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关平
目录:
第一章:片头
第二章:奇幻故事
第三章:几位个性角色
第四章:两位主人公的演技
第五章:色彩、音乐和哥特
第六章:所谓的主题
————
在看《剪刀手爱德华》《大鱼》《断头谷》《理发师陶德》这四部经典作品之前,就看过本片了,算我看的比较早的蒂姆·波顿作品。
这部另类的奇幻童话电影有着独特的优势,本文来回顾一下当年的精彩。
————
1片头
片头加上字幕,这本是中国观众看英语片时不太关注的东西,毕竟演职员表大多数人未必看得懂,很多人会跳转到正剧开始,但波顿的很多电影的片头都极具艺术价值,使很多不喜欢看职员表的观众也饶有兴致地观赏起来。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理发师陶德》的片头,像番茄汁一样的血的画面映入眼帘,在机器上规律性地运转,主题和主色调一目了然。
本片同样采用巧克力这种液态固体做为片头主题,极具表现力,再加之动画师出身的波顿擅长机械设计,自然不会缺少那制造巧克力的绝妙机械装备(《断头谷》里的伊卡布捉僵尸都要用上科技设备)。
影片从始至终都贯穿着自己的风格。
有人说,蒂姆·波顿为何所有电影都是一种风格?
我认为,能用一种风格演绎出各种题材的故事便是奇才,这方面波顿还不算强,库布里克才是佼佼者。
————
2奇幻故事
巧克力房屋类似的故事创意,在两百年前的《格林童话》中就有描写。童话故事本就是充满想象力并赋予“教育意义”,主要阅读对象应是童年,故而名为“童话”。卡通片的制作初始也都是为孩子准备的,所以迪士尼的早期动画都以改编童话故事为主,现在转变为老幼咸宜的艺术,题材越来越广。
动画出身的波顿自然不忘自己的老本行,很多作品中都流露出对动画和童话的回归,先不说两部定格动画《圣诞夜惊魂》和《僵尸新娘》,即使是真人电影《大鱼》,也被称为一部“浪漫童话故事”。
童心未泯的波顿很喜欢在自己编织的奇幻世界中加入一些童趣元素。相比英国的儿童魔幻电影(《哈利波特》《纳尼亚传奇》《黄金罗盘》等),波顿的童话似乎更加荒诞神奇。
虽然是小说改编,又是翻拍电影,但影片中加入了很多原作没有的东西。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应该都会为巧克力工厂里的奇妙世界所倾倒,深深佩服制作人员的想象力。
————
3几位个性角色
小胖子奥古斯代表“贪婪”,富家女浮鲁卡代表“任性”,小武女紫罗兰代表“狂妄”,小怪才麦克代表“自大”——四位配角都带着与主人公查理截然不同的四个致命弱点进行比赛,接过都得到了相应的惩罚而淘汰出局。
很明显,这四种恶劣的品质是导演要批判的,但又不直接性地否定,而是通过奇趣搞怪的事件使他们自己原形毕露。这是给孩子看的,所以要更适合孩子,如果《理发师陶德》运用这种方法便不伦不类。
有些人说这几个孩子包括家长的描写过于片面化,过于虚假,不符合常理。但看过波顿其他作品的人应该知道,波顿擅长加入黑色幽默和讽刺元素,比如查理家的四位老人躺在一张床上就是一种夸张放大的幽默。
————
4两位主人公的演技
约翰尼·德普的演技不错,他在《断头谷》中的表演最具挑战性,把人物懦弱、害羞却又正义、勇敢的复杂性格演得很生动。本片中旺卡的形象延续了德普以往的风格,并没有什么突破,粉丝们应该更喜欢他的《剪刀手爱德华》和《加勒比海盗》。
再说说演查理的那个小男孩,弗莱迪·海默,他其实是个很帅的小男生,但他主演的几部电影,包括吕克贝松的《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我都觉得演的不是很好,似乎不如欧洲一些不太出名的童星。
查理这个孩子人品很好,但多了很多大人的口吻,比如影片结尾他说自己不愿意为了巧克力工厂而放弃家人时的言行,就根本不像小孩子说的话。这些过于老成的语调从这孩子说出时,让人感觉有些不协调。这也是查理的性格美中不足之处。
————
5色彩、音乐和哥特
如果哪部电影里的人物完全没有奇怪的造型,我想那一定不是蒂姆·波顿的作品。只不过巧克力工厂里的色彩过于绚丽,少了点暗黑色彩,让人有些甜腻。
本作配乐很好听,符合剧情又有惊心动魄的感觉,本来是可以赞不绝口的。但那些小矮人(欧比伦人)的演出却让人觉得怪异,本身演员形象就很怪了,在非歌舞电影中运用太多歌舞又显得不够严肃,很容易让观众出戏。非要说本片的败笔,应该就是对音乐、歌舞的渲染太强烈了。幸好那些歌都挺好听,弥补了此处不足。
本作最能表现出哥特风格当从建筑上来看,也就是15年前巧克力工厂关闭时的那个场景,凄凉阴森带着蓝色色调的工厂关上了铁门,旺卡孤独的声音在向工人们告别,工人们在铁门外显得前路茫然。这是很具有表现力的艺术渲染,我认为是本作最经典的镜头。
————
6所谓的主题
本片大多是在享受奇幻旅程,没有刻意去表达什么思想,但每部电影总有引起人们思考的东西。
“钱每天都在印,而工厂的奖金券只有5张!”这是查理的爷爷对查理说的话。很显然,查理的爷爷知道有比金钱更有价值的东西。
四个小孩的性格缺点的放大和夸张,也使我们看到了孩子们“丑恶”的一面,其实是教育小孩们引以为鉴。
至于巧克力、糖果和牙膏厂、牙医这样形象对比,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了,这不过是导演一种自嘲方式罢了,既让人们把钱投入电影院看“巧克力电影”,又教育孩子不要吃太多糖和巧克力,以免弄坏牙齿,这属于美国人的娱乐方式。
亲情(以父子情为主)在本片中也成为旺卡内心的一条主线,在影片结局才最终完成使命。
只有优秀品质才能取得最终胜利——这无疑是本片最大的主题了,查理最后得到了巧克力工厂便印证了这句话。
2009年7月23日初稿 2018/7/26修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