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沉郁顿挫”这个诗词理论印象比较深刻,因为多年前苏州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语言文学大类的文学理论一科,就根据“沉郁顿挫”出了考题,需要求结合作品论述杜甫的沉郁顿挫诗歌风格,后世也多用“沉郁顿挫”来概括杜甫的诗歌艺术特色。我当时的分析主要是从形式和思想两方面切入,并结合具体作品进行论述的。
关于“沉郁顿挫”理论的系统概述,其实最早是由清代词论家陈廷焯提出来的。他年轻时以学习杜诗为宗,十分钦佩杜甫的忧国忧民精神,深受其“沉郁顿挫”诗歌风格的影响。他将其运用到词论中,在去世后被学生编纂、父亲刊印的代表作《白雨斋词话》中进一步提出“词贵缠绵,贵忠厚,贵沉郁。”
在清丽婉转中,要保持温柔敦厚,和情感的深厚与博大。
1、“若隐若现,欲露不露”
“沉郁”说在艺术上的特征是:“意在笔先,神余言外”,“若隐若现,欲露不露”。
陈廷焯认为,“沉郁顿挫”既是艺术表现上的“深厚”,也是思想内容上的“深厚”。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非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志厚。《白雨斋词话》(卷一)
“深厚”既要表现在形式上,也要表现在内容的深度上。在情感的表达与表现的深度上颇为讲究,要求“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介于隐与未隐之间,缠绵悱恻,欲说还休!
2、杜诗如何体现“沉郁顿挫”?
拿杜甫的代表作《春望》对“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作简要分析。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望”字是理解全诗主旨的题眼,对“望”的多重解读是了解本首诗的关键所在。因为“望”字充分体现了字质,一个字蕴含着千钧之重。从标题《春望》来看,虽然点名了季节是在春天,但是“望”一词却可作多种解释,观望春天本身,或者理解为在春天遭殃故乡之意,亦或是引申为展望国家的渺茫未来。
而通读全诗,其实这三种角度皆可成立。诗人眼中的春天是被战争打碎后的残垣断壁,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天已经深了,而山河破碎不堪。
在这个特别的春天,诗人思念家乡,期盼着与亲人通信,而面对希望渺茫的国家前途和命运,诗人焦虑得一夜白头。
通篇诗文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丑恶和丑陋,却通过侧面描写,尽显苍凉悲哀,没有情感的宣泄与爆发,却在层层叙述和情感激荡中,创造了深厚而广博的艺术审美境界,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深厚思想、视野和人格魅力!
2、辛词最为“沉郁顿挫”
在评论历代词家创作中,他认为稼轩词最典型地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
陈廷焯论词的意境,很注重要把艺术上的“神余象外“、“欲露不露”和内容上的“忠厚之意”结合在一起,他认为辛稼轩之词则“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宋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的这首词从辽阔的江水起笔,借登临赏心廷极目远眺,将四周风景尽收其中。
并借眼前之实景抒发胸中之块垒,“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诗人由落日里孤飞的鸿雁联想到漂泊无依的自己,历经人生风雨,却无所依靠,不觉悲从中来,在跌宕起伏的感情流转中引发读者无限联想。
最后以“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戛然而止,暗自抒发英雄无用武之处的愤懑不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