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晶晶
图源于网络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觉得人生中充满让人担忧的事情。
“我会不会失业”?
“我会不会变得很穷”?
“我会不会无法胜任”?
“我会不会越来越丑”…
以及
“我的亲人会不会离我而去”?
“我的爱人会不会爱上别人”?
“我的孩子会不会误入歧途”…
我们太容易陷入对未知的担忧中。因为在未知的世界里,我们完全失控。
每三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经历过焦虑,世界上有13.3%的人正经历着持续的焦虑和担忧。当然,焦虑和焦虑症有着本质区别。前者只是一种不好的体验,而后者是一种持续不断的病症,如影随形。
谁会总是担心不会发生的事呢?其实我们都会。
如果你怕蛇,让你在丛林中露营,你大概每分每秒都会担心下一秒出现蛇。
如果你怕鬼,半夜醒来会不会很担心下一秒就有东西抓你的脚…😱
如果你怕上台讲话,演讲时一定很担心下一秒就会大脑空白。
如此说来,焦虑的感觉和害怕很像。心理学中也常常将焦虑(anxiety)和害怕(fear)放在一起定义,即一种不愉快的预期,以及迫在眉睫的危机感。好像下一秒就会发生不好的事,如果下一秒安然无恙,那就是再下一秒..于是不敢活在当下,坐立难安。
焦虑的分类错综复杂,有人害怕社交(社交焦虑);有人害怕分离(分离焦虑);有人害怕上台(演讲焦虑);有人害怕考试(考试焦虑),有人没有具体原因,就是害怕(广泛性焦虑)…
说到这里,引入另一个概念:压力。这大概是21世纪人类世界里出现的高频词汇之一。
要高考了,压力好大;要拼业绩,压力好大;要上台了,压力好大;要去应酬了,压力好大…
其实我们在感受到压力的时候,感受到的也是焦虑与害怕。怕高考落榜,怕业绩倒数,怕上台出丑,怕在饭局里无法谈笑风生。
定义讲解完毕,可以科普原因了。
图源于网络认知行为(cognitive-behavioral theory)流派的大师们认为,负面的情绪来自负面的想法。若你感到焦虑,害怕,那是因为脑海中浮现了非理性的负面想法。比如“我会失败”,“别人会看不起我”,“被子里有蟑螂”或“镜子里有鬼”等等。
说“非理性”,是因为这些想法大多不符合现实,你甚至找不到任何可靠的证据证明你所担心的会成真。可你还是担心,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
我们的大脑是一种神奇的存在,当你持续不断地担心一件事时,你的大脑就会越发确信它是真的,然后被塑造成只能接收负面信号,容易担忧的大脑。一个从小就接收负面评价的小孩,不管长大后有多优秀,ta都会认为自己不够好,然后为了自己的相貌,头脑,和成就感到焦虑。因为ta的大脑已经被塑造成更容易接收“我不够好”的信息。
几乎所有的焦虑都能如此解释,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大脑开始深信那些令人担忧的事情会成真,无论那担忧有多么荒谬。
想一想,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某件事?或许是儿时被评价为很笨,所以你一直焦虑考试;或许是曾经被讽刺太胖,所以你害怕社交的场合;也可能因为曾经溺水,所以你从此滴水不沾。大脑会记住这些不愉快的经验,让你相信自己逢考必败,逢社交必被排斥,逢游泳必淹死…然后陷入无止尽的担忧与焦虑。
值得高兴的是,大脑永远可以被重塑。
当你持续地为一件事情担忧,被无数负面想法淹没的时候,试着从这些想法中脱离片刻,哪怕只有2分钟的正面思考,你的大脑就会分泌一种叫做脑内啡的物质,用来对抗负面情绪的影响。而此时,你的大脑就在被重塑。若你还有余力,试着和这些负面想法对抗,辩论,动用你一切的智慧证明它们的不合理及不现实。开始会很难,会让你觉得那是可笑的自我安慰。但别忘了,大脑就在这一点一滴的正面思考中被重塑。(有科学实证,不是心灵鸡汤)
行为的改变同样可以重塑大脑。
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有一个重要的观点:逃避的行为会强化焦虑的感觉。
当人面对焦虑或压力时,有三种最常见的反应:反击(fight),僵化(freeze),或逃跑(flight)。当你逃避的时候,会暂时忘记压力,躲避令你惧怕的事。可惧怕的感觉不但不会消失,还会在一次次逃避之后逐渐增加。如果社交场合让你焦虑,那躲避人群就会让你愈发丧失社交能力,然后愈发焦虑;如果当众讲话让你惧怕,那逃避发言就会让你丧失在紧张情绪中训练表达能力的机会,然后愈发惧怕。除非你不介意一辈子为此焦虑,否则你需要让自己一点一点面对惧怕,不再逃避。(遇到危险时还是要逃跑的。)
做起来谈何容易,我们生来就喜欢保护自己。
只是,你已经不再是那个无助又弱小的自己,从前的惧怕不应该吓倒现在的你。你值得花点时间,勇敢地和焦虑和平共处,并有所期盼。
图源于网络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