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欺、不欺人、不被人欺“
01
人类是善于伪装的动物,并非变色龙一样变换颜色,而是在人群中把自己的内心深深地隐藏起来。
儒家认为“诚”是人之最高品质,非常难以做到,尤其在独处的时候。
“不自欺、不欺人、不被人欺”,此乃修身之三重境界,关键还是一个“诚”。失去了“诚”,就会自欺、欺人、被人欺!
《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天道的本质就是“诚”,天赋人之禀性也是“诚”。
人只有实现了“诚”,才符合天道人道。对于儒家来说,“诚”具有形而上的哲学意义。
从一定意义上讲,“诚”既是儒家修身的起点,也是修身的终点。在实现“诚”的众多途径中,“慎独”尤为重要,因为人在独处时才会呈现真实的自我。
“指鹿为马”与“皇帝的新衣”
02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中庸诚意章》)
曾子认为,“诚意”最重要的是“不自欺”,就如闻到恶臭自然厌恶,看到美丽自然喜欢一样的真实流露。
如果闻到恶臭,毫无厌恶之色,更为甚者,还面带喜悦之色,那么这个人就大大地有问题。要么是白痴,要么是极其虚伪,极其善于伪装之人。
这就是所谓的“自欺”,明知而故犯,自己欺骗自己,做了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赵高的“指鹿为马”,在赵高的淫威下,所有人都在自己骗自己。明明看到的是马,非要说成鹿,是非颠倒,屈直不分。
还有“皇帝的新衣”,明明是皇帝光着屁股游街,可都说是身着华丽衣装,大家都睁着眼说瞎话。有时候,迫于强权,或迫于自身的利益成见,人类表现出极端的虚伪和愚蠢。
在日常中,人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自欺”,明知不对而为之,是无奈,还是缺乏勇气?看到老人摔倒,第一闪现的念头是应该去搀扶,这是人之善念和良知。
可是第二个念头也马上闪现,扶起老人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仿佛灵魂出窍般,有一个自我飘在身边,在耳边低语:“不能扶啊,小心讹诈!”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冷漠之人,实际上都是在欺骗自己的良知,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不掩饰,不虚伪,表里如一!
03
能做到“不自欺”,应该是实现“诚”的重要一步。不掩饰,不虚伪,表里如一,是正人君子最高贵的品质,此之谓自谦!
在这里,“自谦”有心安理得之意,凡事能做到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也就达到“诚”的境界。
而所有的这些,在大庭广众下能够做到,在无人独处时也能做到,之所谓“慎独”。
平常情况,在公众环境下,有一种无形的道德监督力量,使人不能恣意妄为。人们大都会约束自己,多表现为善行,邪恶是不能暴露在阳光之下的。
可在独处时,情况就大不一样,失去了监督与约束,人们就有偷偷做坏事的欲望和冲动。
所以说,只有在独处时能有约束自己,心存善念,才是真正的“诚”。而不是在无人之时,或人不知之时,去违心地做违背道德、丧失良知,甚至是违法乱纪的事情。
要看清一个人,不光要看他人前的一面,更要看他人后的一面,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04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中庸诚意章》)
“小人”与“君子”是儒家所定义的两类截然不同的人,以道德修养为鉴定标准而加以区分。
儒家把人分为四类,圣人、贤人、君子、小人,君子为有道德修养之人,小人为缺德卑鄙无耻之人。
小人在闲居独处时,什么样的坏事都做得出来。当他们看到君子时,极力掩盖自己所作的坏事,而彰显其善行。
其实人们的眼睛是雪亮的,就连他们的五脏六腑狼心狗肺看得一清二楚,隐藏自己的恶行又有什么用呢?
这就是所谓的,有什么样的德行,就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所以呢,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中规中矩小心谨慎。
这段话,可谓是把小人的丑恶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一是善于伪装,人前一套,背后一套,言行不一。
二是“无所不至”,就是在隐蔽的环境下,失去了道德约束,什么样的坏事都能干的出来。
三是自作聪明,以为自己做了坏事,可以隐瞒的天衣无缝不为人知。
可事实恰恰相反,小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逃不出众人的法眼,其险恶用心被众人看透了!
“诚于中,形于外”
05
“诚于中,形于外”,真诚与真实是发自内心的,所有外在行为都是内在的表现。
儒家讲究“慎独”,就是要不断地反观自己的内心,不断地提醒自己要防微杜渐。意念产生动机,动机决定行为。
意念的发出到底是源于哪个自我,是“真我”,还是“假我”。“真我”代表的是那个真实的自我,朴实无华,真真切切。
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情;有多大贡献,得多大回报;不好高骛远,无非分之想;“素贫贱行乎贫贱,素患难行乎患难”。
而“假我”代表的是那个被外物所奴役的虚妄的自我,被物欲瓜葛所缠绕,被名利羁绊所奴役。
“慎独”实际上是寻找“真我”的过程,在独处时,在夜深人静时,在仰望高山放眼大海时,我们要反问自己,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我们为什么而活着?
当魏鹏远面对两亿元的巨额贿赂,他所感受的是无比的煎熬,这绝不是他所要的真实生活!我猜想,魏鹏远一定无数次地反问自己:“我需要这么多钱吗?”。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魏鹏远肯定会选择那种平淡知足的生活,可他还有第二次选择的机会吗!
道不可离,君子慎独!
06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首章》)
道不可离,君子慎独。君子的可贵品质是遵循天道,天道可以昭明一切,天道就是本真。
不论看到看不到,听到听不到,隐匿的或是微小的,在天道的照耀下都将现了原形!
对君子来讲,道不可须臾而离,就是要时时刻刻关照自己的内心。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任何居所,都要谨慎从事。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类似于《道德经》的辩证思想,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显著。
人常言,“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东汉时被誉为“关西夫子”的清官杨震,其“慎独”的品行令人钦佩。
有位官员为了报答杨震的提携之恩,私下拜会杨震送上十两黄金表示谢意,并低声说:“黑夜里,无人知道,您就放心收下吧!”
杨震神色凝重地说:“你送我黄金,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是无人可知呢?”
杨震以至诚之心,一身浩然正气,凛凛然,正气压倒歪风邪气!
“慎独”的修身功夫,是正人君子所必修之功课。
07
“慎独”的修身功夫,是正人君子所必修之功课。古人之气节,内心之高大,独处之泰然,着实令今人自愧不如。
“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是怎样的一种品格,内心一片澄明,坦坦荡荡,君子之志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面对何种境遇,都是真实的自我,君子慎其独也!
刘备一代枭雄,呕心沥血大业未成身先死,临终之时谆谆教诲:“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这也是君子慎独的体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知微见著,慎独往往是防患于未然。
朱熹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多从自身找不足,不怨天,不忧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古典孔孟思想,通天达人,讲究朴素的伦理道德。一日三自省,帮别人谋划能不诚心诚意吗?与朋友相处能不讲究诚信吗?圣人的教诲能不时常警醒自己吗?
在一天当中,三次反省自己,这是慎独之最高境界!孟子曰:“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人生莫过如此,问心无愧了,也就心安理得了!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