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245661/3bba881810fd65a9.png)
【本文由赞我(zaneds.com)独家冠名】
文/彭小七
这几天读了曾国藩的相关书集,对他的为人,乃至一生过往都有所了解。撇开其他不说,曾国藩的读书学习之道的确值得借鉴。
曾国藩之所以成为晚清显赫一时的人物,究其根本,应归于他一生的勤学苦读。他在学问方面的成就也是不可小觑的。
读书可以明志。曾国藩从小就熟读《四书五经》一生也勤于学习,持之以恒,对读书很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曾国藩认为:看书就是默诵,读书就是朗诵,有的书适宜默诵,如《史记》、《汉书》、《近思录》、《周易》等;有的书适宜朗诵,如《四书》、《诗经》、《易经》、《左传》;而诗作及八大家的文章,如果不高声朗诵,就无法体会其雄伟的扎根,不细密低吟,就不能探究其深远的音韵。
读书需要快速阅读,速度快了就读得多了。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曾国藩认为:读书不多,就会孤陋寡闻。所以对一个初学者,首先不要求他读得精,而要他读得快、读得多、读得博。
此外,还要温习旧书。反复阅读,一遍不行看两遍,两遍不行看三遍,直至我们能将书中的重点内容掌握为止。
孔子云:“学而时习之”,苏东坡也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都是在强调读书要达到熟练就得复习,而达到熟练的一个最好的方法就是背诵,背诵过的东西才不易忘记,即使忘记重新背诵也恢复得快。
学习要持之以恒。荀子说:“学不可以已”,说的是学习不可中途停止,每天都不能中断,时间久了自然会有进步。孟子说:“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意思是说,学不可半途而废。
当然,读书也不能“呆读”,“死读”。对所学的知识要有自己的见解和领悟,记住的只是他人的东西,理解了就变成了自己的东西。
如果记住的东西没有理解,没有消化,那知识是知识,你还是你。宋朝杨万里说:“学而不化,非学也。”意思是说,学习知识不消化吸收,就好比没有学习。
曾国藩认为:无论资质平庸还是聪颖,家境贫寒还是富裕,都不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决定因素,关键无外乎一个“勤”字,从一个人的勤奋程度上,便可须知他能成多大的事。
“吾意读书,读总集不如读专集。”在曾国藩看来,要想深入地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大量阅读古文典籍,并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筛选。在清朝学者中,他最佩服的是高邮的王念孙父子。
王氏父子博学多闻,为古今所罕见,但他们两人所精读的书,总共也不过三十种。好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一个人即便有超人之能,终其一生也不可能全部读完,更不要说领会全部的要义了。
曾国藩除了告诫其子选书,还告诫他一定要在读书的同时多写心得体会,写读书笔记,既可加强记忆,理解书中趣味,又可为自己做学问创造先决条件。
他强调摘抄的重要性,对摘抄的方法主张应根据不同学科以及各人的爱好和兴趣来进行,意思是分类做笔记,这种方法正是做文章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正是我们当今所说的素材的积累之法,随时随地留心,将相关资料日积月累地摘抄下来,就不会有“学到用时方恨少”的忧虑了。
因为一个人的记忆和聪明才智毕竟是有限的,如果平时摘抄了这些东西,到我们研究某一个问题时就可以信手拈来,为自己所用,以补充资料的不足,写作的速度和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曾国藩上述种种议论,其中不乏透彻、精当之处,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天下所有的东西,只要花力气去磨炼,都能改变它的本质,而成为别的东西,人也一样,只要每天接受新的道理,花百倍的工夫,就能改变自己的气质,成为超俗之人。
注:以上内容节选自《曾国藩全集》
齐帆齐社群更文第六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