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想起了好久没怎么认真听书了。我发现了居然有《华杉讲透论语》的听书。
其实我已经有好久没看《论语》的这本书了。
我很喜欢华杉老师在视频里讲的:
第一个原因就是其实写作、写书本身就是读书。因为我写一本《华杉讲透<论语>》,就相当于是我学习《论语》的笔记,然后我要把它整理成一本书,那么对我自己来说是更深的思考和学习。
读书是思考,然后记笔记是思考,把它整理成书,那是最高的思考。所以它本身是我的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然后还能得到一本书,是成果能够跟读者分享,所以这就是一鱼几吃?一鱼三吃、四吃,是对我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代入自己、事上琢磨、躬身独行、切己体察,最后知行合一。
我是代入自己、切己体察,去里面去体察自己、去找自己的体会,然后躬身独行,就照着这样去做,最后得到知行合一,实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儒家思想的修炼的原理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由内而外,由近及远,才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都基于忠恕之道。
我记得以前读初一的时候,学校有要求说可以买名著一箱书的。那里面刚好有《论语》这本书,最经常听到的一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且那时候课文里也有《论语十则》。
哪怕现在隔了那么多的时间了,我还能够记起一些来,比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无论相隔多少年,我对于初中课本里的文言文,我还能够记得很多。但高中的话,那课本里的诗词以及文言文,我倒是没记得很多。也许初中的文言文会比高中的千些吧。
有时候我倒是觉得记忆力是蛮强悍的东西的。
我总是会想起相关联的片段以及书籍。
有时候倒是挺有缘的,也许是在一个机缘下,就能回想起那一份珍贵的回忆往事。
读书也是一样。那藏在心里的过去知识,就像是不约而同地从血液里流淌。我很庆幸那些年读过的课本知识,能够与多年后的现在重新相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