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喜欢行走,爱好历史散文的业余写作者。外冷内热,擅长观察,喜欢和年长成熟的人交流想法,热爱接触不同的文化,看不同的风景。立志看遍中国的风景之后再走向世界的怀抱。
上个礼拜刚结束了一次2天的徒步之旅。
这次出门徒步,巧的很,遇见一个特别能聊得来的姐姐。她去过中国的很多地方,看过很多古迹,见过许多风景。我一直很想去成都看三星堆遗址,然后发现她竟然也去过,俩人就三星堆聊了整整一个小时。聊到最后,姐姐说,看你比我小,没想到心智和思绪都如此客观成熟。
其实一直不知道这算不算一件好事。可能同龄人会觉得这样会有些老成无趣?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渐渐喜欢上历史和人文。喜欢一个人或者和亲密小伙伴去古城遗址参观游览。总是觉得,一个地方风景再美,缺少了内在的人文和历史,都会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最终变得索然无味。
说来也是,之前读书时,只是将学习历史作为一种机械的应试任务,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历史人物只是僵硬的悬浮在脑海中,随时面临被遗忘的风险。随着年纪渐长,开始对历史有了另一番认识和解读。学习历史,是学习一种理性看待事物发展脉络的态度。重蹈覆辙,是历史最擅长和人们玩的经典把戏。学习它,了解它,参透它,是人们穷其一生的功课。
对我这个曾经机械应对历史的人来说,爱上历史其实就是一霎的冲动。曾经旅行到某文化故地,当看到书本上曾经接触过的历史符号终于在现实生活中与之一一画上等号,一种莫名的欣喜若狂感油然而生。仿佛久别重逢的老朋友,拨开迷雾,终于一睹芳容。那种惊喜的愉悦感至今难以忘怀,并深深地激发了我内心对历史的求知欲和好奇感。
在这种后知后觉的好奇感的带动下,过去几年,我曾在紫禁城透过宫鸾门缝一窥过历史的背影, 在洛阳仰望卢舍那大佛与武则女皇进行隔空对视,在长安秦始皇陵聆听地宫中江河湖海奔流而过的声音,在金陵的明皇宫遗址惋惜过靖难之役的殇劫,在敦煌的古阳关上遥想千年之前的丝绸之路悲壮出行曲,在松江广富林触摸上海五千年的文化脉络,在苏州的寒山寺遥想张继枫桥夜泊的思绪和感念,在杭州苏堤春晓怀想过东坡居士的居正勤勉,在武当山顶感慨永乐大帝的长生痴念,在平遥古城钦佩明清晋商的超前信念,也在丽江茶马古道上留意过商贸往来的繁华印记。
造访这些文化故地带给我的是时光带不走的宝贵回忆和感受。生命有时尽,历史无长限。站在历史面前与它对话,生命的长度和深度得以被拉伸和延长,上至古今,穿梭千年。
说道历史方面的二次启蒙,还要说道一些曾经看过的优质纪录片。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积累,许多书籍读起来还是比较晦涩难懂(当然,想要达到一定的积淀程度,还是必须静下心来去读一些经典的优秀书籍),纪录片的好处就是将这些晦涩的内容优中选精,以比较生动的形式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重新演绎出来,让人印象深刻易于接受。比如,看完了《故宫100》《天地洛阳》《敦煌》《河西走廊》《未央风云》等之后,我萌生了造访相关城市地方的想法,并最终都付出行动,带着不同于匆匆过客的心态去慢慢感受这些历史遗迹的气息和脉搏。非常赞同余秋雨先生的那句话:“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其他古迹同是如此。它们不是冷冰冰的标本,而是已过鼎盛时分脉搏渐弱的生命。只有静下心来,和它们做一次敞开心扉的真诚交流,你才能有机会真正看到它们历史外袍下的真实面貌。
另外,说道人文写作,余秋雨是为我比较欣赏的这一领域优秀作家。《行者无疆》《文化苦旅》《霜冷山河》,读他的文章,像是历经一场浩瀚的文化盛宴。在他妙笔生花的笔触之下,每一处的山河古迹都是一个个充满故事的讲述者,拥有自己饱满而又鲜明的性格和故事。受到余秋雨先生的启发,我开始试着用自己的角度去解读每一个所到之地,将它们的故事重新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于是就有了《在历史缝隙处,遇见南京》《洛阳,一手触摸草木金石,一手直达夏商周汉唐》《广富林:历史是五千年叠砌的层层时光》《长安城,风起时,埙响起》《西出阳关,故人仍在》《莫高殇》这些游记散文。每一篇游记散文,都倾注了我对这个城市或遗址的个人解读和情感在其中。我甚至希望,读到我文章的人可以在我的文章的影响下,萌生到此一游的想法,那简直不要太好。
当然,随着今后去的地方更多,我甚至萌生了写一本游记散文集合的想法,名字已经想好了,就叫《心中的江湖》。心中的江湖,吞吐日月,包罗万象,恩,这是一个伟大的梦想。
行走和写作,是一辈子要坚持的事情。
因为在行走&写作中,不光遇见历史,还要遇见更好的自己。
版权印为您的作品印上版权8816485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