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我每天写日记,加我微信的越来越多,昨天有一个加我好友,他的个性签名挺好的,内容如下:
让人迷茫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本该拼搏的年纪,却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我看后,立马就加他为好友,还把这句话摘录到我的“日记素材”里,日记的素材无处不在,就看你是否用心观察,观察到了还要记录、整理、消化。
从这个角度,写日记其实就是吃和拉的过程,这个比喻有点俗,高雅点好比一个水池,要想持续有水流出,必须要人水不断进来。
为什么写日记?
可能有很多原因,比如练文笔、培养毅力、远一点做自媒体等等,究其核心就一点:逼迫自己持续不断的观察和学习累积。
未来一个人能持续保持的唯一优势就是你比别人学习更快一点。
现在是信息大爆炸时代,知识更迭的速度太快,稍不学习就落后了,过去读完书,毕业了,学习生涯就算基本结束了。
现在呢?
读完书,走进社会,学习才刚刚开始。
如果抱着学校那点知识出来混,也估计就只能混个温饱,严重点连温饱都混不足,看看现在每年有多少大学生在为一个工作发愁就明白了。
写日记是一个持续输出价值的过程,一般人的累积能写半个月那就不错了,刚开始写觉得新鲜,写着写着就犯愁了,不是不想坚持,根本不知道该写啥?
写日记有四要素,缺一不可:文学功底、生活素材、经济高度、人生阅历。
众人觉得,文采最重要,一般人夸别人写作写的好,都会说:你文采真好...真是如此吗?
并非如此,这四要素里,最重要的其实是经济高度!
经济高度决定你的视野高度,你的视野高度决定你的文章高度,你的文章高度决定读者层次,总而言之一句话:你什么样,读者就什么样。
2013年后,我的工作需要跟文字打交道,我喜欢看书,但是写的很少,大家也看到了,我的文字功底一般,跟文采更是不沾边,每一篇日记都是用最简单的语言和文字在表达。
小时候,我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三天不读口生,三天不练手生,生命在于运动,知识在于积累,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说白了,啥都需要经常练习,练习才能熟练、游刃有余,所谓“熟能生巧,巧能生精。”
到了今年2月份左右,我写日记应该是风雨无阻,一天都没断,我做事跟其他人有点不同,我有点懒,不喜欢摸索,摸着石头过河固然可以学到经验,但是跌的鼻青脸肿毕竟也不好受,万一掉进窟窿里,估计“小命不保”,我胆小,不想创新,喜欢跟着别人后面走。
既然跟着别人后面走,就得了解别人,要不就可能跟丢,我学习一个人喜欢研究琢磨,也不喜欢同时研究几个人,我就瞅准一个人学习就好,一次研究那么多,哪里能消化的了那么多了?
贪多嚼不烂!
有的人同时一时间跟这个大师学,跟那个大师也学,就好比你练习“降龙十八掌”同时又练习“北冥神功”,还练习“凌波微步”,结果呢?
轻一点,四不像,啥也没约会,严重一点,直接“走火入魔”了。
这样学习,即使你学习100个,1000个高手,那也都是蜻蜓点水,不得要领,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
为什么很多人很努力学习却没什么收获呢?
因为不专注。
为什么很多人很努力做事却没有获得应有的结果?
因为不聚焦。
前不久,我说过一句找抽的话:“无论你看谁的文章,若是抱着看热闹,消遣,那倒无妨,如果抱着学习的话,只是偶尔看看,价值真的不大,去天涯杂谈或者情感看看,更有意思。”
如果我觉得有一个人的文章很好,对我有帮助,我怎么看?
每天固定两篇,一篇是刚更新的,一篇是过去的,看完之后先点赞,如果我朋友圈没发表什么,我就分享过去,自己看也算是分享给周边的朋友,如果想结交作者,就每天做一个评论,一段时间不用你联系他,他会主动联系你。
如果自己也写,不是专门写日记的,那就分享,也能保持自己朋友圈的简单个性。
分享后点赞、评论,这时即使对方不主动,你主动,你已经在对方那里留下了好印象,别人肯定也会热情的跟你分享交流。
一些人啥都不付出,需要询问的时候,啥客气话也没有就直接问,谁欠你的?凭什么回复你?
这就是没有掌握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好一点,别人委婉拒绝,差一点,不回复,再差一点,直接拉黑、删除...
《欢喜哥日记》输出的是什么呢?
两点:第一,自我修炼的方法和策略。第二,常识,洞察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归纳、分析、总结与人相处之道以及处事之道。
《欢喜哥日记》好比是一个小学生。是人都能看懂。
我当初写日记的目的还是为了归纳、总结过去的知识,过去学的东西有点多,不成系统,这样很难获得巨大的进步。这就好比建一栋楼,地基不牢,建的越高越危险。
我的日记就是打基础,各位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选择。
好的,今天我们就交流到这里,明天继续。
感谢关注和分享!
欢喜哥微信:15555551341
日记背后的秘密(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