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学习
《论语》学习第440天,19.9君子有三变

《论语》学习第440天,19.9君子有三变

作者: 流水王丽霞 | 来源:发表于2021-11-07 23:42 被阅读0次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440天

    原文阅读:

    19.9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译文讲解:

    子夏说:“君子给人的印象有三种变化:远远望去,他的样子严肃可敬,与他接近则温和可亲,听他说话,严格不苟。”

    启发思考:

          这是子夏给自己的学生讲君子仪态和风度。三变者,在他人看来,似乎是有三种不同的态度,但这并不是君子有意做出这三种态度。

          望之俨然,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不是故意端着,而是端庄可敬的样子。望去端庄,因为君子从根上就很正派、很认真、很恭谨。

          即之也温,接近他感觉如沐春风,温和可亲。靠近了温和,是因为君子懂得尊重别人,善待别人,听得进别人的话,欢迎与他人交流沟通。可如果因此以为可以“狎”之,能跟他没大没小、嬉笑无度甚至随随便便,那就错了。

          听其言也厉,君子态度虽然温和,但一张口讲出来的话,句句在点儿上,原则性很强。说话严厉,是因为他目光敏锐,头脑清醒,洞察万象,看得穿各种技巧手段,眼里不掺沙子。如果以为可以苟且、糊弄他,那可办不到。越是君子,越有他严苛的一面,他不是好好先生。智慧是逼人的,道德律令是逼人的,高境界是逼人的,庸俗之人必然感到他的压力。

          在这三种变化中,重点是“温”。“温”并非只是修德者颜色容貌之“温”,而且是其精神层面之温——德温,即其心灵中由内而外涌现的热切的关爱、施与、融合。“温”不仅是君子待人之基本态度与气度,同时也是接物之基本态度与方法,是构成儒者修德之基本内容。

            在孔子思想系统中,君子的重要品性包括“温良恭俭让”,都是“仁”的体现。或者说,“温”是“仁”之用,是仁之显现。《礼记·儒行》记载,“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孙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

          将“温良”当作“仁”之本,而不仅仅作为颜色与容貌之态,从而明确地表达出“温”在众德目之中之根本地位。在孔子的观念中,温者并非那些满怀认知热情者,毋宁说,以“温”为“德”,唯有仁德者能温。

          “温”构成了儒者在世的基本态度与方法,以其温融化而通达他人之心,以其温融化而通达事事物物。

            温者首先自身有温度,以此融化自我,使自我温和柔软。温和柔软之我一方面可融化自我设定之界域,以便可以开放自我;另一方面,温和柔软自我可接受、容纳他者,且能对他者之到来做出反应。

          朱熹曾以顽石与温者相比。顽石之硬心肠一方面自我封闭,无法接纳他者;另一方面,对他者之境遇无动于衷,此即不仁。

          温者可使自己柔软,也可以其温度融化他者,使他者柔软,从而使彼此融化、契合。只有自身有温度,自身温和柔软,才能对他者言行随感随应,此便是“仁”。以温接人,以温待物,也就是儒家待人接物的基本方法与认知方式。

            对自己来说,“温”是柔和善意之释放;对他人来说,“温”以其暖意来融化人与物,链接人与物,当然也会影响人与物。

            “温”要使自己“柔”,亦可使他人“柔”。对自己来说,“温”而“柔”者避让、退缩,以便在自己的精神空间给予所接触者一个舒适的接受、容纳。对于所照面者来说,“温”使之融化,由此契入“温者”之精神空间。“温”者之精神空间因接受、容纳所温者而愈博愈厚,故温者能柔、能厚、能和,被温者亦可柔、可厚、可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生命的温度源于温德,或者说,是心性之德所散发之温度。在与人、事、物链接过程中,温者所融化接受之道理,都可以敦厚其心性,增进其德性。在此意义上,君子不断提升修为即是要“修温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学习第440天,19.9君子有三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xnyz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