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张德芬的新书《情绪自由,人生更轻盈》的第一章“向内探求,看清情绪的真相”和第五章“深度疗愈负面情绪,收获爱与喜悦”。
为什么先看了一头一尾这两章呢?应该说,我是先看的第五章的内容,因为在翻看目录时,第五章的几个小标题吸引了我。比如:“内心强大的女人,身段软,手段硬,脸皮厚”、“真正爱自己的人,不讨好别人,不苛责自己”……
嗯,这些都是觉得自己做得还很不够的地方,所以就先从最后一章开始读起。
这也就体现了德芬老师的这本书的一个特点,就是无论从哪一章、哪一节、哪一页开始读起,都十分好读。作为一本通俗的心理疗愈、心灵成长方面的书籍,里面没有高深、艰涩的理论和各种心理学实验成果,而是充满了德芬老师多年修行得来的心得体会,就像一位真诚、通透、开明、有趣、智慧的大姐姐,和我们分享着她一路走来,在安抚自己的情绪道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之前听过德芬老师的课程,在阅读的过程中,脑海中会浮现德芬老师的优雅笑容,也会代入德芬老师好听的声音,加上德芬老师的很多讲述非常能引起我的共鸣,就像是老师在我身旁与我对谈一样,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比如,德芬老师在谈到“生气”这个问题时,分析了她自己生气的原因:”不甘承受损失、不被尊重地对待、感到愧疚羞惭、被别人耽误了自己的时间和效率”。
原来德芬老师竟然有和我类似的“生气理由”,这四条最能让德芬老师生气的状况,在我遇到类似情况时,也常常能把我“点着”。
比如“被别人耽误了自己的时间和效率”这一条最能让她生气的原因,我也是非常受不了被别人耽误的时间。
比如,作为一个常常会反省自己的人,特别不喜欢听到对我的“批评”,尤其是父母、爱人。认为自己在职场上一直是备受肯定的,但是父母经常有意无意地流露出对我的不肯定和不信任。而外人的不肯定我好想还没什么感觉,但特别受不了家人对自己的质疑。可能,这是父母表达对我关心的方式,只是他们不懂得如何表达。在他们的观念里,“骄傲使人落后”,大概他们认为人都是不禁夸的的,他们对于任何事的表达都是含蓄不袒露真意的。大概也是因为这样,我在他们的“训练”之下,察言观色的能力特别强,相应地,也就特别敏感。
而太过于敏感,就很容易被人或事给勾起各种各样的情绪。而读了德芬老师的解读,我明白了,很多时候,我会过度脑部出别人的很多理由和想法,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会让我解读出很多剧情出来。而这会让我过分注重别人的感受,过分在意别人的话语,很多宝贵的能量都耗费在这种剧情、自我纠结,和无意义地和别人生闷气中。
在书中,德芬老师给出了这样的建议:“如果你决心要快乐,不计任何代价,那么:第一个可以丢掉的就是面子。第二个要放掉的就是控制他人的欲望。而还有一种隐晦的狂妄自大就是第三个我们需要放掉的东西——对号入座的习惯。"
说的极是。其实,想一想,自己真的已经足够好了,没有必要给自己那么多苛刻地要求,要求自己成为一个各个方面都完美无瑕的人。在《迪迦奥特曼》里,迪迦奥特曼的人间体大古曾经说过:“我就是个普通的人。”
“宇宙英雄”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我这个真真正正渺小的普通人呢?
我因为对于自己过分要求,所以也对别人有着十分高的要求。特别是那些认为自己在认真遵循的社会公德、行为规范、不影响他人的意识、说话做事考虑别人的感受、做事有条不紊不给别人拖后腿等等方面做得很好,但是很多人却可以不做到这些,甚至无视这些。因此,我会感到愤怒、不平、不能理解。
我生气,为什么你们不用做到这些,却可以好好地混迹社会而不遭受什么损失?我生气,我自己都做到了,为什么你们可以不做到?我感到不公平。但一方面,在很多时候,却有点羡慕别人可以做自己,可以不用这么在意别人的感受。
而现在,我渐渐有所释怀。我只能控制和改变我自己,我不能控制和改变他人。只要我认为对的,我就大大方方地去做,不因为别人不做而觉得自己一个人傻乎乎坚持就是吃亏了,就觉得不公平。只要我认为别人确实做的不对,我能恰当地提出来,我就勇敢而智慧地提出来,勇敢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而不用去在意,我说出来,别人会怎么想、怎么看。
在最近的工作中遇到的几件事情和我处理的方法,也证明了这一点。当自己有不同意见时,就大胆提出来,既然觉得别人的做法不对,伤害到了我的利益,我当然可以提出反对。当领导的决策不合理,连他自己都不能肯定的时候,我当然可以提出我的建议,不能惯着领导的“臭毛病”。
而结果正如张德芬老师在书中讲到的:“把自己的位置放正,让自己舒服,是最重要的。周围其他人,都会因为你的”正位“而各就其位,中中正正地做自己。
嗯,中中正正地做自己,不讨好别人,也不苛责自己,负起自己的责任,拿回掌管自己情绪的主动权。
无戒学堂日更第212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