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聊了上古时期祭祀的五种规格,分别是禘郊祖宗报。前面四种的祭祀规格我们已经聊完了,我们继续聊“报”这种祭祀规格。
那么,哪些人能够享用“报”这种祭祀规格呢?
首先说的,还是有虞氏,有虞氏报幕。因为,颛顼是虞朝的开国之君,而幕就是虞朝的中兴之主。
接下来的是夏后氏,夏后氏报杼。杼是少康的儿子,他帮助父亲夺回王位,他是夏朝的中兴之主。
夏后氏之后便是商朝,商朝人报谁呢?上甲微。
上甲微,能帅契者也,商人报焉;
上甲微是能继承殷契的人,商朝人为他举行报恩祭。
上甲微,华夏族部落,子姓,名微,王亥之子、王恒之侄,商朝开国君主成汤的六世祖。他是商族部落的杰出首领。
从商朝的始祖契,到成汤建立商朝前共十四代,微是第八代,他是商族历史上的一位重要领袖。
那么,上甲微有什么功绩呢?我们还得从他的爸爸王亥和叔叔王恒说起。
我们现代人把做生意的人称为“商人”,其实这个“商”字就源于商朝,因为当年建立商朝的商族人非常擅长经商,所以后世就把生意人叫“商人”。
据《山海经》载,大约公元前1810年,王亥和弟弟王恒一起从商丘出发,载着货物,赶着牛羊,长途跋涉,到了河北的有易氏,就是今河北易水一带。
有易氏是个部落,它的首领叫绵臣,他见这哥俩带的的货物不少,便起了歹意,杀了王亥,赶走了王亥的随行人员,夺走了货和牛羊。
王亥的弟弟王恒日夜兼程逃回商丘。王亥之子上甲微得此消息后悲愤不已,誓要为父亲王亥报仇。
但由于诸多原因,或是实力不允许,或是条件不具备,总之,当时未能立即出兵。
俗话说,君子报仇,为时不晚。终于四年以后,机会来了。
帝泄十六年、公元前1806年,上甲微借助河伯之师,灭了有易氏,杀了绵臣,为父王王亥报了仇。
所以说,上甲微是商部落的中兴之主,商人报上甲微。
最后是周,周朝人报谁呢?两个人,高圉和太王。
高圉、太王,能帅稷者也,周人报焉。
高圉、太王是能继承后稷的人,周朝人为他们举行报恩祭。
高圉(yǔ),姬姓,公非之子,黄帝的第十三世孙、帝喾的第十世孙,周部族首领、周王先祖。
商第十三代君王祖乙十五年封高圉为邠(bīn)侯,也就是邠国国君,封地在豳(bīn),而此前第七代往上并没有被商承认正式分封,顶多是以部落形式的小邦国。
高圉秉承并发扬后稷功绩美德,使邦国进一步强大。
太王,即公亶父,一名古公或古公亶父,古代周部落首领,传为后稷第十二代孙,周文王祖父,高圉的曾孙。
公亶父是使周部落兴盛的一位重要人物,后武王有天下,追尊古公为周太王,太吴姓族谱中,尊古公为先祖。
他继承了后稷和公刘的伟业,积德行义,受到国人的爱戴。
当年武王伐纣是从岐山出发的,而岐山这个地方,就是在太王率领族人来到此地的。
而太王之所以率族人迁徙到此地,皆因与北方戎狄族的关系严峻,而前人公刘的戎化策略也行不通。
周人自公刘居豳后又传了九世,到了周太王时,姬姓民族因在豳地受到北方戎狄族的侵逼,周人欲起奋战,但仁厚的古公,他不忍与民族之间的互相残杀,故决定放弃豳地。
于是古公率领部族,扶老携幼,越过漆水、沮水,逾梁山折而向西,迁居到岐山之阳的周原。
他们发现岐山之北有重重大山,可挡住大风、大水的自然灾害,也可挡住戎狄族的侵扰。
同时,岐山之阳的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源丰富,土地肥美,宜于农耕,就连生长在周原的堇茶草也是香甜的。
于是经族人商议,又经过诚心的占卜之后,神灵也同意他们在周原定居,于是姬姓族人就决定定居周原,因居于周地,故国号曰周。古公乃贬戎狄之俗,他们亦称为周人。
此后太王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强周国的建设,为翦商创造条件:
首先,将岐周建为兴周的基地,对此进行开发,开通道路、开辟平原、划分田届,大力发展农业;
其次,是构建新的国度,完善整治措施;
随后,娶太姜为妻,与姜姓结成牢固的同盟,击退戎狄的进攻;
最后,让其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去今山西平陆创建虞国,成为周国开拓山西和向东开拓的重要据点,为翦商的开始。
同时太王改革戎狄之俗、提倡华夏之道;任命职官,以仁德赢得民心归附。
太王在周族的发展史上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周族推翻商殷而建立周朝的艰巨事业,是由其开创而发其端的。
可以说太王公亶父迁岐奠定了周民族王业的基础,而太王公亶父治岐才使周民族强大起来,周的兴起并“始翦商”是从公亶父开始奠基的。
所以说,周太王对周的崛起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周人报高圉、太王。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来,“报”这种祭祀规格,是祭祀中兴之主的。
至此,我们把五种祭祀规格全部介绍完毕,接下来展禽又会怎么说?
我们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