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读李筱懿的《生活课》,被深深吸引。吸引我的除了她一针见血的观点,还有信手拈来的素材。
我不禁想,人家怎么知道这么多?书中很多素材闻所未闻,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写作这么久,我深知素材在一篇文章中的分量。如果将观点比作是文章的魂,结构是文章的骨,那么素材就是文章的血肉。
缺乏鲜活有力、又有趣的素材的文章,观点再好,结构再严谨,也如同一具骷髅,黯然失色,面貌丑陋。
可以这么说,文章成败,有一大半取决于素材好坏,正是“成也素材,败也素材。”
素材如此重要,引无数作家竞折腰。
那么我们该如何积累素材呢?
01.积累个性化素材
粥左罗在《学会写作》中说,素材来源于两大渠道,一是内部渠道,一是外部渠道。
内部渠道,指的是这些素材主要来源于自己的个体经验,如自己个人经历,身边人的经历,这属于内部渠道。
举个例子,
粥左罗在《我为什么建议你留在北上广深?一个8年北漂的4点思考》中这样写道:
来北京混,是我人生前28年做过的最正确的决策之一。虽然,作为一个农村孩子,我花了很长时间才走出自卑。
年轻时选择的城市会影响自己一生,20岁到28岁这八年,我在北京重塑了自己,也必将影响我后面的人生。
每次看到逃离北上广的话题,我都想说:留下来吧,不管现在有多苦,多年后你会感谢自己那个选择。
他用自己的个人经历现身说法,是不是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而且粥左罗本人就是靠写作登上人生巅峰的,他用自己写作时如何拟定标题、搜集素材的经历讲如何写作,读者更能接受他的观点。
个性化色彩很浓的素材,有强烈的代入感,接地气,容易让读者信服,有时又能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记得听樊登讲《正念的力量》这本书时,他就讲到自己去南京出差,在火车站被不尊重对待的经历。这个个性化的案例让我至今对这本书印象深刻,甚至对“正念”一词理解了。
02、搜索外部素材
素材的第二大来源是外部渠道。外部渠道,其实是指我们可以借助外部资源,比如书籍、课程、以及网络平台,去搜素需要的素材。
因为写作时,仅仅依靠个人经历的素材远远不够,这时搜索素材格外重要。
搜索素材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多关键词:比如搜索马云时,不要只单独搜索马云,可以采用马云+阿里巴巴,马云+湖畔大学,马云+支付宝……
多渠道:比如搜索与马云相关的内容,那关键词在百度、公众号、新浪微博、知乎、朋友圈……如果有书,还要去翻看相关书籍
多维度:文字+图片+视频。比如我再写作《一本讲写作的书,我居然学到3个演讲技巧》这篇文章时,就采用这种搜索素材的方法。
精准搜索:精准搜索是指在很多平台搜索时,都可以限定条件,以便让搜索更精准。
比如你在百度上搜索罗永浩卸任CEO,出来的结果,罗永浩卸任CEO这组词有时候是断开的、不连续的;如果加上引号,那么结果是连续无中断的。
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法搜索素材?
因为写作时,我们不仅要避免内容同质化,也要避免素材同质化。
写入文章中的素材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那么必须要有耐心,多花时间多维度搜索素材。
用一分钟搜索的素材和花两三个小时搜索的素材,你觉得那个更能打动人?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打动人的素材,看似妙手偶得,其实是历经搜索。
黄章晋说:只要动用了足够智力的东西都能打动人。
要想打动读者,必须得下一番功夫。
03.建立素材库
每一个作家手里都有无数本厚厚的积累本。
不要偏信什么过目不忘,所谓的过目不忘,都是无数次翻阅积累本的结果。
孔子博学,也有“韦编三绝”的故事流传。出口成章的李敖,学富五车的钱钟书,段子手罗振宇,相声名家郭德纲,都有属于自己的素材库。更何况普通的我们,更应该建立属于自己的素材库。
怎么建立素材库呢?
粥左罗在《学会写作》这本书里提到几个做法:
及时收藏。利用微信收藏功能,也可以利用锤子便签或者印象笔记及时收藏。当然,一定要提高自己收藏文章的质量,不能见什么收藏什么。
随时记录。做生活的有心人,只要是打动你的,哪怕一句话、一件事、一个人、一篇文,都应该及时记录,即使是你的碎片化思考,也应该记录。
罗永浩就是这样做的。他说:
看到某个人说了句特别有洞察力和智慧的话,我就随手记录下来;看到一个非常好玩的笑话,我就随时记录下来。
笑薇老师说“万物可输入,万物可输出”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写小分享。写小分享是积累素材最重要的形式。当你有灵感迸发的时刻或者突然想到一个很厉害的观点、看问题的角度,就赶紧记录下来,写个100-300字的小分享。这些内容以后用得时候可以直接拓展为一篇文章。
04.定期整理,定期熟悉
搜集好的素材,最好分门别类整理在一起,比如我就按“标题”“金句”“故事”“爆文”等这几个标签,整理搜集的素材。而且定期翻翻,熟悉一下,这样用得时候才能得心应手。
从来没有什么轻而易举。你看到的信手拈来,都是别人经历过无数次的积累打磨出来的。没有厚积,就没有薄发,积累素材,也一样。
(图片来自网络,违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