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巧遇“同课异构”

巧遇“同课异构”

作者: 甘肃倚窗听雨 | 来源:发表于2017-09-13 14:03 被阅读164次
巧遇“同课异构”

步缓声轻的行走在教学楼内,透过打开的教室门,可见勃勃生机的新学期。老师们或抑扬顿挫的范读,或清晰的演绎解题思路,或点击鼠标将精心设计的教学课件呈现给孩子助力他们的学习,或俯身在孩子的身边手拿双色笔边批阅边把赞赏的大拇指送上,或在钢琴前十指翻飞,乐声流淌,孩子们轻轻的摆头,沉浸其中;科学老师未开课已笑容满面,孩子们群情激动,乐此不疲,时而传出的笑声那是师生和谐互动的乐章,美术老师大笔一挥,范画便在黑板上栩栩如生……喜欢这样浓浓的学习气息,欣赏这样投入专注的敬业身影。

巧遇“同课异构”

行至六年级二班,数学骨干周老师正在全情投入的进行《圆周长》的练习课,悄悄的进入,落座,拿出听课笔记。周老师神情自若,行云流水的进行着自己的教学设计,老师们已习惯我不打招呼的推门课,因为把每节课都当公开课教学的人怎会惧怕领导的突然“袭击”,周老师先带领孩子回顾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师生问答中教师将计算公式写在了黑板上,随即出示了一道题为“1个一面靠墙,另一面用篱笆围城的半圆形养鸡场,这个半圆的直径是6米,篱笆长多少米?”的习题,让学生读题,明了题意。然后学生开始试着独立解题,两位孩子上台板演。正在琢磨周老师先放手孩子解决问题,容许犯错再行逆推帮孩子解惑的教学思路时,另一个教室也传出了“圆的周长等于圆周率乘以圆的直径”的读书声。一班也是同样的内容,一节课,同时听两个老师的同课异构,对比中会有什么“奇迹”发生?一个想法涌上心头。于是,走入了一班的教室,李老师是数学教研组长,教学严谨,管理严格,看她和孩子同梳理的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就可见一斑了,较之周老师她不但有文字陈述还有字母公式显现。复习结束,她也出示了练习题目“笑笑围绕着花坛走了一周,走了628米,这个花坛的直径是多少米?”方法也是孩子读题,理解题意,学生自己练习,只是少了有学生上黑板同时板演的环节。咦?为何她俩的练习题目不一样?对于教材这样的断课是老师教学设计思路的不同,还是上一节课教学进度的不同?有没有教师压根没思考课时划分,没有深入分析随性而为?疑惑涌上心头。学生训练有素,一分钟不到,孩子的题已经解出来了,李老师在对学生的解答进行评价中跟孩子一起总结归纳出了d=c÷π,老师对学生灵活的应用已知条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悄无声息中演绎着实践——归纳——再实践的思路。严谨是数学老师的本色。接着李老师出示了篱笆墙的练习题,学生明确题意,开始解决问题。我移步到了周老师的课堂。周老师板演的孩子正如小老师一样在黑板前给大家讲述着自己的做题思路。两个孩子两种解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少先大队辅导员工作的历练让周老师思维更加灵活,办法更加多样,人历练成长的功夫总会在不经意间发挥作用的。小老师的讲述非常的精彩,孩子们都能解答正确问题了。但老师并未就此打住,而是继续追问学生还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孩子们抓耳挠腮,伴随着“噢,还能这样?”发现新大陆的呼唤,一个光头小子站了起来。告诉老师因为题目计算的是直径为6米的圆的周长的一半,那么篱笆墙=πr。老师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将多媒体上的图比划了一下,询问班里孩子的意见,大家送出了热烈的掌声。就此,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圆的周长的一半=πr;已经很精彩了,没想到周老师并未善罢甘休,而是又一次的提出了判断题:半圆的周长=πr是否正确,在思维交锋中,大家理清了半圆的周长和圆的周长的一半是两个概念。看看教材远远超出了范围,但按照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需要老师又做好了补充和提升。真不愧是骨干教师,夯实基础,有效建构,传授知识,训练思维。

巧遇“同课异构”

李老师会怎样处理此问题,我快速移步到了她的教室。孩子们已经做完,李老师巡视中对一些孩子的解题过程进行了批阅,她关注了后进生的个别辅导,缩小了两极分化,严谨扎实的老师就是这样。在个别孩子被点名站起汇报中,老师将孩子的解题步骤呈现在了黑板上。方法自然就是c=πd÷2.在确定孩子都准确无误时,李老师开始启动又一道练习题。

巧遇“同课异构”

一节课,两个教室来去四五个回合,听课笔记写了四页,越听越有味,越听感触越深!

巧遇“同课异构”

一节课,两位老师教学了同样的内容,周老师采用的是学生自练,个别展示讲解,全班订正,教师随机穿插拔高拓展提升,让学生最大限度的思维不受约束,积极参与孩子知识网络的编制;李老师重视数学的严谨,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步步扎实,生生掌握,全体学生整齐划一,在基础扎实的基础上再进行拓展与提升。同样的授课内容,一位是找准基点随时生发,一位是栽好树苗添枝加叶;一位是随机应变,信手拈来,螺旋建构,不怕学生能力不及,不考虑这与考试是否有关。一位是内敛,沉稳,扎实,修得坚实地基不怕高楼不豪华美丽……

巧遇“同课异构”

同一内容,两相对照,课如其人,如其行事风格的结论跃然纸上。关于教学我更想写下:

1.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习。教师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教学思想决定他对同一教材内容不同的处理方法,但只要指向学会学习,学生才能自能解决问题,老师才会教的轻松有成效。只要指向学会学习,我们就能充分相信并大胆的放手学生在实践,犯错,修正错误中训练思维,形成能力;只要指向学会学习,教师才敢刷新自我在编者和学生接受能力的结合点上自由的舞蹈。

2.教学需要基础知识的夯实,更需要学习思维的开发,需要扎实的完成教学目标,又提倡在目标之上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提高,百花齐放,各自绽放就是此理。

3.合作互动的教学方式,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同行者,建构者,更是学习的主人,相信孩子,赋予合作的意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能力会更让我们惊喜。

4.老师应该有每一天都要告别昨天的自己的强烈愿望;有“三人行必要我师”,主动互相听课学习,提高自我的强烈愿望;有静心回顾自己的教学过程,自我查漏补缺,拾遗反思的教学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也又好又快的成长。

……

巧遇“同课异构”

两位老师若是将彼此上这一课的过程相互反观,对照思考,成长的脚步会更快,精教活学的数学课堂就会真正落地。

互勉!

相关文章

  • 巧遇“同课异构”

    步缓声轻的行走在教学楼内,透过打开的教室门,可见勃勃生机的新学期。老师们或抑扬顿挫的范读,或清晰的演绎解题思路,或...

  • 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 孙绍岭 暑假期间,为了给老师们充充电,县教育局从外地挖来了全国著名...

  • 同课异构

    今天到县中学习,听了三节语文课,都讲的是《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三位教师功底深厚,上课各具特色,让人耳目一新。 其实...

  • 同课异构

    今天上午,在樊相小学听了两位老师的同课异构――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两位老师一位是樊相小学的,一位是宏力学校的。...

  • 同课异构

    荆 解直角三角形 特色 用少走多少路 引入 爱护环境 多走多少步 就可以文明 贯穿始终 其次及时总结思路 建...

  • 同课异构

    昨天去看观摩课,印象深刻,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两位老师讲的都是《昆明的雨》,但真的是风格各异,第一位...

  • 同课异构

    今天上午和同事一行五人到蒲东中心小学听观摩研讨课。 第一个上场的是一初中的徐梦娴老师,她执教内容是《昆明...

  • 同课异构

    不同班级有不同的班情,因此上同一节课也会出现不同的生成。 二班上课比较稳,学生互动较正常。三班则沉闷,发岔无关。比...

  • 同课异构

    本次国培,听了六次同课异构课,在选题上颇具匠心。主要集中在统编版本的研讨上,有二年级的识字写字以及写话的教学...

  • 同课异构

    每学期,学校为了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总是有这样那样的活动,今年也不例外。不同的是,今年我也参加了,不是被动的,是自己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巧遇“同课异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wgk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