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一起写吧历史大本营
浅谈刘秀如何从种地到称帝,真实还原汉光武刘秀的“称帝之路”

浅谈刘秀如何从种地到称帝,真实还原汉光武刘秀的“称帝之路”

作者: Jooohnnny | 来源:发表于2020-03-12 10:44 被阅读0次
    论文武兼备观两汉帝王,无出汉光武帝刘秀之右者。

    若论文,光武刘秀兴建太学、尊崇儒术此为汉文帝所不及;

    若论武,光武帝能上马杀敌、南征北战,汉武帝亦不能比。

    毛主席曾说过:刘秀是历史上最会用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的皇帝。
    汉光武帝画像

    被称作“位面之子”的刘秀从种地称帝不过三年时间,其到底拥有怎样的文治武功得以逐鹿中原?又在何等的艰辛困境之中迎难而上呢?今天我们就来真实还原汉光武帝刘秀的“称帝之路”!


    刘秀的家族关系

    高祖刘邦创立汉室,经惠帝吕氏之乱又传于文帝,文帝传景帝。景帝有第六子名刘发,立为长沙王;又有第十子刘彻,是为汉武帝

    武帝一系,历经昭宣元、成哀平,七世而遇王莽,此龙脉遂断;长沙王一系,亦经六世而出刘秀,以成“光武中兴”

    刘氏主要人员关系图

    由上图可见,刘秀是刘邦的九世孙,与汉成帝刘骜是平辈关系,王莽所鸩杀的汉平帝是刘秀的族侄。

    长沙定王这一支,传至刘秀时早已经与王侯爵位无关。刘秀的父亲只是县令,在刘秀9岁时就已去世,另外刘秀有两位哥哥,分别是刘縯、刘仲。

    成年后的刘秀勤勉耕田,他的哥哥刘縯经常笑他为乡巴佬,只知种地而无大志。其实刘秀心机深沉,性格内敛,与他的大哥刘縯的慷慨豪迈、刚强坚毅完全不同。

    当时星相、谶书等预言一类兴起,在一次宾客宴会中,有人说出谶语(即预言):“刘秀当为天子”。当时宾客都认为是国师公刘秀(王莽的心腹大臣),没想到刘秀在座下说道“怎知不是我?”,于是宾客大笑。可见刘秀并非胸无大志,而是深藏不露。


    舂陵起义连捷胜,急攻兵败小长安

    王莽末期,四方盗贼豪杰并起。

    荆州南阳,刘氏兄弟也在谋划起兵,那一年刘秀28岁,跟随大哥刘縯起兵。

    起兵便需要找帮手,单打独斗实难成功。当时刘秀兄弟三人在舂陵,与宛县的李氏兄弟约定立秋起事。

    刘縯、刘秀等人在舂陵召集刘氏子弟和众豪杰共七八千人;正准备等宛城的消息,可是噩耗传来,李氏兄弟还没行动就泄露消息,宗族家属有64人被处死。然而乡众已经聚集,刘氏兄弟已经走上了不归路,只能另找盟友。

    当时在全国,有两支起义军声名最大,一是东方的赤眉军,二是南方的绿林军。但绿林军因为遇到瘟疫,一分为二路,“新市兵”“下江兵”;后来又有一路称为“平林兵”,与“新市兵”汇合。所以此时的南阳附近共有三支武装:

    【新市兵】【平林兵】【下江兵】

    于是,刘縯便与最近的新市、平林兵约定一同攻城掠地。这三队兵马一路北进,攻克唐子乡、湖阳、棘阳,连胜连捷,刘縯也建功心切,直逼南阳郡中心: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宛县—武关—长安

    宛县对于长安的安全极其重要,当年刘邦入关,就是先取宛县,经武关入关中。宛县是入关东南路的最后一座坚固城池,若失宛县,就等于打碎了关中南大门的门锁。

    武关—关中的东南大门

    宛县如此重要,刘縯知道,王莽的部将当然也以此为必争之地;但刘縯却低估了敌军的实力,贸然进军。在小长安聚就遭到沉重打击,不仅损兵折将,刘氏宗族也有数十人在此战中丧生,其中包括刘秀的二哥刘仲,和姐姐刘元

    看到汉军惨败,新市兵、平林兵到底是些无忠无义、贪财近利的墙头草,正要解散离去;这时,另一支武装“下江兵”来到宜秋,共五千多人。遭遇惨败的刘縯刘秀知道新市兵、平林兵并不可靠,于是两人亲自去下江兵的兵营游说,希望一同进军,那下江兵首领也见刘縯等人是刘氏后裔、气度不凡,决定联合。

    南阳四支部队联合

    至此,南阳境内四路部队:汉兵、新市兵、平林兵、下江兵,合兵一处,重整士气。刘縯将军队分为六部,暂时掌握军队指挥权,重新布置新的作战计划。当然,看似团结一致的四支部队实则内部已经产生了分歧。


    奇袭蓝乡得辎重,刘玄淯水称新皇

    遭遇失败的刘縯,得出不能直攻宛城的教训。在得知莽军的辎重在蓝乡的情报后,制定攻打蓝乡的计划;日期选在公元22年除夕之夜,此前刘縯已经令士兵休息三天,当天深夜,刘縯率军奇袭蓝乡,缴获敌军全部辎重。

    莽军得知蓝乡遭袭,慌忙之中急忙来救,但为时已晚;汉兵、下江兵乘势进攻,歼灭敌军2万多人,一路行军,包围宛城。

    蓝乡之战让起义军重整旗鼓、实力大增;随着对外的胜利,其内部矛盾渐渐凸现,主要表现在争夺指挥权、拥立谁当皇帝的问题上。

    可拥立为皇帝有两个人选:平林军中的刘玄、汉军中的刘縯

    刘縯与刘玄为同族兄弟

    当时四支部队总和共10万余人,其中新市兵、平林兵的人数超过一半,他们当然不想服从军纪严明的刘縯等人的管教,而想拥立比较软弱的刘玄;

    支持刘縯的只有汉兵和下江兵的部分将领。

    两种分歧只能开会解决,刘縯表示先不要立皇帝,但怎奈新市、平林人数众多态度强硬,且刘縯也不想内部分裂,一番争论之下只能同意立刘玄为皇帝。

    结果就是在育水边上设立坛场,刘玄面向南方称帝,是为更始帝。更始政权设立三公职位,任命各路将军,其中刘秀被任命为太常偏将军,就是在此时,刘秀才真正的走上历史舞台。

    更始军主力包围宛城。刘秀被派往昆阳,巩固宛城战场的北部边防。

    刘秀等人率先攻克昆阳等地,此时王莽也从各郡县征召42万大军,派将军王邑等人从洛阳出发,经过颖川,在昆阳与刘秀相遇。


    昆阳之战

    昆阳(今河南省叶县),扼住南入宛县的咽喉通道。昆阳城虽小,但城池坚固,南有昆水,北有滍水,水运便利,是兵家必争之地。

    昆阳位置

    作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现在我们从三个角度分析一下这场战役:

    ①兵力:王莽从各郡县征召42万军队向昆阳进发,但是到了昆阳城下,集结的还不到10万。

    另一边更始军城中只有八九千人,所以从人数上讲,有十倍的差距。

    人数虽有悬殊差距,但士气却不同:王莽军队多是从各个郡县抓过来的劳役,还有刚刚赦免的囚犯,他们本来就怨恨王莽的政权,人人皆思归汉;更始军虽然人数少,却是走投无路的贫民起义军,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推翻王莽。所以从团结程度来讲,莽军是远不如更始军的。

    ②将领:莽军的主要将领是王莽的心腹王邑、王寻,以及之前与汉军作战的严尤、陈茂。在到达昆阳时,王邑就与严尤产生了分歧,严尤建议直接攻打宛县的叛军;王邑不同意,他认为昆阳小城非常容易剿灭。

    事实证明王邑和严尤都错了,昆阳城小而坚固,并不容易攻打;另一方面,如果不攻下昆阳直接进入宛城,则莽军的后方便受到威胁。最后结果当然是王邑拍板决定兵围昆阳。

    而更始军这一边,也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刘秀坚持守住昆阳,为宛县战场争取时间;而其他将领都要弃城。在一番商讨下,刘秀说服了各部将领,并亲自出城求援。

    ③地形:昆阳城小坚固,且南有昆水,北有滍水,虽处平原地带,也有南北两道天险。

    昆阳南有昆水,北有滍水

    莽军10万军队,把昆阳包围了几十重,兵营有上百个,然而莽军却犯了一个严重错误,把中军安排在河水岸边。兵法云:“绝水必远水”,即渡河后一定要远离河水安营扎寨,莽军扎营河边,便只能背水一战了。

    上百兵营陈列,这阵势吓得还留在昆阳的守将想要投降,可是莽军贪功,不许其投降,这就更让来昆阳城内士兵死战。

    莽军十万对战一万,依然久攻不下,早已士气低落;同时宛县那边传来消息,更始帝部队已经攻下宛县。

    昆阳之战

    这时刘秀收拢1万援兵赶来,并亲自带领一千敢死部队如利箭一般冲向敌军。刘秀冲锋陷阵斩杀几十人,大胜归营。众将士的胆量因此愈发雄壮。

    刘秀冲杀敌营

    正巧雷雨交加,刘秀率领各部队一同反击,在滍水岸边杀的莽军落荒而逃,可是莽军哪还有退路,纷纷落水逃亡,溺死的数以万计,直接将滍水堵的断流,剩下的严尤等人只能踩着河中的尸体逃走。

    正是“一战摧大敌,顿使何宇平”,刘秀以2万兵力战胜10万人而一战成名,自此各郡县豪杰纷纷起义响应更始军。

    更始军在宛县、昆阳两大战场获胜,政权渐已稳固,刘縯、刘秀在此两大战场功不可没。然而“树大招风”,新的祸患也紧随刘氏两兄弟而来……


    刘縯功高入奸计,刘秀隐泪养韬晦

    宛县投降后,刘玄在此建都;另一边昆阳大捷,刘秀趁势追击。更始政权走出危险期,已变被动为主动。然而外患消失,内部的矛盾也即将凸现出来。

    最大的矛盾就是新市、平林的将领与刘縯等人的矛盾。刘縯本也具备做皇帝的资格,却让新市、平林将领强行拥立了刘玄。此时刘縯、刘秀都已战功赫赫,这成了绿林山贼们的心腹大患,开始密谋除掉二人。

    影视剧中的刘縯

    刘秀不在刘縯身边,多次与刘縯通信,让其防备绿林盗贼们;刘縯是刚强豪爽之人,倒也无甚心机,不以此为然。

    其实若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此时的刘縯无非有三个策略:

    一是刘縯北上与刘秀汇合,脱离更始军,此为上策;

    二是刘縯除掉绿林将领,废更始帝自立,此为中策;

    三是为了更始军的表面团结而维持现状,任人宰割,此为下策。

    很显然,刘縯没有选择前两者,迎接他的将是同僚的屠刀。绿林首领选择从刘縯的部将下手,随便找一个罪名,欲杀刘縯部下,刘縯怎能同意,前往营救,谁知绿林将领们早已部下天罗地网数千人,刘縯及其部下皆被斩杀。绿林将领又将视线放在刘縯的弟弟刘秀身上。

    刘縯中奸计被杀

    接到哥哥的死讯后,刘秀伤痛欲绝却也只能暗自流涕;刘秀明白,比战场上的敌军更可怕的是在背后捅刀子的政治死敌。

    此刻的刘秀眼下也只有三条路可走:

    一是杀回宛县,为兄报仇,但无胜算,此为下策;

    二是借此脱离更始军,寻求他路,此为中策;

    三是回到宛县,忍辱负重与绿林将领讲和,此策有悖人伦情理却也可相安无事,此为上策。

    刘秀选择了忍辱负重

    已经得到刘縯死讯的刘秀,马不停蹄赶回宛县。路上的风吹干了泪水,却吹不灭心中的志向。刘秀明白,要活着,只要有活着才能走下去。

    刘秀刚到宛县城下,刘縯的部下便出城迎接,何去何从只待刘秀定夺,除了这些刘縯部下,当然还有绿林将的眼线,监视着刘秀的一举一动。而刘秀却刻意疏远刘縯的亲信部下,不与私下交谈。担心刘秀报复的绿林将领们也暂时松懈下来。

    随后刘秀替刘縯向更始帝刘玄请罪,刘玄当然明白,刘縯何罪之有,不仅无罪尚且有功;刘秀“以德报怨”,此举另更始帝顿感惭愧,也让绿林将领找不到任何理由处置刘秀;于是更始帝任命刘秀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

    不仅如此,在宛县的刘秀不谈昆阳之功,不为刘縯办理丧事,且谈笑饮食一如平常,其忍辱负重可见一斑。可是人前谈笑人后独自伤,刘秀幼年丧父,故长兄如父,如今刘秀的两个哥哥都已逝去,刘秀怎不心痛。

    史载:

    “秀自兄縯之死,每独居辄不御酒肉,枕席有涕泣处。”

    刘秀忍辱负重,当然还有另一重要原因:当时刘縯虽死,刘縯和刘秀的亲属家人们还在宛县,刘秀为了保全他们也要韬光养晦。如果说刘秀与更始政权真正分道扬镳是在一年之后,那么此时在刘秀心中早已埋下了决裂的伏笔。


    更始诛王莽,刘秀渡黄河

    建都宛县的更始政权,分兵两路讨伐王莽:一路北奔洛阳,另一路西走武关直捣长安;而刘秀就在北上洛阳这支部队。

    更始军分两路讨伐王莽

    听闻义军将至,王莽在长安城中已是闻风丧胆,甚至有人想出损计:用哭泣来镇压反贼。

    于是长安城中出现了这样一幕:王莽带领群臣仰天向天大声哭泣,又伏在地上叩头;众人从早哭到晚,哭的伤心悲痛者会被提拔为郎官。

    正是奸谋篡位逞一时,大难临头空垂泪。

    王莽

    朝中混乱如此,各县豪杰也纷纷响应更始军,莽军守将或望风而降,或落荒而逃。起义军攻入长安,诛杀王莽;另一路也攻破洛阳。

    至此关中和中原地带尽属更始政权,但四方皆已被各势力割据。于是更始帝派遣使者奔走四方巡视郡国,其中在司徒刘赐的苦荐下,刘秀被任命为代理大司马,负责攻略河北地区,正是这一任命成为刘秀一生的转折。

    刘秀被派往河北巡视

    河北地区,依山傍海:北燕山、西太行、南黄河、东渤海。若坐拥此地,妥善经营,足以争衡天下。刘秀在河北创业,并苦心经营河北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招抚阶段②逃亡阶段

    ③自立阶段④巩固阶段

    巡视河北,招抚郡县

    公元23年10月,刘秀一行人渡过黄河前往河北,随行人员中有冯异还有后来追上的邓禹,此时邓禹分析更始政权必败的一席话与刘秀不谋而合,其中一句“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道出了刘秀的野心。

    刘秀来到河北后到各郡县宣布改朝换代,以更始帝的名义任免官员,废除王莽的政令并释放囚犯。

    刘秀的一系列举措得到了河北地区部分官民的拥护,然而河北的形势不容乐观;刘秀发现这一地区已是鱼龙混杂,有三大主要势力:

    【广阳王刘接】

    【真定王刘杨】

    【赵王刘林】

    除此河北三王,还有各路盗贼盘踞各处,如铜马军、赤眉军、尤来军、五幡军等,其中铜马军在河北最为强大。

    河北主要势力分布

    刘秀北上路过邯郸时与赵王刘林会面,然而刘秀并未能笼络住此人。

    公元23年12月,刘林在邯郸拥立诈称是汉成帝遗孤的王郎为帝,并大肆进行舆论宣传。而刘秀打着的是更始帝旗号,其正统地位远不如所谓的“汉成帝遗孤”。舆论导向之下,河北各郡县纷纷投靠王郎,形势对刘秀十分不利,刘秀见大事不妙,躲避其锋芒转而前往幽州的广阳国。

    王郎政权怎容更始政权名下的刘秀,传递文书悬赏十万户邑捉拿刘秀。刘秀到达广阳国的蓟县想说服广阳王,没想到广阳王刘接已然投靠王郎,并发兵逮捕刘秀,刘秀只能硬闯蓟县南城门,南下奔逃,自此刘秀开始了他落魄的“河北逃亡”。


    河北逃亡

    公元24年正月,从蓟县(今北京市大兴区)出发,一路向南奔逃;幸有冯异上芜蒌豆粥,滹沱麦饭,刘秀最窘迫的时光莫过于此。饥饿难耐时,刘秀等人甚至诈称自己是王郎的使者,来骗取饭食。前途迷茫,后又追兵,狼狈不堪。

    直至在下博城西,遇一白衣老翁,言到:“努力!信都是长安的门户,据此八十里。”果然,信都太守任光不肯归附王郎,正愁无依无靠,刘秀入信都(今衡水市冀州区)与其汇合,至此“河北逃亡”结束。

    信都也成为刘秀的否极泰来之地。


    讨伐王郎,自立河北

    正是在信都城刘秀得到的他在河北的第一支武装力量。此时的河北三王:赵王、广阳王、真定王都已经归附王郎政权,然而这三方势力不过是草率结盟,而且众人已经渐渐怀疑王郎的“汉成帝遗孤”身份。

    在此形势下刘秀做出向北进军的判断,

    一为躲避邯郸王郎政权的锋芒;

    二是收拢各郡县的部队;

    三是北上拉拢真定王,真定王拥有十几万部队,对于河北局势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刘秀率大军北上,经过堂阳、贳县、昌城、下曲阳、卢奴等地,这些地方之前投降王郎只是形势所迫,又曾受到刘秀的招抚,见刘秀的大军前来,纷纷响应归顺刘秀。就连当初归附王郎的真定王刘杨,也更改旗帜归附刘秀;刘秀为了巩固与真定王的联盟,与其外甥女郭氏联姻。

    刘秀与郭圣通的政治联姻

    进驻真定后,刘秀已有十几万兵力,正是印证了什么叫“枪杆子里出政权”。不止如此,耿弇、吴汉率幽州的上谷、渔阳骑兵部队也赶来支援刘秀,这支骑兵精锐为汉朝与匈奴作战所设,皆是身经百战,刘秀得此部队更是如虎添翼。

    兵多将广后遂向南讨伐邯郸的王郎政权。

    正逢此时更始帝听说王郎称帝,也派谢躬领数万人讨伐王郎。两军合一处,刘秀亲率大军猛攻邯郸20多天。

    从蓟县逃亡到平定王郎

    公元24年5月,刘秀的部队诛杀王郎。但似曾相识的一幕又重现了,更始政权担心刘秀拥兵自重令其交出兵权,前往皇帝行营;并从长安派去苗曾、韦顺、蔡充等人接管幽州地区。

    就在一年多之前,刘縯因战功赫赫而而丧命于更始将领的奸计,如今刘秀再次受到更始政权的猜忌。

    然而韬光养晦的刘秀怎会步他哥哥的后尘,前文讲到当初刘縯有一上策为脱离更始政权,但刘縯没有选择。在河北,刘秀走出了他哥哥刘縯一年前没有走的一步:与更始政权决裂。

    刘秀以河北没有平定为由,没有接受更始帝的征召。确如刘秀所讲,此时河北尚未完全平定,铜马军、尤来军、大抢军、五幡军这一干盗贼盘踞各处,又有更始势力渗透,河北地区尚需巩固。


    巩固河北,鄗县称帝

    平定王郎后的河北,摆在刘秀面前的是更始盗贼两大敌对势力,刘秀采取的策略完全不同。

    更始政权派往河北的主要是幽州牧苗曾尚书令谢躬,前者在幽州有名无权,后者率领数万军队驻扎邯郸。刘秀派吴汉、耿弇为大将军,征调幽州的突击骑兵。苗曾等人不同意征调,被吴汉直接斩首,至此更始政权在幽州的势力首先被铲除。

    幽州突骑

    得到突击骑兵后,刘秀便讨伐铜马兵,对待这些盗贼,刘秀采取的策略是“先兵后礼”,即先打败再招降,铜马兵在精锐骑兵面前节节败退最终投降。刘秀将各盗贼首领封为列侯依然掌管各自军队,各路将领心悦诚服,是为“先兵后礼”。获得铜马军等各路盗贼,刘秀旗下的军队已有数十万人,实力大增。

    而对付谢躬等人,却是“先礼后兵”,刘秀待之以礼称赞谢躬道:“谢尚书,是真正的官吏”。并对其礼遇有加,谢躬因此对刘秀放下防备之心,离开邯郸前往邺城驻扎,并听任于刘秀的调配协助攻击盗贼;谁知刘秀在谢躬与盗贼作战时暗中派人拿下邺城,待谢躬返回时将其斩首。自此更始政权在河北地区的势力全部铲除。

    通过刘秀对待更始官员和盗贼首领的不同策略可以看出,刘秀对更始政权毫无信任可言。

    恰逢此时赤眉军也已进逼长安,关中的更始政权已然摇摇欲坠,如同当年更始政权讨伐王莽一样,派遣邓禹西入函谷关,冯异南指洛阳,两路进兵逐鹿中原。而刘秀亲自前往燕赵地区,继续清理盗贼残寇。

    此前刘秀旗下的各将领数次请求刘秀称帝,刘秀多次拒绝,直到冯异将关中战场的军情告诉刘秀,得知更始帝将要失败,刘秀准备称帝事宜。

    当年王莽是用符命称帝,生活在王莽时代的刘秀或许受此影响,也走上了借符命称帝的老路。当时一儒生献上《赤伏符》

    刘秀发兵捕不道,

    四夷云集龙斗野,

    四七之际火为主。

    鄗县

    于是群臣再次奏请,公元25年6月刘秀在鄗县称帝,时年31岁。此后刘秀将凭借河北之根基逐鹿中原,“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谈刘秀如何从种地到称帝,真实还原汉光武刘秀的“称帝之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tuyj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