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琴琴的伶牙俐齿是妈妈的骄傲。
刚会牙牙学语,就能背古诗,再大点的时候,能把妈妈给讲的故事中的精彩片段复述出来。
吴敏是个性格比较内向的人,自己从小像表现自己但是不敢,女儿的这个行为让她心里美滋滋的,每当女儿在亲戚朋友中妙语连珠,得到大家的赞美,吴敏心里都乐开了花。
但最近,烦恼来了。
女儿经常会说一些很粗俗的话,比如 “臭狗屎” “放臭屁”,而且还一遍遍地重复。
最开始的时候,吴敏在女儿说这些话的时候,会将手指竖在嘴前提醒她不要说了,但是女儿咯咯直乐,还是不停地说。
有时候吴敏也会因此向女儿瞪眼睛,还是不管用。
昨天, 家族成员聚会, 女儿竟然当着很多人的面在饭桌上不停地说 “臭死啦,太臭啦!”吴敏的脸一下子红了,她觉得好难为情,她担心亲戚朋友们笑话自己;当心大家说琴琴没有教养。
这事都过去一天多了,吴敏想起来还是觉得很尴尬。她也不明白,长得文静秀气的女儿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
心理点评 :
由于母亲在孩子出生前,就有着与孩子天然的脐带联结,这使得很多母亲,在孩子即使出生后的很长时间,都会觉得和孩子是一体的。
这一方面让母亲能更好地感知婴儿的需要,进而对孩子进行照顾;但另一方面,如果随着孩子的长大,这种一体感不能很好地划清界限,会让母亲与孩子出现界限混淆的状态。
比如,孩子的一个行为,本来是属于他自己的状态,但妈妈却会感到无地自容。这实际上,是把孩子与自己混淆的结果。
如果界限明确,妈妈就不会太为孩子的行为感到难堪,他们会帮助孩子去矫正某些行为,却不会随着孩子的行为表现,而陷入到一种很尴尬很难堪的境地。
要想划清与孩子的之间的界限,母亲首先要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价值感。
有不少母亲,在当了妈妈后,会被迫放弃自己以前的职场角色,但是又没能及时地建立其他的价值体现,如此,孩子成为妈妈惟一的价值体现。
这种情况下,母亲会下意识地让自己不与孩子分开。
而当母亲能够找到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的时候,依赖孩子去满足自己价值的情况就越来越少。
对于琴琴来讲,是因为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她忽然发现,语言原来是具备一种力量的,比如通过说某句话,某个词,会引起周围人的情绪反应。
于是,便更加被强化去说这句话。这个时候,妈妈和周围人的关注,反倒是会强化孩子的行为。
比较好的做法,是对孩子这样的行为置之不理。或者很平静地告诉她,这个时候,用哪个词更恰当。
其实,随着孩子的成长,这个阶段将会很快度过。作为妈妈是不必过于担心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