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在《百喻经》中讲过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昔印度有瞽者四,相友善。然各自命为智者,人亦因以指着目之。一日,四瞽者立谈道左,有声跫然而至,询诸人,知其为象也。其一人曰:“象之形究何若,吾辈向者徒事臆测,今日可实验而知矣。”。。。。。。夫象,其润如玉,触手可爱,直一长梃耳”四瞽争辩,纷呶不已:旁观者皆大笑。
这个故事后来被选编进入学校课本,我们都知道,盲人摸到象腿的就说大象是根长柱子。摸到头的就说大象是个茶壶。摸到象牙的就说大象长得和门闩一样。许多人一听到佛教,脑海里会浮现一些观点,诸如“消极”、“讲究来世”等等。有的人说,佛教怎么怎么,事实上,我们知道,佛教有很多教派,你说的是哪个宗派,是南部佛教还是北部佛教,是小乘还是大乘,是藏传佛教还是什么教派。你学佛,学的是哪个流派,是研究佛典佛经,还是每日诵经,或是希望在禅定中获得体验?
如今网络上有许多讲思维模型的文章,随便一搜索,就有诸如“100个思维模型”、“16个顶级思维模型”、“必备的50个顶级思维模型”、“人类最伟大的9个思维模型”等等。
这会让读者感到疑惑,思维模型到底是什么。
第一性原理是思维模型吗?
逆向思维是思维模型吗?
......
什么是模型
任何模型都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即目标、变量和关系。
(1)目标
编制和使用模型,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也就是说,这个模型是干什么用的。只有明确了模型的目标,才能进一步确定影响这种目标的各种关键变量,进而把各变量加以归纳、综合,并确定各变量之间的关系。
(2)变量
变量是事物在幅度、强度和程度上变化的特征。在组织行为学研究中要测定三种类型的变量,即自变量、因变量和中介变量。
因变量在组织行为学中就是所要测量的行为反应,而自变量则是影响因变量的变量。在组织行为学中通用的因变量是生产率、缺勤率、离职率以及工作满意度等,而通用的自变量也是各种各样的,如个性、领导方式、沟通方式、奖励制度、组织设计、工作压力水平等。
中介变量又称干扰变量,它会削弱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中介变量的存在会使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例如,加强现场监督(自变量)会使工人劳动生产率提高(因变量),但还要加上一个条件,即这种效果要视任务的复杂程度而定。这里的任务复杂程度就是中介变量。
(3)关系
确定了目标,确定了影响目标的各种变量之后,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在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时,对何者为因、何者为果的判断,应持谨慎态度。不能因为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统计上的关系,就简单地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对变量间因果关系的判断不能轻率。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表面上看来是因果关系的情况,实际上并不一定是真正的因果关系。
模型是指对于某个实际问题或客观事物、规律进行抽象后的一种形式化表达方式。
如果一件事物能随着另一件事物的改变而改变,那么此事物就是另一件事物的模型。模型的作用就是表达不同概念的性质,一个概念可以使很多模型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但只要很少模型就能表达出一个概念的性质,所以一个概念可以通过参考不同的模型从而改变性质的表达形式。
在研究某一类事物或问题的现象、本质和规律的时候,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重点的不同,对研究对象进行概括性形象化的处理,舍弃次要的非本质因素后,只包含主要的本质因素的载体叫做模型。应用模型作为思维工具去分析问题,对复杂问题进行合理的简化,更能方便得出结论。这种方法为模型方法。
模型是现实的抽象,承担着复杂事物简单化的使命,因此不可避免会丢失一些次要或是不重要的细节,从某种意义上说,存在信息损耗。
什么是思维模型
思维模型具备如下特征:
1)属于虚拟模型
虚拟模型以数字的形式存在,可以在大脑里,可以用文字描述,可以用图形描述,但无法以实体形式存在。
2)是可视化的模型
我们建立复杂系统的模型是因为我们没法理解整个系统。人类理解复杂性的能力是有限的。这个观念可以在世界上的建筑中看到。如果你希望在后院中建立小屋,你可以立即开始建造;如果你希望建立新房子,你就可能需要一张蓝图了;如果你要建立摩天大楼,你就绝对需要一张蓝图。
对于思维模型来说,我们可以参照现实世界中的一些模型设计方法。例如软件工程师的模型建立方法,建筑设计师的建筑设计模型,机械加工的模型视图。
可视化的模型通常以2维或3维的形式组合展示,可以是多张图形进行组合。
3) 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心理结构”
心理结构指人的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人的心理现象很复杂,但并不是杂乱无章,各种心理现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关系,成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人的大脑就像一座大图书馆,每天都要收进许多书,借出许多书。由于每本书都有自己的编号,都按图书馆的编目系统放在某个地方,因此管理员很容易找到它。人的知识在人脑中保存的情况类似于图书馆,由于存在一定的结构,因此在需要时,就能很容易的提取出来,用来解决面临的问题。
思维模型有助于改进完善解决问题的“心理结构”。
4)是模块化的知识
在系统的结构中,模块是可组合、分解和更换的单元。模块化是一种处理复杂系统分解成为更好的可管理模块的方式。它可以通过在不同组件设定不同的功能,把一个问题分解成多个小的独立、互相作用的组件,来处理复杂、大型的问题。
思维模型也是一样,每个思维模型都可以是一个解决某种类型的问题的模块化知识。但是现实中很多问题,不是仅仅能够使用一个思维模型就可以应对,需要多种思维模型组合。
5)是解决问题的思维公式
公式是一种解决特定问题的由符号体系构成的具备输入输出关系的符号集合。有数学公式,物理公式,化学公式,还有各种经验公式。同样,对于思维(更多偏向于解决模糊问题)来说,同样也有公式。
如何学习思维模型
思维模型学习=目标定义+公式(变量及关系)+案例+习题。
目标定义:明确需要解决的某一类型的问题。
公式(变量及关系):解决问题的范式。
案例:对于抽象的理论而言,需要有可供参考的例子,有助于理解。
习题:最关键的一步,是自己亲自动手做题。
思维模型和方法论的区别是什么
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方法,什么是方法论。方法是具体的步骤,而方法论是研究方法的理论。
方法论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通用理论体系,是一种起源于西方的哲学理论。通常涉及对问题各方面的论述,包括环境、阶段、任务、目标、工具、方法、技巧等。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总结出较为一般性的通用原则
而方法是为了解决特定问题的某种手段和步骤,更为具体。简而言之,方法论是一套理论,无法直接用来解决问题,而方法则是在方法论的理论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产生的可操作的行为和步骤。
笛卡尔在方法论中指出,研究问题的方法分四个步骤:
(1)不接受任何我自己不清楚的真理,就是说要尽量避免鲁莽和偏见,只能是根据自己的判断非常清楚和确定,没有任何值得怀疑的地方的真理。就是说只要没有经过自己切身体会的问题,不管有什么权威的结论,都可以怀疑。这就是著名的“怀疑一切”理论。
(2) 要研究的复杂问题,尽量分解为多个比较简单的小问题,一个一个地分开解决。
(3) 小问题从简单到复杂排列,先从容易解决的问题着手。
(4)问题解决后,再综合起来检验,看是否完全,是否将问题彻底解决了。
思维模型侧重于复杂问题简单化,方法论侧重于解决问题。
思维模型的首要任务是让人们更容易的认识事物,发现事物规律。
方法论从范围上涵盖了思维模型,也就是说,思维模型也是方法论的组成部分。
思维模型有什么作用
1)思维模型有助于复杂问题简单化
2)为解决问题提供算法
如何判定一个理论或者方法论是否属于思维模型
看如下几点:
1) 是否可视化
2)是否具备目标、变量、关系三元素
3)是否能够形象的展示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小结
相信读到这里,你会发现,那些文章里提到的“思维模型”,没有多少符合我们上面讨论的思维模型的特征。所以不必拘泥于思维模型这个概念,尽量少用思维模型这个不够准确的概念。大可以用“思维工具”、“思维方式”、“思维公式”等等来替代这个说法。
《闲话思维模型》这个连载,更多是对《提升认知能力》的一个补充,相对零散但又有相关性。里面会有很多思维相关的文章,欢迎有兴趣提升思维能力的读者一同来讨论。
网友评论
惊奇,惊讶,惊人,我被惊住了。
吴老师讲的课程是您写的吗?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您想的可真够周全的,明白人,怎么个明白人?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