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罗翔老师的采访,他提到自己在生活工作中最难完成且最痛苦的一件事,那就是“知行合一”,知道的和做到的永远无法达到统一。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我们明明知道那么多道理,但却依然无法过好这一生”。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昨天看了一本书《知道做到》,咱们就从中探寻一下答案。
首先,咱们的大脑都是拥有好奇心的,但如果用个难听点的词汇,那就是喜新厌旧。
比如说看书,当我们看完一本关于交流类的书之后会下意识的再看看别的书,因为我们的大脑会以为看过那本交流类的书了也就意味着知道了所以的交流技巧,所以会想要看点别的书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其次,我们每个人都是有自尊心的,这就会导致对于原有知识中新的解释会有抗拒感和防御心。
“这个知识我原本就知道,你现在告诉我我不对,那肯定是你的问题!”
最后,对于新的知识,我们往往只是看过算过,而很少“逼迫”自己制造一个问责机制,“根据所学,做得好的表扬,做的不好的批评甚至惩罚”。
你可能觉得“自我问责”不容易,但是从外部问责也很难。
请你仔细想想,你们公司最近推行的一个新政策,现在执行的到底如何了。
我敢说,推行的前2周肯定不容易,因为每个员工的认知想法各有不同;与此同时,如果领导不坚定,ta做着做着可能自己也觉得麻烦,所以最后往往会不了了之。
以上就是3个关于无法知行合一的原因:
1 大脑喜新厌旧,无法沉淀“知”。
2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尊,都会下意识得反对新“知”。
3 没有问责机制,“行”与“不行”其实都无所谓。
那我们到底该怎么解决这3大问题,让自己“知行合一”呢?
其实我们上学时就会,但是逐渐的我们就放弃了。
“知行合一”的方法就是:重复深入的学习(克制好奇心)+批判的思维(接纳新“知”)+考试(问责机制)。
这不就是我们上大学期间所在做的吗?
功课虽多,但是功课门类少,学的知识不就更加深入了吗?
写论文时,我们不就是需要接受他人的想法,然后颠覆自己的想法,最终总结出新的思维吗?
最后,我们期中期末还有考试,让分数来判断我们是否“知行合一”。
所以,我们每个人其实都知道如何“知行合一”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受到了更多的诱惑和压力,让我们逐渐忘记了知行合一的感觉。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