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什么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佛陀问:“须菩提,你怎么想的?如来有没有肉眼?”
“是,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你怎么想的?如来有没有天眼?”
“是,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你怎么想的?如来有没有慧眼?”
“是,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你怎么想的?如来有没有法眼?”
“是,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你怎么想的?如来有没有佛眼?”
“是,如来有佛眼。”
【肉眼】
在资粮道时获得,其因是前世供灯、修禅定。肉眼能照见一百由旬到三千大千世界以内的粗细众色。
【天眼】
其因是行持有漏善法,或修持禅定等六度。天眼能照见十方众生的前生后世、投生何处等,对自他一切众生,包括地狱、饿鬼的前后世是什么,全部能够一一现见。
【慧眼】
一地到十地菩萨入定时具有,其因是修持无漏善法、行持六度而获得。慧眼能如实现见万法的本体——胜义法性。
【法眼】
一地到十地菩萨出定时具有,其因也是修持无漏善法,行持六度。法眼能如理通达教法和证法的意义,了知与自己等同者、比自己低劣者的根基。比如,二地菩萨能知道一地菩萨以下的众生根基,其上境界则无法了知。
【佛眼】
得佛果时具有,其因是圆满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佛眼是以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彻见万法胜义谛与世俗谛的本性,其范围广大无边、不可思议。《现观庄严论释》中说,一地到十地之间,可以得到相似的佛眼。
佛陀完全具足了五眼的功德,对胜义中远离四边八戏的本相、世俗中每个众生的起心动念,都能毫不混杂地照见。
世间没有什么佛不知道的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恒河中的所有沙,佛说是不是沙?”
“是的,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须菩提,你是怎么认为的?比如现在有像恒河沙子那样多的无数条恒河,把这些恒河中的所有沙子加起来,如此数量的佛世界多不多呢?”
“非常多,世尊。”
【佛世界】
一尊佛所调化的世界,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它包括百俱胝的小世界,数量相当多。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佛告诉须菩提:“如此不可思议的众多刹土中,每一个众生的种性、根基、意乐差别,如来都能完全了知。”
心性即光明
“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为什么如来能照见一切众生的心呢?佛陀在经中讲过:所谓的心,并不是真正的心,只是名称上叫心。”
在胜义中观察时,迷乱的心不存在,明清的心也不存在。《般若八千颂》说:“于心无有心,心性即光明。”心的本性中没有心,心的本性就是光明——离一切戏论的法界本体。
为什么说“诸心皆为非心”呢?因为心在名言中可以承认,但在胜义中得不到,这即是一切法的本性。
过去、现在、未来是一种错觉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为什么这样说呢?须菩提,若能通达心的本性,就会知道过去、现在、未来三时,心都了不可得。”
“过去心”跟昨天的梦没有差别。前一刹那的心,现在一丝一毫的痕迹也没有,留下来的只是忆念,而不是过去心的本体。如果过去心的本体现在仍在,则成常有的过失。
“现在心”也不可得。现在这颗明明清清的心,如果观察它的颜色、住处、形状,是根本找不到的。
“未来心”是未生之法,根本没有本体。如果未生之法现在可以得到,那完全不存在的法也能得到了。
过去心不可得,应该找心的来源;现在心不可得,应该找心的住处;未来心不可得,应该找心的去处。
总而言之,这里是以“不可得”的理由来抉择心性。不仅心性如此,一切万法莫不如是,因为万法皆由心造,心不可得,万法本性也不可得。
因此,心不起分别念,在明然了然的境界中安住很重要。《六祖坛经》云:“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真正的坐禅,就是如实通达心性无来无去,三心了不可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