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鸿鹄之志这个说法,据说是来自于陈胜。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或许是时间久远,加之这个词并不常用,有人就渐渐忘了鸿鹄的读音,比如北大校长就把“鸿鹄(hu)志”念成了“鸿浩(hao)志”。这也实在是很正常的,并不足为奇。
我不想讽刺北大校长,不管是谁,还不能出点洋相嘛,据我所知,很多名人都是出过洋相的。北大校长不是播音员,他的战场也不是念稿子。
只是想借机说说鸿鹄志。
对于陈胜来说,什么是他的鸿鹄之志?他自己说了,“苟富贵,无相忘”。似乎他的鸿鹄之志,就是指有朝一日出人头地。这对于一个卑微的农民来说,尤其是在那个等级分明的社会里,敢于这么想,可能是很勇敢的。我们不能轻易否定一个人想要上升进步的欲望——是的,我将之说成是欲望。
根据这个逻辑,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是”,也当然是鸿鹄之志;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之”,也是鸿鹄之志;黄巢的“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宋江的“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都算得上是鸿鹄之志。
根据这个逻辑,那些早已抛弃同龄人的成功者,也自然是鸿鹄之志;而钱理群教授口中的那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都可以算是鸿鹄之志了。
他们和陈胜有什么不一样吗?这些不甘平庸、力争上游的“励志者”,不就是这所谓的鸿鹄志的完美代言者吗?
所以,鸿鹄之志真的是指远大的志向吗?还是,指一个人巨大的野心和欲望,来得更贴切些?
2
北宋时,有一个“红杏尚书”,名叫宋祁,就是那个写“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诗人。他年轻时寒窗苦读,等到发达后,生活十分奢侈。他的府上被人称为“不夜天”,因为他经常用胳膊粗的大红蜡烛照明,一烧就是一通宵。
他的哥哥宋庠看不惯他奢侈成风,就让人过去责备他:“你难道忘了当年吃糠喝粥的苦了吗?”
宋祁微微一笑:“回去告诉相公,当年吃糠喝粥为的是什么?”
你觉得这个故事很励志吗?过去的吃糠喝粥、寒窗苦读,是为了如今的人前显贵、生活富足,这样的理想,恐怕是个人都会有吧。
刘邦项羽这些人的鸿鹄志,跟宋祁的区别真的很大吗?真有区别,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如果这算得上远大之志,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算什么,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算什么,周总理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算什么?
他们会怎么看这样的鸿鹄志?
而教导学生树立这样的鸿鹄之志,真的恰当吗?
3
何况鸿鹄,本来就是凡鸟。
鸿,雁也;鹄,天鹅也。比燕雀似乎高超,去家禽依然未远。
如果更把鸿鹄和《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
它们看待鲲鹏,恐怕也和小小的斥鴳鸟一样:“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所谓“下士闻道,大笑之”。
然而最后说到底,我也是杞人忧天而已,现在的人都这么理性而现实,能有几个立志如范仲淹、于谦、周总理呢?
我们这样的小民,不过是追求一下“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哪里还管得了别人的鸿鹄志,看看雁飞鹅跳也就罢了。
网友评论