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不识字的宦官是废物,赵高打到你认怂
读史读故事,尽在资质通鉴三十二之赵高杀秦
作者/轻舟
就在年方二十五岁的项羽怒杀宋义、北渡黄河的时候,我们快五十岁的刘邦同志才刚刚攻下距离彭城一百多公里的粟城(河南商丘夏邑县)。
按现在的标准来看,老刘这大半辈子过得挺失败的,整天在家游手好闲,还振振有词地说他的理想不在村头那一亩三分地上。
在农村,这样的人就是“眼高手低”的典型,属于孩子们的负面教材。有句东北话怎么说来着?吃啥啥没够,干啥啥不行!说得就是他。
虽然后来他当上个乡长,但从各种迹像来看,那年头的乡长,权力似乎还没现在的村长大。
也就他老丈人吕公迷信,说他长得有出息,不然他连媳妇都混不上。
要不是大泽乡陈胜、吴广这对蝴蝶煽了一下翅膀,让他站在风口上飞了起来,否则他很有可能会老死在乡长这份没有前途的职业上了。
事实证明,光有理想是没用的,在现实面前,它顶不上一顿饱饭。但有了理想,却能让你时刻做好准备,在机会来临的时候振翅起飞。
这一年多来,刘邦的人生经历了大起大落,先是自主创业,然后被下属卷走了他的大部分资产,使刘老板几乎破产,无奈之下带着他的班底应聘到大公司当了个部门经理。
没多久,大公司高层内斗,换了老板,他也顺势升级为事业部总经理,有了自己独立的半公室和业务团队。
升官是好事,可老板要他去开拓关中市场,这就有点要老命了。
虽然说这些诸侯们的克星章邯还在赵国主持那里的工作,可这时候楚军都被他打怕了。再加上有周文的前车之鉴,所以几乎没人认为刘邦能顺利到达关中。
只带了几千人出征的刘邦也是这么认为的。
所以,他并没有继续西进,而是北上。
一年前,北面刚刚爆发了一场大战,魏、齐两军在这里被章邯大败,然后魏豹又率军收复魏地。也就是说,这一年多来,黄河中游地区就没有消停过。
所以,刘邦选择了北上。这里,有着大把残兵败将和饥民暴徒供他收拢。
刘邦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他刚到昌邑,就有个叫彭越的人带领一千多人马来投奔他了。
当然,刘邦压根就没打算真把昌邑拿下来,所以只是象征性的打了两下,就收兵西进了。
刘邦要西进,彭越却没跟他走。
身为游击队的祖师爷,彭越从来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不见鬼子不拉弦。而现在的刘邦实在太弱小了,他不能把自己和这一千多小伙子们的未来压在这种人身上。
所以,他决定继续观望一下。
1、刘邦征西
离开了昌邑,刘邦顺着黄河,兵锋直指开封。大军经过高阳(河南开封杞县)的时候,惊动了当地人郦食其。
这个郦食其是个门卫大爷,没事就好跟人唠嗑。那年头没报纸没网络,社会上的大事小情就靠一张嘴来传播。这不管什么事情,只要从人嘴里出来,就一定会变形。
结果这老爷子不知道听说了刘邦的哪些事迹,竟然认定刘邦是个谋略远大之人。这一听说刘邦大军驻扎在城外,明知道刘邦喜欢在儒生帽子里洒尿,还是巴巴地跑过来要求见刘邦。
关于刘邦不喜欢儒生这件事,在我看来,似乎并不仅仅是他个人性格使然,而是从战国后期开始,那种只会夸夸其谈以及通过诡言巧辩来获得晋身通道的儒生,就已经失去了生存的环境。
比如范雎刚逃到秦国的时候,秦昭襄王就把他当成了儒生而不想接待;再比如秦始兵的排外令和焚书行为,也是对儒家彻底失望的一种体现。
但有人把儒生概括为读书人,说刘邦不喜欢读书人,我觉得这应该是一种曲解。张良就算是读书人,可刘邦照样与他一见如故。
所以说,刘邦不喜欢儒生这个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当时的人们从春秋时期喜欢玩的仁义道德的那一套,进而转变成了彻底的务实主义。
管你是儒生是畜生,有用才行,没用就一边凉快去。
但在我看来,失去了忠孝节义的历史,其实并不可爱。
不过身为高阳有名的“狂生”,郦食其绝对不是儒生。所以,虽然刘邦喊他进来的时候正在洗脚,但他并不觉得这是多大的侮辱,而是摆出一幅长者的姿态说道:你要是真的去讨伐无道之秦,就不该这么对待比你年纪大的人。
刘邦一看这老爷子不按常理出牌啊,先跟他论起辈份来了,只好爬起来请人家就坐。
郦食其看刘邦挺上道,就给他讲了合纵连横的故事,然后给他出主意,说自己愿意效法苏秦、张仪,去说服陈留投降。
陈留这个地方距离大梁(河南开封)仅有数十公里,算是大梁的粮仓,囤积有大量的粮食。
恰好,这个郦食其跟陈留县的县长关系挺好,他过去一说,陈留投降了。
并且郦食其还让他弟弟郦商召集青壮年,组织了四千多人补充到刘邦的队伍里,极大地增强了刘邦的实力。
刘邦也没小气,当即封郦食其为广野君,意思就是能去很多地方的君侯,然后派他为说客,帮着刘邦四处游说。又封郦商为将军,让他跟随自己西征。
实力大增的刘邦又开始攻打开封,毫无意外的,又没有打下来。
打不下来就算了,反正条条大路通咸阳,刘邦连头都不回的继续西进。
他这几个月从彭城打到昌邑,又转向西来打开封,鬼都知道他要干什么了。虽然说这时候大秦帝国手上真拿不出像样的大将了,但瘸子里挑将军,还是派了个叫杨熊的来截击刘邦。
这杨熊二话不说,看刘邦打开封受挫,撸起袖子就上了。结果两战两败,逃入了荥阳。按秦律,打了败仗的将军是要受罚的。胡亥倒是执法严厉,当即就派人来把杨熊给砍了。
刘邦是在曲遇(河南中牟)东边打败杨熊的,但杨熊逃入荥阳之后,他就没办法了。他很清楚,凭自己这点兵力,要想顺着黄河一路往西进函谷关基本上是痴人说梦。
既然打不过,那我就不打。所以,他挥军西南,进入了颍川郡。
颍川郡就在荥阳西南的登封、禹州一带,属于韩国旧地。让他惊喜的是,竟然在这里碰到了老熟人——张良。
当初张良请项梁封韩国后裔韩成为韩王,然后辅佐着韩成回到韩国旧地。但他们这支军队本来就没多少人,就算能攻下城也收不住。
另外,韩国本就是小国,韩成更没什么威望,所以势力很难发展起来。再加他们是项梁封的,项梁死了以后,楚怀王对他们跟本不闻不问,这让他们的处境更加艰难,现在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的游击状态。
但现在两军汇合,实力大增。有了张良辅佐的刘邦如虎添翼,到了七月份,就攻下颍川郡全境。估计是一路上刘邦打得太憋屈了,所以在颍川郡大肆屠戮。
但他不知道,屠城这种风格或许适合项羽,却并不适合他。因为以他的实力,还没有达到可以用杀戮来威吓别人的时候。
就在这个时候,有人报告刘邦,项羽已经击败章邯,以赵国大将司马卬为前头部队,即将渡河南来入函谷关。
顺便提一句,这个司马卬似乎是司马迁族上的分支一脉。
刘邦一听北边搞定了,不由得大喜,马上挥军北攻平阴(河南洛阳孟津县东部),准备切断孟津渡口南部的秦军来接应公孙卬。
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孟津在洛阳之北,要到孟津,必经洛阳。秦军在洛阳东迎击刘邦,一战下来,刘邦败退。秦军一路追赶,刘邦只好又退回到了颍川郡。
然后,刘邦让韩成留守阳翟(河南禹州),而他则带着张良继续南下——他决定从武关入关中。
颍川郡以南为南阳郡。南阳郡守挺有血性,他没像刘邦一路过来的其它各城一样只管闭关自守,而是主动领兵到犨城(河南平顶山)以东迎击刘邦。
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一战下来,刘邦大胜,一路把秦军追到南阳郡的郡治宛城(河南南阳市)中闭关自守。
自从攻取粟城之后,刘邦看到城池就头痛。所以,一看秦军缩到宛城里了,他决定继续他的老办法:绕城而过,继续西进。
但这次是个假动作。
因为张良告诉刘邦:你要是不攻下宛城,前面只要有秦军拦路,宛城守军就能从后面抄我们屁股,到时候我们就彻底完蛋了。
所以,刘邦就玩了一招回马枪。先是率军西进,然后到晚上又走小路回来,趁宛城守军放松了警惕,一举攻下宛城。
河南郡太守决定自杀。
但他没有死成。因为他的门客陈恢拦住了他,让他不要急着死。
然后,陈恢跑去找到刘邦,说南阳郡军民都怕您屠城,所以会誓死反抗,那您就只能滞留在这里,去不了武关了。但如果您能赦免郡守,并且让他继续留守苑城。这样的话,其它城邑也会有样学样,您就可以畅通无阻了。
听人劝,吃饱饭。刘邦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听得进去别人的建议,所以,苑城举城投降,南阳郡守被刘邦封为殷侯,继续留守苑城。而南阳郡的军队悉数跟着刘邦继续西进。
正如陈恢所说,苑城之后,刘邦大军所到之处,所有城邑无不望风而降。等他到达丹水(河南南阳淅川县)的时候,就连秦国的高武侯和襄侯也投降了。
此时,百越王吴芮的部将梅鋗也举起反秦大旗,率军从湖北进入河南。刘邦就回攻胡阳,与梅鋗合兵一处,继续向武关进发。
这次,刘邦吸取了教训,一路之上秋毫无犯,深得秦地百姓之心。
眼看着就要入关称王了,刘邦做梦都能笑醒。可就在此时,传来了一个消息:
秦国最后的救命稻草——章邯,竟然投降了项羽。
2、章邯降楚
当初,项羽将章邯和王离分割包围,王离投降,章邯退至大本营棘原,而项羽也追至漳水之南,两军隔河相望,对垒相持。
按说胜败是兵家常事,不到最后一刻谁都不知道会是什么结果,再说人家章邯败而不乱,跟项羽隔河对峙,接下来可打可走,还是掌握了战场主动权的。
可胡亥(或者说是赵高)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竟然派人来斥责章邯。
这就像是你正在外面出差,拼死拼活的跑着业务,只是出了个小差错,你正要想办法弥补,结果领导就打电话把你一通臭骂,你什么感觉?
不想干的可能直接摔电话走人了,想干的就得赶紧打飞机回去解释了。
章邯可能还想熬到退休,就派他的参谋司马欣回总部去解释一下,顺便看看领导准备怎么发落他。
这个司马欣其实和项梁有过交集。
很多年前,司马欣还在栎阳县(陕西西安阎良区)当监狱长,有一天他接到蕲县(安徽宿州埇桥区)监狱长曹咎的信,说你们监狱里抓了个叫项梁的人,都是咱自家兄弟,手下留情给放了吧。
马司欣和曹咎关系挺好,反正项梁还没被定罪,就私下把项梁放走了。
这个事情看起来有没有《水浒》的即视感?
老实说,我很怀疑司马欣自此之后就是站在项梁这一边了。
所以,他奉章邯之命回咸阳转了一圈,回来就说他在宫门外站了三天,赵高不接见他,并显表示出不信任的意思。所以,他回来的时候没敢走原路,否则可能就被赵高给追上了。
然后劝章邯,说现在赵高专权,如果我们能取胜,赵高会嫉妒我们的战功;如果不能取胜,更是不免一死。何去何从,您还是得好好想想。
这就是拐着弯地劝章邯投降了。
还在黄河岸边打鱼的陈馀也写信给章邯,劝他投降。不过,陈馀这信写得就很有水平了:
当年白起如何?蒙恬如何?不照样被赐死。
现在您任将军已三年,虽然屡战屡败,但各国诸侯仍蜂拥而起,越杀越多。
赵高在朝中专权。现在情势危机,他只能让您当替罪羊。更何况您领兵在外多年,朝内多结仇怨,有功也要被杀,无功更要被杀。
现在秦朝灭亡在即,您在内不能直言规劝君王,在外将成亡国之将,实在可悲。
如果您能倒戈,和诸侯一起攻秦,那就可以瓜分秦朝天下,面南称孤。
哪个结局更好,您自己看着办。
这信写得有案例,有事实,有议论,有建议,对章邯当面面临的局面分析得非常透彻,看了以后,章邯也心动了。
于是,章邯就派人到项羽营中求和。结果,谈崩了。
一方面,章邯好歹是秦军主将,也不是兵败被俘,所以求和的条件必然低不了。
但另一方面,项羽是被项梁带大的,而他是项羽的杀叔仇人,所以项羽从心底里排斥和谈的。
他这边想要高价,那边不想出价,这种谈判能有结果才怪。
谈不成,那就打。项羽挥军南渡漳河,秦军大败。
章邯这下服了,降低了报价。而项羽那边粮草也不足了,只好勉强出了个价。
谈来谈去,两边总算达成了一致。于是,章邯正式投降项羽。
项羽也不小气,封章邯为雍王,置于楚军中监视起来;封司马欣为上将军,统率归降的秦军。
章邯,自咸阳率军出关,三败周文,解荥阳之围,先亡陈楚;挥兵黄河,围城打援,斩杀齐王田儋,再灭魏国;挥兵齐境,虽为楚军所败,但随即反杀项梁;北渡黄河,纵横赵地,破邯郸,围赵王,吓得燕、齐联军不敢轻进。
就算项羽破釜沉舟,打得他九战皆败,但依然败而不乱,整军后撤。
可惜的是,大秦帝国已经是千疮百孔,他这张创可贴,一次只能贴住一个窟窿。所以,他疲于奔命,却无济于事。
他灭了陈楚,出来个景驹;他灭了魏咎,还有个魏豹;他杀了齐王,还有新的齐王。就算他攻破钜鹿,杀了赵王歇和张耳,但只要他一走,陈馀分分钟能再找个赵王出来。
按下葫芦浮起瓢。
在这四面透风的帝国大厦中,能干到这个份上,章邯虽降,也可以说是无愧于心了。
因为他的失败,非战之罪!
还能说啥呢?
章邯,真名将也!
可惜,能打败名将的,从来都是自己人。
3、赵高杀秦
李斯死了,赵郎中就变成了赵丞相。从此,赵丞相独揽朝政大权,登上了人生巅峰。
按说赵丞相接下来就尽管耀武扬威、发号施令得了,反正现在大秦帝国的朝堂之上都是木塑泥胎,随他怎么玩。
可赵丞相就像一个小孩一样,这些木头人虽然好玩,但玩久了也没意思,他想要个变形金刚了。
他先是说要献给胡亥一匹好马。然后在胡亥期待的目光中,他牵上来了一头鹿。
胡亥说我就日了马了,这不是鹿嘛!
赵丞相很惊诧:哎呀,这怎么是鹿啊?这明明是一匹好马呀!不信,你问问别人。
于是,赵丞相当场给大臣们出了一道课堂测验:这东西到底是马还是鹿。
宫殿之上的这些木头人面面相觑,终于,有人说这是马,有人说是鹿,有人默不作声。
在这里,说是马的人未必可笑,说是鹿的人也未必正直。
赵高看了看大臣们交上来的试卷,给出了他自己的评分:说是鹿的人一律找借口处死。
从此,木头人变成了石头人,连话都不说了。大秦朝堂之人,仅有赵高一个人会说话。
但赵丞相也会说错话。比如此前他一直强调,说关东的盗贼们成不了大事。但坏消息一个接一个地传过来,项羽俘获王离啦,章邯一败再败啦,章邯投敌啦。
终于,在公元前207年八月份,传来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刘邦率数万人进入武关!
所谓武关,就在现在的商洛一带,这地方离咸阳的距离比函谷关还近。
据说,刘邦还给他写了信,大致意思应该是劝他说服胡亥投降。
赵高害怕了,他不给刘邦回信,也不去找胡亥。就这样如同鸵鸟一个把头埋进沙子,或许,他在期待奇迹的出现吧。
奇迹没有出现。没多久,胡亥派人来斥责他,要他解释一下,他所谓的“成不了大事”的盗贼,怎么进到武办来了。
赵高第一次发现,权力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但权力解决不了的事情,他决定用武力解决。
他找到他的女婿咸阳县令阎乐和他的弟弟郎中令赵成商量,决定杀胡亥,立子婴。
前面说过,赵高曾当过郎中令,而郎中令算是赵高的贴身秘书,同时还兼任着宫内的保安工作。
所以,郎中令赵成向咸阳县令阎乐报案,说宫内来了贼,令阎乐率军进宫拿贼。
拿贼这么大的事,当然得多带点人。所以,阎乐就带了一千多人,来到了胡亥居住的望夷宫。
望夷宫的守将不是赵高的人,把他们拦了下来,可眨眼之间就被阎乐一剑刺死。拎着带血的长剑,阎乐和赵成如同杀神一般冲入宫内,见人便杀。
赵成令弓箭手乱箭射向胡亥寝宫,躲在最里面的胡亥似乎也开窍了。他苦笑着问身边的内侍:你要是早点劝谏我,我们可能也不会到这种地步?
内侍也苦笑一声:我之所以能陪着您到现在,就是因为我没敢说呀。敢直言劝谏的,都被您杀光了。
胡亥默然,他看看一脸杀气的阎乐,问道:我能见丞相一面吗?
阎乐摇头。
胡亥又问:让丞相给我一个郡,我当个王就行。
阎乐摇头。
胡亥再问:让我当个万户侯怎么样?
阎乐摇头。
胡亥继续问:我啥也不要了,出宫去当个百姓就行。
阎乐摇头,但他终于说话了:我奉丞相令,替天下百姓诛杀你。
胡亥自杀!
摘自:《资治通鉴》中的那点事之三二:赵高杀秦【作者/轻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