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讯息历史.地理.人文
读史读故事,尽在资质通鉴二十二之赵将老矣

读史读故事,尽在资质通鉴二十二之赵将老矣

作者: YOYO情感小哈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7-07-24 17:23 被阅读2次

    读史读故事,尽在资质通鉴二十二之赵将老矣

    编辑:star/作者:轻舟

    最令人崇拜的古人不是那些雄图霸业的政客,或者披靡八方的名将,更不是颠倒乾坤的说客,而是施惠千年的水利专家。

    陕西泾阳县郑国渠、浙江湖州太湖溇港、江西泰和槎滩陂等三个古代灌溉工程全部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至此,我国已有浙江通济堰、四川东风堰等10个古灌溉工程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政客干好了,得到的是传世江山;名将干好了,得到的是赫赫威名;说客干好了,得到的是名利地位。水利专家干好了,能让黎民百姓吃饱肚子——对于老百姓而言,农业才是根本。

    水利专家不好干,尤其是在那个没有任何机械化装置的时代,能干出成果来的水利专家,绝对是完全靠两条脚和两只手。你要是看到一个搞水利的油光粉嫩,大腹便便,放心,这种人绝对是“水害专家”,他指挥的也绝对是个豆腐渣工程。

    但出生于韩国的郑国,绝对是个优秀的水利工程专家。

    郑国,战国时期韩国卓越的水利专家,出生于韩国都城新郑(现在河南省新郑市)。成年后,郑国曾任韩国管理水利事务的水工(官名),参与过治理荥泽水患以及整修鸿沟之渠等水利工程。后来被韩王派去秦国修建水利工事,从而“疲秦”,而郑国渠修建之后,关中成为天下粮仓,赢得了“天府之国”的美名。虽然郑国作为间谍不成功,但是作为一名卓越的水利专家,治理水患,改变了关中农业区的面貌,使八百里秦川成为富饶之乡。郑国渠和都江堰、灵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在韩国的郑国,曾担任过韩国的水工,参加过治理荥阳水患以及整修鸿沟渠等水利工程。

    后来不知道谁给韩王出了个主意,说修水利工程这种事,需要损耗的人力、物力、财力非常大,不如让郑国去秦国给他们修建水利工程,让秦国连年支付巨额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长了,秦国的国力就会被拖在这个事情上,他就没精力来欺负咱们了。

    于是,郑国就被派到了秦国,游说秦王引泾水东注洛水为渠。

    前面说过,黄河在陕西这一段的走向如同一个“几”字形,“几”字下面拉一条直线就是渭河,渭河有两条支流,自西向东分别是泾河和洛河,与最东边的黄河构成了三条平行线。

    郑国的意思是,在泾河与洛河之间建一条自西向东流向的水渠,这样的话,更利于泾、洛之间土地的灌溉。秦王一听,觉得是个好事,于是就拨专款给郑国,让他开搞。

    但后来,估计有人告密,秦王知道了郑国建渠的目的,于是就想杀他。郑国就说:事是这么个事,但如果渠成,不过是为韩延数岁之命,却能为秦建万世之功。

    韩国还是小看了秦国的霸气。修这条三百多里的渠,对韩国来讲可能要倾举国之力了,但对此时的秦国而言,却是争霸天下的过程中顺手干得一件小事而已。于是,让郑国继续修渠,经十年之功,渠成。

    史载:关中由是益富饶

    1、老哉廉颇

    嬴政即位后的第二年,赵国又看魏国不顺眼了,于是以廉颇代理相国之职,率军伐魏,攻取了繁阳(河南安阳内黄县)。

    但廉颇正在前线忙活着呢,后方出事了: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赵丹去世,他儿子赵偃即位。

    据说有人进了谗言,于是赵偃就派乐毅的族人乐乘去替代廉颇,结果廉颇也陷入到了当年乐毅一样的尴尬境地。

    不过老归老,廉颇火气不小——他直接把乐乘打跑了。

    打就打了,廉颇也学习乐毅的精神,领导不用我,我就投奔他国去。但人家乐毅当年投奔的是没有利益关系的赵国,而廉颇估计是急眼了,竟然直接跑到大梁,投奔了魏国。

    老爷子,您正在和魏国打仗呢,所以您这性质可就不是避难,而是投敌了!

    但是到了魏国的廉颇还是没得到重用,日子过得也挺憋屈,就又开始怀念当年在赵国的日子了。

    他日子虽然不好过,好歹太太平平的;而他的老东家赵偃的日子就更难过了,这些年被秦国给收拾惨了,于是这哥们儿终于又想起了廉颇。

    你说人廉颇都是老同志了,知根知底的,你想用人家,就老老实实跟人发个offer就得了,实在怕人年纪大了,就让人去医院做个检查不就结了。可赵偃这哥们儿非要廉颇重新参加面试,不过他还算是有点人情味,没让人家廉颇回赵国面试,而是让人资部门派了个面试官去了魏国。

    但他不知道,他派出去的面试官已经被人收买了。

    这个人叫郭开,据说赵偃当太子的时候就跟他关系不错,所以即位以后就升郭开当了大夫。而这个郭开可能是被廉颇骂过,所以对廉颇恨之如骨。当初让乐乘去替代廉颇,应该就是他进的谗言。

    现在,郭开看到赵偃又想起用廉颇,就收买了面试官。

    面试官到了大梁,见到了廉颇,把来意跟他说了一下。廉颇一听挺高兴,马上焕发了第二春,当着面试官的面,吃下去一斗米,十斤肉,然后披挂上马,在院子里翻腾了几个来回。这意思是,回去让赵偃那小子放心,哥身体棒棒哒。

    面试官回去了,也如实的把廉颇的情况告诉了赵偃,不过,他加了一句话:只是陪我坐着的时候,不一会就去拉了三次屎。

    虽然说能吃能拉证明身体好,但一会儿功夫三泡屎,这不叫能拉,这叫拉肚子。于是,赵偃就放弃了重新起用廉颇的念头。

    他看不上廉颇,有人看得上。廉颇离赵的事被楚国知道了,就派人偷偷地跑到魏国去把人接到了楚国。可惜的是,秦国采取的是远交近攻的策略,此时和楚国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所以,在楚国为将的廉颇再无纵横沙场,冲锋陷阵的机会了。

    若干年过去了(廉颇生卒年不详),廉颇站在寿春(安徽寿县)城头,遥望北方,似乎又回到了风沙遍地的赵国。蓦然,战鼓轰鸣,他翻身而起,披甲上马,在轰隆的马蹄声中,率领赵国精骑向着敌阵冲锋,冲锋,冲锋!

    廉颇死,年约八十五岁。

    ​2、壮哉李牧

    就在廉颇跑到了魏国的第二年,赵偃从北部边境调回了一个人,命此人为将伐燕,先后攻下了燕国的武遂(河北徐水县西北)和方城(河北固安县南),几乎快打到燕国的首都北京边上了。

    这个人叫李牧,“赵之北边良将”——司马光语。

    这些年秦国打赵国的时候,李牧去哪儿了?他也没闲着,在北边打胡人呢。

    秦国、赵国和燕国这哥仨其实挺悲催,因为除了要应付来自其它兄弟们的攻伐之外,还得想办法搞定北边的胡人。

    秦国在六盘山以西有诸、绲戎、翟等部族,岐山以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等部族;赵国北部有林胡、楼烦等部族;燕国北部有东胡、山戎等部族。

    这些部落原本分散在深山老林之中,有自己的族长,打仗的时候上百个部族汇合起来,没事的时候就又分开了。后来义渠学习中原各国,开始筑起城池,形成了一个国家。

    早先它还能欺负一下秦国,但后来就不行了,到秦惠王嬴驷的时候,一口气占了它二十多个城。到秦昭襄王嬴稷的时候,芈大妈以身伺虎,把义渠王引诱到甘泉(陕西延安市甘泉县)给杀了,随后即发兵进攻义渠,灭掉了这个部族。

    然后,秦国开始在陇西郡(甘肃天水一带)、北地郡(甘肃庆阳一带)、上郡(陕西东部,原属魏)等地修筑长城,以抵抗西北胡人的侵扰。

    而燕国这边惨点,刚立国那些年,差点被胡人给搞死掉,还是齐国觉得北面有这么个缓冲国挺好的,就帮着它跟胡人打了几仗,这才算让燕国缓过神来。

    公元前300年左右,曾在东胡当过人质的燕国将领秦开,回到燕国后率军袭击东胡,迫使它向北退却了一千多里。燕国也在造阳(河北张家口市)至襄平(辽宁辽阳市)一线筑起长城,同时置郡以抵御胡人的攻掠。

    赵国则是在赵武灵王赵雍胡服骑射后,亲自率军,靠野战把这些胡人都给收拾得够呛,然后修建长城,设置了云中、雁门和代三郡,作为抗击胡人的最前线。

    雁门郡和代郡就是李牧当时的防区。

    身为边防司令官,李牧的权力还是很大的,他可以自行任用军吏官员,城市的税收也都直接送到李牧的帐下,充作养兵的经费。

    当然了,李牧也也是一个很称职的边防司令官,他让他的士兵每天都能吃上肉,吃饱了就练习骑马射箭,没事就去巡视烽火台,还派出侦察兵时刻关注敌方动向。

    但是,李司令还有一道令人费解的命令:如果匈奴侵入边境,我军应立即收起牛羊物资,保护平民退入堡垒固守,有胆敢逞强出战的,一律处斩!

    于是,每次匈奴来犯,赵军只管把烽火一点,马上轰牛赶羊退入营垒中,只守不战。这就让匈奴很郁闷了,因为老是抢不到东西,对于他们这种专业抢劫队来讲,是很没面子的事。可他们又是一水的骑兵,攻坚这种没技术含量的事,他们实在干不来,所以只好臊眉耷眼的怎么来的就怎么回去。

    这样的小日子过了好几年,所有人都觉得这李司令太胆小了。当时的赵国领导人估计没少因为这事骂李司令,但李司令是铁了心要将坚壁清野的战术进行到底,每次一挨骂,他就梗着脖子说一句:孙子说过,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您甭管我怎么搞,我只要守着边关不让匈奴进来就行。

    可领导说爷才不管孙子说过什么,你不听话是吧?

    没关系,我找个听话的人来顶替你。于是,就把李牧给撤了,换了个司令驻守北境。

    新官上任三把火。新司令一上任就遇到匈奴来犯,于是引兵出击,结果大败;过了两天匈奴再次来犯,新司令再次引兵出击,结果再次大败……

    他败就败了,大不了逃回去。可边境的老百姓受不了,每次您一败,我这牛羊骡马和闺女小伙儿什么的都被匈奴给抢去一大堆,这日子还让不让过了?

    一看是这结果,赵王就有点坐不住了,只好派人去请李牧出山。李牧倒也硬气,闭门不见。但赵王说你不出来我就不走,天天派人骚扰你。

    李牧没辙了,只好说让我出山不是不行,但我还得按我以前的办法来。赵王说行,只要管用,你爱怎么来就怎么来。

    于是,李司令又回到了北境,继续外甥打灯笼——照旧。他这照旧坚壁清野,匈奴也就只好照旧郁闷了。

    在李牧的部队里当兵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整天除了吃喝就是训练,可时间长了,这群兵爷们也觉得挺不好意思,找到李牧说司令啊,咱吃饱了出去跟匈奴练练呗?

    李司令一看这架势,就说想练练了?练练就练练吧!

    于是,点齐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骑一万三千人,步军五万人,弓箭手十万人,开始进行强化训练和实战演习。同时,让牧人在关外放牧,引得小股匈奴来犯,李牧派出小股人马出战,然后佯败,让匈奴抢掠了一些牛羊人口,兴高采烈地回家了。

    匈奴王一听说这缩头乌龟敢出来了?

    于是率军大举来犯,李牧指挥军队正面迎敌,侧翼奇袭,大败匈奴,斩杀十万余人,并且乘胜追击,灭掉了代郡以北的褴胡,攻破东胡,收降林胡。匈奴王领残兵逃奔而去,此后十多年不敢再犯赵境。

    赵偃一看李牧暂时解决了胡人问题,刚好廉颇也跑了,就把李牧调回了中央,担任中央军司令官,把燕国收拾了一顿。

    可是,北方边境还离不开李司令啊。所以李司令收拾完燕国,拍拍手又回北境去了。

    可燕王姬喜不乐意了!

    3、坑哉剧辛

    姬喜这哥们儿从即位开始就想轰轰烈烈地干点大事出来,所以刚一即位就攻赵国,结果被廉颇收拾得挺惨;前两年又被李牧给收拾一顿。这对于胸怀壮志的姬喜同志来讲,是极为憋屈的事情。

    所以,公元前242年,姬喜一看廉颇已经不在赵国了,李牧也回北境去了,现在担任赵国中央军司令的竟然是个叫庞煖的老头子,于是决定伐赵复仇。

    但这次姬喜稳重多了,他决定先听听老将军剧辛的意见。

    剧辛原本是赵国人,当时和庞煖是好哥们儿。有人问了,这个“当时”是什么时候呢?不好意思,往前溯五十多年,赵武灵王的时候。

    后来沙丘之乱,赵武灵王赵雍死后,公子成和李兑把持大权。于是,庞煖消失在了赵国官场上,而剧辛则去了燕国,投奔了燕昭襄王姬平。

    五十多年前,这俩好哥们儿都当官了,可以推算,到现在俩人估计得七八十岁了。

    再后来乐毅伐齐之役中,剧辛在里面打了回酱油,给乐毅提意见说逼迫齐国给我们割地求和就算了,别太激进了。但乐毅没听他的,把大半个齐国给拿下来了。

    当然,这老爷子虽然在军事上不如乐毅,但也绝非浪得虚名之人。当年他在燕国主要的作用就是帮着姬平变法改革,为燕国短暂的中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换句话说,他应该是相才,而非将才。

    姬喜听说这老爷子当年和庞煖是好基友,就把他找来,问他庞煖这个人水平如何。

    估计老头年轻时候不怎么瞧得上他那个基友,就“切”了一声,说庞煖这小子也能领兵打仗啊?

    对付他小意思,很容易打发。

    姬喜一看老爷子这么有信心,就高兴坏了,马上让剧辛领兵出征,讨伐赵国。

    但是,他不知道,或许当年的庞煖的确容易打发,但沙丘之乱之后这么多年过去了,庞煖潜心于学问,并且都已经开始出书了。据《汉书》所载,兵家中有《庞煖》三篇,纵横家中也有《庞煖》二篇。而他剧辛写的《剧子》九篇,只是讲治国的东西。

    也就是说,庞煖这老人家现在已经是全面发展的多面手了,而他剧辛的主修方向还只是治国理政这一方面。

    剧辛对庞煖的错误估计,断送了他的性命,也断送了两万燕军的性命。

    史载:赵庞御之,杀剧辛,取燕师二万。

    看来这庞煖一点都不念旧情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史读故事,尽在资质通鉴二十二之赵将老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wwb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