收入。先不说这世上有人的确是在依靠着这些学科营生,重要的是,这些东西,文化,学识本来就不是用来带来经济收入的。他们的用处在现在的人看来,大概就是那无用之用吧。觉醒人们心中的真善美,珍惜眼前的人,思考人生的价值,明白自己存在的意义。这些并不能给我们带来收入,但是却是我们的指路明灯。

    说他们是我们的车前灯,怕是再贴切不过了。诗人说人生就像是一场不知道终点的旅行。我们在路上走着,需要一盏灯,一个灯塔,这样我们才能看得远一点。目力之所及皆是黑暗,如何去思考下一步的计划?岂不成了摸石头过河,一脚浅一脚深。

    冬天的太阳还是那么懒散,风也还是那么大。我们还是在路上走着。但起码,我们的身体不再僵化,好像伸出手挡一下阳光,我们还能往前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学的去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rwt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