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如果不改小学生的语文试卷,真的不会知道“中国文化”在孩子这儿的模样。
昨天期中考试,今天改卷。大早上到了地点,分配了任务,开始改。我们改四年级语文。
四年级语文的作文,是“《桥之思》写了作者看见各式各样的桥所引起的思考。请你仿照课文,选一种事物,写出自己的所见所思。题目自拟,体裁不限。”
这个作文要求,不高吧?可是,看看宝贝们的表现:有的题目定为“体裁不限”,还有是“一种事物”的。幸亏没有“题目自拟”的。
但是,去年有个老师在改卷子时说到她班里的孩子,老师说:“题目自拟的意思就是题目自己定。”好了,交上来的作文,居然有“自己定”的——作文题目是《自己定》。
孩子的理解力怎么就这么奇葩呢!
然后,各种各样的跑题,言之无物,老师读到底也不知道他要表达什么。

作文不大会写,还可以理解,毕竟才四年级嘛。可是,我改的课内阅读,古诗文,总该会吧?
第一个小题是“填空”,把诗句补充完整就行。第二小题,“两首诗都写了月亮,请说出它们描写景色的不同。”第三小题,“请你写出两句有关月亮的诗句”,两个空,一个逗号,一个句号。
够明白的一道题吧?十分的分值呢。简直是送分来的。
然后,看看学生的答案吧:
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月出”,有不少写成“夜出”的。“春涧中”写成“春见中”、“春间中”。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把“露”写成“路”的大有人在。还有写“真珠”为“珍珠”和“真珍”的。孩子,老师一定强调过的,是“真”“珠”。
2.不过是写不同的月景:前一首写月光皎洁,惊醒山鸟;后一首写九月初三夜的月亮似弓,露水圆润如珠。
学生有的把诗句翻译了一下,也算对。但是,有的孩子不翻译这两句,而翻译上两句,还说是“夕阳初升”时的景色。
什么叫“夕阳”“初升”呀,孩子,初升的,那叫“朝阳”!
3.写两句有关月亮的诗句。很简单吧?
偏偏有人写“成语”!四个字的。能给分吗?
还是有能看清要求的,写诗句。我们都已经放宽尺度到底线了,只要是诗句,哪怕是第一小题的两句诗,都可以,给分。
可是,一个逗号,分开的不应该是一首诗的前后句吗?有的孩子就写了“月出惊山鸟,路似真珠月似弓。”还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下霜。”是“地上霜”,不是“地下霜”,孩子!
改卷子,要费多少脑细胞呀!得睁大了眼睛看,人家多少人把“初”写成“示衣旁”的。一根红笔芯都不够用。改到十一点四十,我饥肠辘辘。
还得合分,复核,上电脑输分。直到十二点,整整四个小时!
改一次卷子,死无数的脑细胞。
孩子们,拜托,把中国字写正确吧!认真理解中国话吧!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中国难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