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岐伯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帝曰:善。
(解读)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黄帝道:讲得好!痹病有痛的,有不痛的,有麻木的,并有寒、热、燥、湿等情况的不同,这是什么原因?
“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岐伯说:痛是由寒气偏多,加上衣着单薄,内外都寒造成的。如不痛而麻木不仁,就说明病的日子已长了,病邪深入,营卫运行迟滞;但经络有时还能疏通,所以不痛;皮肤得不到营养,所以麻木。
“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如寒多,就表明阳气少、阴气多,阴气加剧了风寒湿的痹气,所以说是寒。如热多,就表明阳气多、阴气少,阳凌于阴,病气占了上风,所以说是痹热。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如多汗出而沾湿,就说明感受湿气太甚,阳气不足,阴气有余,阴气和湿气相感,所以出现多汗出而沾湿的情况。
“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黄帝问:痹病有不痛的,这是什么缘故?
“岐伯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岐伯说:痹在骨的则身重,痹在脉的则血凝滞而不流畅,痹在筋的则屈而不伸,痹在肌肉的则麻木不仁,痹在皮肤的则发寒。
“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如果同时具备这五种症状,那就不会有疼痛。大凡痹病之类,遇到寒气就挛急,遇到热气就弛缓。
“帝曰:善。”黄帝说:说得太好了。
今天学习了各种痹病在身体的表现。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