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学国学——为往圣继绝学新手精品文
中国古代哲学常识(十六)———医家

中国古代哲学常识(十六)———医家

作者: 励金途志 | 来源:发表于2018-12-28 23:09 被阅读1次

      中国医学理论的形成,是在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到公元三世纪中叶,共经历了七百多年。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到封建制度确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大动荡的时期。社会制度的变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意识型态、科学文化领域出现了新的形势,其中包括医学的发展。医家泛指所有从医的人。

      中医作为国粹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一个以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辨证法它是导思想,以阴阳五行学说为说理工具,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特色的独特、完整的医学体系。中医的最大特点是整体观念,也就是说,中医将人本身看做一个整体,人与自然也就是相统一,人天相应,天人合一。中医始终将人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无论是病机、病理,还是诊断、治疗,时时处处着眼体现出这一观点。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自然界对人体的影响无时无刻无处不在,人与自然气候、地理、环境、饮食、起居、习俗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疾病与季节、时间、生活条件、环境、心情等有关。中医的另特点是辨证施治。辨证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将四诊收集的资料,根据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经络、脏腑、多种辩证的规律全面分析,辨别疾病的证候,从而判断疾病的病因、部位、性质、邪正盛衰有病变趋势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治疗的手段和方法。另外,中医还具有恒动观念,认为人体以及宇宙万物都是连续不断、无限永恒地运动和变化着,将物质的运动形式概括为升降出入,即认为生物活动每时每刻都在人体内部和内外交换两方面进行,人体各部分组织、器官、脏腑、气血津液通过经络周而复始地维系在一起,相互依存、相互联络,在病理过程中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一旦这种活动停止则生命即告终结。

      中医起源于华夏先民长期的劳动实践,到原始社会末期,中医已具雏形,但由于缺乏文字的记载,只留下了一些传说,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神农尝百草和伏羲制九针,根据这种说法,神农和伏羲分别是中药学和针灸学的开创者。灸熨、针刺和汤药是中医的三大基本治疗方法,灸熨源自于人们对火的应用,针刺出自于对石器的使用,而汤药则产生于对食物的寻找过程,这些在初始阶段都是不自觉的偶然发现,后来则逐渐发展为一种确定的知识,形成了中医发展的源头。上古时期,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处于蒙味阶段,因此巫术盛行,而疾病的治疗更是与巫术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所以时巫医为一职,而最初的中医知识也于此时形成,在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对确定病名的记载。进入周代,就出现了专业的医师,并且医学开始分科,也建立了医政制度。到春秋战国及至秦汉时期,随着一批医学大家和医学经典著作的出现,中医就已经进人全面成熟的阶段了。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的理论基础。精气学说认为气是生命的本源,人体机制的正常运行需要精气的调和,故凡为疾病,都是由人体之气的升降出人失调所致。在阴阳学说中,阴和阳分别代表着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事物对立的两面,阴阳之间对立而又统一,相互间存在着交感、制约、消长、转化等彼此依存而又斗争的关系。五行学说则认为世界上-切事物都可按其基本属性分为五类,分别以金、木、水、火、土命名,五者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这三种学说涵盖了中医学中

      关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基本观点,并且构成了对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最终的理论依据。例如,在中医学理论中,表证、热证、实证可归属于阳证的范畴;里证、寒证、虚证可归属于阴证的范畴。再如,中医认为,金、木、水、火、土在人体中分别对应着肺、肝、肾、心、脾五脏,五行平衡、五脏调和,人体才能维持健康和气血旺盛。

      四诊八纲指的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手段。四诊即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是搜集临床资料的主要方法。四诊即望、闻、问、切。“望”就是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体质情况、皮肤或其他部分的色泽,以及五官、舌苔等。“闻”一是听病人发出的声音(言语、呼吸、咳嗽等),一是闻病人的气味(呼吸、口腔、分泌物,排泄物等)。“问”就是询问病人发病经过和症状。“切”就是号脉和触诊。脉诊虽然排在最后,但它是中医诊断学中最重要、起决定性作用的环。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和阳。它是在四诊的结果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用来明确疾病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中医认为,人之所以得病是因为六因,即风、寒,暑、湿、燥、火,但这些都是属于外因,是致病的条件,至于是否发病与否,主要取决于内因,即人的身体状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哲学常识(十六)———医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uyy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